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給自己一個信心?少年時代的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略帶憂郁氣質的孩子那時,在讀書過程中,我經常會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所感動,以緻流下真誠的眼淚流着淚讀書,仿佛是我們那個時代司空見慣的事這種現象并非是我本人所特有,許多那個時代喜歡讀書的少年,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流淚讀書的經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讀一本書給自己一個信心?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少年時代的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略帶憂郁氣質的孩子。那時,在讀書過程中,我經常會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所感動,以緻流下真誠的眼淚。流着淚讀書,仿佛是我們那個時代司空見慣的事。這種現象并非是我本人所特有,許多那個時代喜歡讀書的少年,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流淚讀書的經曆。
時光一點點地逝去,當年的小小少年,已經長大成人。許多事情都在改變,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對書的熱愛。現在的我,仍在不斷地讀書,特别是從事專職寫作以後,讀書更是成了我日常的工作。這些年來,也讀到過一些令人感動的書,但我發現:自己卻不再像少年時代那樣輕易流淚了;心中的感動仍在,眼淚卻變得極其吝啬了。在一次筆會上,和一個同齡的文友交流這個問題,他也有同樣的感觸,他感慨地說:“少年時代為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流了那麼多的眼淚,現在為什麼就不會再輕易流淚了呢?是現在的書不能再感動我們,還是我們的心靈變得冷漠了?”
其實,這也是我的疑問,我也常常這樣反問自己:同樣是在閱讀,現在的淚點為什麼變得那麼“高”了呢?是我自身的原因?還是社會的原因?抑或是時代使然?……我想,應該是各種因素都兼而有之吧。從自我的角度來分析,步入社會這些年,心靈已經不再像少年時代那樣單純,所以便不再輕易被感動;從社會的角度來講,随着閱曆的增長,影響到我對某些事物的判斷,感情也就不再那麼沖動了;而在耳聞目睹了現實生活的複雜與諸多苦難後,自然就很難再為虛構的情節流淚了!普羅米修斯被鎖在高加索寒冷的岩石上,兀鷹不停地吃他不斷長大的肝髒。但卡夫卡卻暗示道:“人們對這種變得枯燥無味的事感到厭倦,神變得不耐煩,鷹也感到不耐煩,傷口也漸漸愈合了。”
其實,哭泣并不是懦弱的表現,它還代表着善與同情。一個不再輕易哭泣的人,固然可以被稱為是一個堅強者,但同時,他的内心也缺少了一份悲憫情懷。
擁有藝術氣質的心靈,是特别容易被感動的:“有一位年老的俄羅斯畫家,當一輪滿月徐徐從樹梢後升起的時候,他突然被那種壯麗博大的景象感動得哭了起來……終于,他深深地跪了下去。”我們也常常會讀到這樣的故事:某位作家在寫到書中的某個人物死去的時候,不禁放聲大哭……托爾斯泰就有過類似的經曆。在所有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中,作家是一種最容易感動的“動物”,因為他内心充滿着對整個人類以及人類命運的同情與悲憫。葉芝在《失竊的孩子》中憂郁地寫道:“走吧,人間的孩子/與一個精靈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這世界哭聲太多,你不懂!”可以說,一個不會哭泣的作家,是很難寫出偉大的作品來的。而那些透過自己的淚光打量這個世界的人,才更容易創作出撼人心魄的作品來。
當我們打開一本書,能夠重新淚流滿面時,說明我們又找回了少年時代的那份純真;當我們心中柔軟的一隅還能被書中的情節所打動,說明我們的靈魂中還保有善良的精神向度。哭泣是一種真實的情感表述,它展現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憂傷氣質。不要總是我們心靈已經老化,我們不會再被感動,帕斯卡爾告訴我們:“我隻贊許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人!”(唐寶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