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牛奶成人體癌變催化劑

牛奶成人體癌變催化劑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16 13:39:56

  目錄:

  第一章:“牛奶”人體癌變催化劑

  第二章:人體癌變的六個表現

  第三章:怎樣吃才能預防癌症

  牛奶不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品,而被一名英國科學家指出是人體癌變的催化劑?這是真的嗎?有無科學依據,牛奶中的IGF-1真是緻癌物質嗎?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我們到底吃什麼,才能防癌抗癌呢?

  “牛奶”人體癌變催化劑

  一名英國科學家簡·普朗特的女教授日前呼籲:人們應該像遠離香煙一樣遠離牛奶、奶酪以及任何形式的乳制品。

  經她的研究調查發現,乳制品可稱得上是人體癌變的催化劑——讓女性罹患乳腺癌、男性遭遇前列腺癌的機會大大增高。在近日的一次有關飲食和癌症的講座上,普朗特說:“我的建議就是,人們不要吃任何乳制品。将它們徹底從食譜中删除才是明智之舉。”

  60歲的普朗特教授在最近的10多年裡,發作過5次乳腺癌。她驚奇地發現,在中國一些偏遠農村地區,人們幾乎不吃乳制品,那裡乳腺癌的發病率也驚人的低。

  普朗特開始猜測這兩者中是否有一定的聯系。她嘗試不吃任何乳制品,5周以後,頸部的腫瘤開始發癢、變軟直至最後病竈完全消失。由此她得出了乳制品是高緻癌物質的結論。

  她在研究中發現,乳制品中的化學成分就如IGF-1一樣,導緻機體癌變。牛奶中本身就有IGF-1,而且奶牛經奶制品工業選擇育種後,産下的牛奶中IGF-1的濃度變得更高。在男性的血液中IGF-1的含量越高,越促進前列腺特殊抗原pSA的生成,而pSA是導緻前列腺癌變的蛋白質。普朗特教授還說,鮮奶和乳制品中的鈣會降低維生素D的活性,維生素D則是預防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變的有效物質。

  IGF-1真是緻癌物質?

  IGF-1的全稱叫做類胰島素1号增長因子。可以用于促進奶牛産奶,最高可增産15%-20%。這樣的牛奶被人喝進去,比普通的、沒有用過這種激素的奶牛産的奶,人們攝入的IFG-1含量就高了,增加了數倍。研究人員對喝了此類牛奶的女性進一步的跟蹤研究發現,她們患乳腺癌的概率确實高了一些。這個結果,使人們認為IGF-1是緻癌因子,牛奶和乳腺癌有關系。但是現在還沒有确實的證據說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這本着作将緻癌物質分成五個等級,來說明它們的緻癌性,包括人和動物的緻癌物質。比如黃曲黴毒素是被認定的對人緻癌物質,當然也有對其他動物的緻癌物質。但是IGF-1從來沒有被上述着作提及,它甚至不是動物的緻癌物質。

  複旦大學乳腺癌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指出:所謂緻癌物質,是由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一緻同意作出決定,并列入“國際癌症研究中心”(WHO設在裡昂的國際性學術機構)出版的權威性着作裡。單憑一個人的遭遇和經曆就認定牛奶緻癌是不科學的,一定要做大量而嚴謹的對照實驗來證明,包括臨床的和動物的。

  牛奶防癌确有其事

  事實上,醫學界早已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常服牛奶有健身防癌作用。營養學專家指出:牛奶不僅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素,而且在預防疾病和防癌抗癌方面是人體的天然屏障。

  上世紀40年代,日本的研究機構在做流行病學調查時發現,日本人的胃癌發病率較高,同時又發現,常飲牛奶的人群胃癌發病率最低。

  美國科學家最近的實驗表明:牛奶中所含的鈣素,能破壞大腸内的緻癌物質,使其分解為非緻癌物而排出體外。在這一過程中,維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天喝兩到三杯牛奶的人,其鈣和維生素D攝入量較之不喝者要高出3倍以上,可使患癌的危險性減少1/3。這是美國聖地亞哥醫學院對2000多人進行了20年跟蹤研究得出的結論。

