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中醫養生 緩解眼疲勞有絕招

中醫養生 緩解眼疲勞有絕招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4 03:31:24

  眼幹、眼澀、眼疲勞是現在上班族的常見症狀,很多廣告在也播一些關于緩解眼疲勞的方法,比如說珍視明滴眼液,這些都隻能緩解一時的疲勞,不能夠長期用,那麼中醫有什麼好方法推薦呢?今天小編就要推薦一些關于中醫緩解眼疲勞的方法!

  中醫養生 7招緩解眼疲勞

  1.意守明目

  自然站立,擡頭望天約1分鐘,再低頭望地1分鐘。然後合目靜坐。将意念集中于雙眼,舌抵上腭,自然呼吸。

  2.按晴明穴

  食指尖點按睛明穴,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3.揉按四白穴

  略仰頭,眼光下移到鼻翼的中點。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4.揉按太陽穴

  按壓太陽穴(眼尾與眉梢之間凹陷處)。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5.按壓攢竹穴

  攢竹穴在眉毛内側頂端。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6.按壓風池穴

  風池穴在耳後枕骨下。按時吸氣,松時呼氣,共36次,然後輕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7.凝神浴面

  将兩手掌心搓熱,吸氣,兩手由承漿穴(嘴角)沿鼻梁直上至百會穴(前額),經後腦按風池穴,過後頸,沿兩腮返承漿穴,呼氣。做36次。

  中醫推薦緩解眼疲勞食療方

  1、黑豆核桃粥:紅棗5枚,核桃仁500克,黑豆30克,大米50克,蜂蜜1匙,同煮粥食。每日1劑,可連續食用。黑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高,再加上蜂蜜、核桃仁,這些食物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磷等,能增強眼内肌力,加強調節功能,改善眼疲勞的症狀。

  2、枸杞黑芝麻粥:枸杞子5克,黑芝麻30克,紅棗5個,大米50克,以上幾味共煮粥。此方中的枸杞子能補肝腎,紅棗健脾胃。視力疲勞者如能每日早晚兩餐,較長時間服用,既能消除眼疲勞症狀,又能增強體質。

  3、明目雞湯:熟地5克,當歸6克,川芎5克,天冬5克,枸杞5克,白芍5克,菊花5克,牛膝5克,甘草3克,雞湯3碗。上藥洗淨後用紗布包好,放雞湯與以上藥材共炖1小時。可養血明目,适用于精血不足所緻的視力減退者服食。

  4、瘦肉粥:石菖蒲15克,遠志8克,茯苓15克,人參3克,瘦豬肉100克。藥材洗淨後用紗布包好,瘦豬肉與以上藥材一起加水适量,炖1.5小時。每日1劑。适用于精血不足所緻的近視者服食。

  5、玉米仁粥:玉米仁30克,将玉米棒仁搗碎,煮為粥。空腹食用。具有明目功效。

  6、木耳綠豆粥:黑木耳20克,綠豆50克,紅糖30克。将黑木耳用冷水泡發,去蒂,洗淨後切成碎末,備用。綠豆淘淨後入鍋,加水煨煮至綠豆酥爛,調入黑木耳碎末和紅糖,再煮幾沸即可。早晚食用。适用于慢性充血性青光眼。

  7、炒豬肝:豬肝250克,油、食鹽、料酒、味精。豬肝切片,同食鹽、料酒拌勻,用油炒熟,放入味精食用。可治眼疲勞。

  另外,還要注意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眼睛疲倦的最佳方法,不過要注意睡覺前不能喝過多的水,否則頻繁起夜是一方面,還會引起眼泡明顯的浮腫。

  緩解眼疲勞的小方法:

  1、生活要有規律,休息及睡眠要充分。

  2、幹燥季節或使用空調時,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3、改善工作環境,照明光線應明暗适中,直接照明與間接照明相結合,使工作物周圍的亮度不過分低于工作物亮度。

  4、多吃富含維生素A、B的食物,如胡蘿蔔、韭菜、菠菜、番茄、豆腐、牛奶、雞蛋、動物肝髒、瘦肉等。

  5、注意用眼衛生。坐姿要端正,視物要保持适當距離。避免長時間、近距離、過于精細的工作。長期使用電腦時,熒屏的清晰度要好,亮度要适中,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應在60厘米左右,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每工作1小時休息5~10分鐘,盡量遠眺、放松,并多眨眼睛。

  6、緩解眼疲勞的眼藥水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因為目前90%的眼藥水中都含有防腐劑,這些物質會對眼睛表面的細胞産生損害。幹眼症患者最好選擇無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7、定期體檢,盡早發現相關疾病并及時治療。眼睛不适要及時去醫院找眼科醫生診治,盡可能早期發現、根除原發病變,比如通過配鏡矯正屈光不正,通過眼外肌訓練彌補外隐斜視的缺陷等。

  結語: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我們該如何保護我們的眼睛就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了,尤其對于長期對着電腦的上班族來說,尤為重要,他們用眼過度,長期造成視力下降,那麼小編推薦的方法對他們來說真的算是及時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