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下垂是影響當代女性的一個比較普遍的疾病,這種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但是我還是推薦大家用中醫治療,因為中醫治療治本,對身體的負荷也比較小,而且治療的效果也非常好,那麼,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子宮下垂的中醫治療方法吧。希望大家都能夠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以免患上重病。
子宮下垂祖國醫學稱“陰挺”,指婦人陰道内有物下墜,或墜出陰道口内,又稱“陰脫”、“陰菌”或“陰痔”,發于産後的又稱“産腸不收”。關于本病的病因,認為與氣虛有關,故其治療一般根據“陷者舉之”之則以補氣升提為主,同時配合針灸及外治法其效更速,臨床一般多主張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古方中醫專家在臨床中體會到,補中益氣湯不能盡愈此證,有些患者用後有不舒之感而不能應用。這是因為病情是千變萬化的,執一方以治此證自然不會奏效。子宮下垂雖與帶脈有關,但帶脈又屬脾,如唐容川《血證論》所言“帶脈下系胞宮,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屬于脾經”,故補中益氣湯用于子宮下垂屬脾虛中氣下陷者多效。但肝脾之關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洩、脾統血、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二髒在生理上有密切的關系。脾胃的升降、運化,有賴于肝氣的疏洩,若肝之功能正常、疏洩調暢,則脾胃升降适度、運化健全;若肝之疏洩失職,就可影響脾胃之升降、運化,從而形成“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之證候。反之,脾病也可影響于肝。
若脾氣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則血無生化之源,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均可累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若脾失健運、水濕内停,日久蘊而成熱、濕熱郁蒸,則肝膽疏洩不利,可形成黃疸。由此可見,肝病傳脾、脾病傳肝,肝脾二髒在病變上相互影響。
因此,子宮下垂雖與脾關系密切,但脾之病變又可由肝傳來,故治脾不應,應考慮治肝。當歸芍藥散用于子宮下垂,就是由此推衍而來。歸芍藥散出自《金匮要略》,原為治“婦人懷妊,腹中痛”及“婦人腹中諸疼痛”,本是婦科常用方,由當歸、白芍、川芎、澤瀉、茯苓、白術等六味藥組成。方中,既重用芍藥斂肝和營止痛,又佐歸、芎以調肝和血,更配茯苓、白術、澤瀉以健脾滲濕,共奏養血調肝、健脾利濕之功。
經過上面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子宮下垂的中醫治療方法有了自己的理解了。中醫治療子宮下垂所運用的理念是博大精深的,中醫是我國的傳統,是流傳下來的精華,是應該保留的,而且治療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所以我推薦大家運用中醫治療子宮下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