  芬蘭研究人員在對10000名15歲以上女性進行24年的追蹤調查後發現,飲用牛奶最多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最小,因為有一類乳糖能促進抑制癌症的有益細胞生長。

  據研究證明,牛奶脂肪中富含抗癌物質CLA,因此多喝全脂奶的人不容易得癌症。

  CLA能抑制多種癌細胞,還能阻斷緻癌物在體内發揮作用,對預防乳腺癌特别有效。研究還發現,如果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一直攝入CLA,可以終生起到保護作用;而在已經接觸了緻癌劑之後再攝入CLA,就需要終生不間斷地補充,才能發揮預防癌症的作用。

  此外,牛奶中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B2等對胃癌和結腸癌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而且牛奶中含有多種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免疫球蛋白抗體,也有防癌作用。另外在酸牛奶中還含有一種酶,能有效防止癌症患者因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所引起的副作用。

  人體癌變的六個表現

  癌變并不是即刻發生的,而是因病變處的正常細胞發生不典型增生,逐漸演變而來。

  常見癌變的先兆有:

  ①口腔白斑。是口腔癌的先兆,患者感覺局部有粗澀感,肉眼可見白色斑塊,多發生于唇、舌、腭、龈等部位。

  ②胃息肉。常有上腹部輕微疼痛和不适,95%的病人有胃酸缺乏或低下,并有惡心、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同時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血便。

  ③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病人吞咽食物時,胸骨後隐痛、燒灼或有異物感。在食管鏡下用染色法,可明确病變部位和範圍,提示是食管癌的癌前表現。

  ④肝部病變。患有乙肝、丙肝或有肝硬化史,且病史達10年之久,如突然出現肝區隐痛、口幹、失眠、牙龈及鼻腔出血,伴上腹脹滿及肝區不适;全身關節酸痛,尤以腰背部明顯,伴厭食、煩躁;反複腹瀉,伴消化不良和腹脹,逐漸消瘦,需警惕癌變的可能。

  ⑤外陰白色病變。發生在女性外陰部,皮膚幹枯、萎縮、顔色變白,感覺瘙癢和燒灼,尿液浸漬外陰病變處有劇痛,需考慮癌變的可能。

  ⑥增生性子宮内膜病變。多見于未生育或不育的年齡較大的女性,并且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絕經期推遲,絕經前和絕經期月經紊亂,上述症狀需考慮子宮癌的可能。

  副标題#e#

  怎樣吃才能預防癌症

  醫學研究表明,引起人類緻癌的因素很多,不是單一的食物就會引發癌症,相對地,也不是靠單一的食物就可全面預防的,需要日常均衡攝取食物,來維持身體正常的代謝與機能。

  從臨床上看,确實有些癌症的産生與平時的食物攝取有很大的關系。例如,常吃腌漬的食物,可能會造成胃癌;吃槟榔可能引起口腔癌;如食物保存不善發黴則可能産生黃曲毒素造成肝癌,等等。

  流行病學的資料表明,飲食習慣與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密切關系。特别在移民研究中,日本人移民美國夏威夷後,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胃癌的死亡率在第二代明顯下降,與當地的白人相似,而結腸癌死亡率明顯上升。細胞及分子生物學資料表明,某些營養素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誘導細胞分化,抑制癌基因的表達等,說明營養素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着重要的關系。

  最新研究表明,不僅是牛奶,隻要營養适當均衡,一樣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例如,紅肉、多脂肪食品及油炸快餐食品(如炸馬鈴薯)等盡量少吃,并少抽煙、喝酒等,均可以降低15%-20%的緻癌幾率。

  結語: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飲食中應該避免紅肉、多脂肪、油炸快餐食品及腌漬的食物,盡可能的少吃或不吃。(文章原載于 《健康導報》,作者:劉毅然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