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結果出來後,有些人發現自己有些項目有升高或降低的趨向,就會懷疑這是否是疾病來臨的前兆,從而一味的進行身體檢查。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體檢小常識,告訴大家哪些檢查結果不能相信,在檢查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來避免檢查結果異常。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體檢報告所引發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不過,對這些數據應該理智、科學地來看待。
1.轉氨酶升高不一定是肝炎
中國人對肝病很敏感,常常“談轉氨酶色變”。但北京軍區總醫院消化内科張禹教授指出,轉氨酶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肝炎。
張教授解釋說,臨床上常用的轉氨酶指标主要有兩種,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舊稱谷丙轉氨酶,英文縮寫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舊稱谷草轉氨酶,英文縮寫AST)。ALT主要存在于各種組織細胞中,以肝細胞含量最多。當細胞膜受損時,ALT就被釋放到血液中,使血中的ALT含量增加。肝炎早期,症狀尚未出現前,ALT即可升高。但人們常把ALT的升高,看作是診斷肝炎的唯一依據,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因為,ALT增高隻代表肝細胞損傷。除肝炎外,肝内膽汁淤積、肝藥物中毒(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冬眠靈、四環素、抗結核藥等),均可使肝細胞受損,招緻ALT升高。
再者,心、腦、腎、胰、睾丸和肌肉也含有一定數量的ALT,當這些髒器發生損傷或疾病時,如患有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病、腎病、急性胰腺炎、肌肉損傷和多發性肌炎等,ALT也可升高。甚至感冒發燒、劇烈運動、酗酒,也可導緻ALT暫時升高。
所以,單項轉氨酶升高,不能肯定就是肝炎,必須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征及其他肝功能化驗,進行全面分析判斷。不過,據臨床統計,ALT持續升高者,約70%是慢性肝炎。
2.健康貧血不用慌
一些身體健康的老人在體檢時被查出貧血,十分害怕,趕緊補這補那。其實,老人的貧血大多數都屬于“健康貧血”,是生理性老化的表現,不是疾病,也不用慌張。健康貧血,顧名思義,就是老年人在沒有發現疾病,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隻是血紅蛋白(亦稱血色素)偏低。
由于老年人牙齒咀嚼和胃腸消化欠佳,造成營養不良,造血所需的蛋白質、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原材料就會缺乏。另外,老人造血功能的衰退,也是導緻貧血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貧血不需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應定期去醫院做相關檢查,明确自己的健康狀況,分析是不是“健康貧血”。
3.膽固醇有好也有壞
血脂化驗單包括多項内容。其中“好”膽固醇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它是心血管系統的保護性因素;“壞”膽固醇主要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這項指标越高,将來患冠心病的危險性或者冠心病惡化的危險性就越大。大家可以把血脂想像成一個大家庭,有大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二哥甘油三酯、三弟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個哥哥不能太多,多了就到處堵塞馬路,妨礙交通(導緻心肌梗死等疾病)。三弟越多越好,它可勸阻兩位大哥不要堵塞交通。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髒中心胡大一教授指出,膽固醇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命的重要成分,因此嚴格來說“膽固醇越低越好”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此外,判斷一個人的血脂高與不高,不能僅根據檢驗報告單上的所謂“正常值”,還要結合每個人的具體情況。
例如,一個40歲的女性同志,不吸煙,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情況,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隻要不超過160毫克/分升(mg/dl)就算是正常的。但對于一位70歲的曾經患過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來說,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最好能夠控制在80毫克/分升(mg/dl)以下。判斷膽固醇是否“正常”是一件較為複雜的事情,患者自己難以斷定,應該咨詢醫生,并根據醫生意見決定是否需要采取幹預措施。
4.尿酸增高就是痛風嗎
如今,越來越多的體檢報告中出現“尿酸增高”的字樣。尿酸的增高自然而然讓人想到痛風。那麼,尿酸升高是否就可以診斷為痛風呢?
