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颠也。至高無上。
殷商 甲骨文 “天”字
周 金文 “天”字
先從這簡單的解釋來看,我們就能看出,這個“天”和上一個字“元”,有點相近的涵意在裡面吧?因為他們都是“從一”的。
我們看一下上面古文“天”的寫法
天,從一大。注意:如果隻是用一個“從XX”,後面帶兩個字的,就表示這後面兩個字都能會意,而不是用兩個“從X,從X”的“對峙”。
我前面課講,“一”就是道,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哲學意義上的“天”。那麼将“一”放在“大人”的頭上,就更能表示“天”了。
“大”字金文
我們如果用“道學”理論來理解“大”的話,可以拆成是“一、人”,這裡将“一”放在“人”的中間,而不是底下或者上面,就好像是說這個“人”已經擁有了“道一”,懂道的人可以稱為“大”人。在“大人”頭頂上的隻能是“天”了。
也可以形象的理解為,一個人張開雙臂來形容某種物件之“大”的象形。
颠者,人之頂也,即是為“天”。
下一個字“丕”
“丕”字篆書寫法
這個字《說文》裡面,沒有多解釋,我們也不多講,因為這要溯源到文字的起源,講到了遠古時期的生殖崇拜。(關于“生殖崇拜”,相信大家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略有所見。)
我們對于“丕”字,先根據《說文》裡,知道它的意思也是“大”。同時在古代“不”和“丕”字讀音都是pi。
我們再看下一下字“吏”,先看小篆字形。
“吏”字篆書寫法
篆書的下面部分,是代表“手”向上抓的意思。等後面,我們還要學到“手”向下抓的形狀。
我們來看一下“吏”,治人都也。組個詞,大家就能更明白這個字的意思了,如“官吏”。
嚴格來說,“官”和“吏”也有區别,但我們這裡暫且不細講,隻要先明白,“吏”也是“治人”的人。
它說“從一,從史”,這裡是用了兩個“從”,表示“一”和“史”所代表的意義不同,故用了二個“從”,這與上面“天”的解釋用一個“從”是不同的。
這裡說“從一”“從史”,意思就是講:這個管人的官吏,是要以“一”為體,以“史”為用。
怎麼理解呢?就是說,一個合格的官吏,要能懂“道”,以“道”治國治人,以“史”為用,借鑒曆史,管理當下,展望未來,這樣才能做好“吏”。
文字的奧妙就在其中了,相信大家已經有所領悟。
本節課主要講“天、丕、吏”,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号,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因水平有限,難免有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