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新生兒臍部護理 科學護理新生兒臍部

新生兒臍部護理 科學護理新生兒臍部

母嬰 更新时间:2024-07-23 01:21:32

  新生兒在出生的時候最容易感染的就是他們的臍帶部位了,臍部是比較容易被細菌入侵的,那麼媽媽們知道新生兒臍部護理是怎麼樣的嗎,新生兒護理如何進行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是非常關鍵的,需要媽媽們細心照料,媽媽們要給寶寶一個健康的臍部,這樣才能防止寶寶臍部感染。

  新生兒臍部護理是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點,臍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門戶,若臍部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出血,嚴重者可導緻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生,危及新生兒的生命,那麼,新生兒臍部如何護理呢?

  肚臍,中醫學稱之為“神阙”。當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由臍帶吸取母親身上的氧氣和含有養分的血液。

  當新寶寶降生的時候,醫生都會剪開寶寶和媽媽鍊接的臍帶,當臍帶脫落後就會留下疤痕,着就是肚臍了。

  一般出院時,基本上臍帶的殘餘都會自己脫落,這之後,父母回去要如何護理比較好呢?

  1.新生兒時

  期新生兒時期,臍帶殘端一般在小兒出生的3-7天之間脫落。

  2.臍部是細菌侵入的主要門戶

  臍部是細菌侵入的主要門戶,如護理不當,細菌繁殖會造成臍部化膿,甚至進入血液引起敗血症。在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之前,注意不要沾濕和污染。

  3.洗澡後

  在寶寶洗完澡之後,媽媽們可以用75%的酒精給寶寶的肚臍消毒,将蘸有酒精的棉棒對寶寶臍部消毒即可。

  與臍帶殘端接觸的衣物、尿布等都必須保持潔淨、幹燥,發現潮濕要及時更換。要特别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

  4.臍帶脫落後

  臍帶脫落後,創面稍有濕紅,屬正常現象,可塗1%龍膽紫(即紫藥水)幫助盡快愈合。

  5.臍窩結痂後

  臍窩結痂後,務必等它自行脫落。痂皮脫落後,如果臍窩處有少量漿液狀分泌物,可以每天用75%酒精擦洗,然後塗1%龍膽紫,用紗布覆蓋,切忌用棉花灰、滑石粉之類塗敷,以免感染。

  6.如果發現臍根部長出肉芽組織

  如果發現臍根部長出肉芽組織,可以先用75%酒精擦洗,再拿10%硝酸銀水點灼一下,最後用消毒生理鹽水洗掉硝酸銀,有助于促進愈合。

  7.現臍部紗布有鮮血

  如果發現臍部紗布有鮮血或臍部周圍皮膚發紅,臍窩部有膿性分泌物或分泌有異味時,都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新媽媽們如何護理寶寶臍部

  第一步

  準備嬰兒臍部敷料。棉花棒數支、濃度95%及75%的酒精各一瓶、紗布一包。

  第二步

  徹底洗手。在臍帶護理前,一定要使用香皂洗手,而且至少必須搓洗20秒,才可達到殺菌的效果;沖洗時,則由指尖沖洗到手腕,用清水沖淨即可。

  第三步

  拿一根棉花棒,先用75%的酒精沾濕。注意:棉花棒必須完全浸濕,消毒才更有效。用手撐開寶寶的臍部,讓寶寶臍帶根部露出來。

  撐開臍部的分法有兩種

  (1)用手輕輕拉住寶寶的臍帶;

  (2)用食指和中指撐開臍部周圍的皮膚。一般來說,第一種方法的效果較好。

  注意:臍帶是不會被輕易拉掉的,所以動作上盡管放心大膽地做。

  第四步

  讓寶寶臍帶根部露出來後,先以用75%酒精浸濕的棉棒,以從臍帶根部到臍帶再到周圍皮膚的先後順序來擦拭。然後,再以95%酒精,依同樣的程序重新操作一次。

  注意:濃度75%的酒精具有消毒效果,而濃度95%的酒精有幹燥效果;使用這兩種濃度,才能确實達到消毒與幹燥。

  第五步

  如果寶寶臍部的幹燥狀況良好,則完成以上步驟四之後,包上尿布即可。

  但如果寶寶的臍部顯得有些潮濕,則可以包上紗布以防感染。一般來說,在嬰兒臍敷料中,會附有兩種紗布:一種是完整的正方形,還有一種是部份裁切狀。兩種分别放置,拿來備用。

  第六步

  先以被裁切過的紗布,環狀包住寶寶的臍部,讓寶寶的臍部露出來。然後,将下方的紗布向上反折,再将上方的紗布向下反折,使其完全包住寶寶的臍部。

  第七步

  最後再用另一張完整正方形的紗布覆于其上,再用膠帶固定,即可完成。

  由此,準媽媽在進行寶寶臍部護理的時候,一定要按照以上護理步驟進行科學的臍部護理,幫助新生兒臍部盡快的恢複。

  另外,在幫助新生兒洗澡的過程中,以一定要做好臍部的保護,避免新生兒臍部的感染,從而促進新生兒健康的成長。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寶寶臍部的護理也是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吧,寶寶的臍帶部位是一個比較敏感的部位了,新媽媽們一定要小心護理哦,通過醫生的介紹用科學的方法護理才是最好的辦法,這樣就能很好的保護寶寶的臍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