張禹教授說,尿酸升高雖是診斷痛風的重要依據,但尿酸升高不一定都是痛風,可引起尿酸升高的疾病和因素還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各種慢性腎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酒精中毒,以及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的肝、腎、心、腦以及魚卵、沙丁魚、豆類、發酵的食物等)、劇烈運動、低氧血症、燒傷等情況。
隻有高尿酸血症而無痛風症狀,不能診斷為痛風,也不能認為是痛風前兆,可能隻是某些疾病或因素單純并發尿酸升高。所以,測出的血尿酸應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征、X線檢查、關節滑液檢查尿酸鹽結晶等加以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是否患痛風的診斷。
5.心髒早搏并非就是心髒病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見,如果用心電圖對正常人作24小時的連續觀察,可能記錄到早搏的人會達到80%。多數人并無不适的症狀,或僅僅感到心蕩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髒扭動一下等感覺。頻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悶、疲乏等不适。
早搏也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緒緊張、激動、過多吸煙、大量飲酒、喝濃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
胡大一教授說,在臨床上,早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發現早搏并不意味着患有心髒病。發現早搏以後(特别是早搏數量較多時),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關檢查,例如心電圖運動試驗、X線胸片、心髒超聲以及常規血液檢驗。如果這些檢查沒有異常,一般提示早搏不是病理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療。
6.膽囊裡“有東西”,切還是不切
體檢發現膽囊結石,很多人都會感到左右為難:治療吧,自己又沒有任何不舒服,好像又犯不着花那冤枉錢;不治吧,總覺得肚子裡裝着顆“定時炸彈”,心裡又不踏實。
發現無症狀膽結石确實不應置之不理。因為膽囊内的結石是一個隐患,即使當前無症狀,将來也有可能因結石阻塞膽囊管而發生急性膽囊炎。對于治療方式的選擇,張禹教授說,傳統做法是膽囊結石不管有無症狀,年齡大小,均應力争盡早将膽囊“一切了之”。理由是留下膽囊,結石複發率高,且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率。而随着“内鏡微創保膽取石術”等新技術的日漸成熟,現在也可以保膽取石,避免了切除膽囊後出現的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等并發症。
對兩種不同的意見,張禹教授說,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對待,總的原則是首先考慮保膽取石,然後再考慮膽囊切除。即對膽囊當保則保,當切則切,不能一概而論。
至于體檢發現的膽囊息肉,張禹教授表示一般不需治療。因為膽囊息肉的病理分型通常為肌腺瘤(病)、炎症性、膽固醇性和腫瘤樣(腺瘤)4種,前三種不會惡變,後一種應動态觀察變化,定期複查B超。
7.脂肪肝,B超“說了不算”
目前,體檢出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脂肪肝多。很多單位脂肪肝檢出竟占受檢人數的1/3以上。究其原因,張禹教授指出,除與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肥胖)、飲酒者增多等因素有關外,也與一些體檢醫生過于武斷的判斷有關。
張教授說,診斷脂肪肝,除看B超外,一定還要看血脂和肝功能情況,也就是說診斷營養過剩性脂肪肝,不能單靠B超檢查。現在不少B超醫生根本不過問血脂和肝功能情況,僅靠B超一項檢查所見就下了診斷。因此,目前脂肪肝之所以這麼多,有人為因素造成的假象。
而且,由營養過剩引起的單純脂肪肝,肝内脂肪是可逆的,一經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煉和減肥後,脂肪肝便可明顯減輕或消失,一般不需服藥。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極少發生,切莫輕信廣告宣傳。
體檢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一、心電圖檢查
做心電圖檢查之前應适當的休息5-10分鐘,不可在運動、飽餐或吸煙後進行檢查,因為這些因素會直接導緻心電圖異常,從而影響了醫生對于疾病的判斷。作飽餐試驗及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檢查時應保持空腹。
二、腦電圖檢查
在檢查前1天要洗頭,且不能使用發油。檢查前24小時要停止服用鎮靜劑、興奮劑及其他作用于神經系統的藥物,以避免檢 查時形成假象,影響檢查結果的判斷。腦電圖檢查必須在飯後3小時内進行,如檢查前不能進食者,則要聽從醫生的安排,口服50克糖粉液或靜脈注射50%葡萄糖40毫升,以防因低血糖而影響檢查的結果。
三、甲狀腺碘試驗
檢查時必須是在空腹的情況下進行,檢查之前不能食用任何含有碘物質的藥物,比如海帶、紫菜等海藻類食物,也不能服用任何碘制劑或藥物。
四、腎圖檢查
檢查前一定要排空小便,不得飲茶和咖啡,不能服用利尿劑。
五、纖維内窺鏡檢查
支氣管纖維鏡檢查4小時前要禁食、禁水,以免因檢查刺激引起嘔吐。戴有活動假牙者,檢查前一定要取下,防止檢查過程中假牙脫落而誤入氣管或食管内。胃鏡檢查前的6~8小時要禁食,防止插管時嘔吐和影響檢查所見,檢查前還要排空大小便。腸鏡檢查前3天應吃少渣飲食,檢查前1天服瀉藥,檢查前3小時要灌腸,以排空腸腔内的糞便。
六、CT檢查
做腹部CT檢查前必須禁食、禁水,以免形成僞影,影響CT圖像質量。其他部位的CT檢查則不必禁食禁水。
七、選擇性心血管造影
檢查前3~4小時禁食。認真練習醫生教給的檢查中所需要做的動作,如吸氣、閉氣,以配合檢查。
八、膽道造影
做口服造影劑檢查時,檢查前1天中午要吃脂肪餐,使膽囊内的膽汁排空,晚餐以無油高糖食物為好。晚餐後7時左右要按醫生交待服用造影劑,然後禁食。做靜脈造影檢查時,同樣于檢查前1天的中午吃脂肪餐,檢查當日早晨禁食。如果有急性炎症、發熱、腹痛、急性黃疸等,待好轉後再做此項檢查。
九、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造影
檢前一晚應食用一個易于消化的食物,晚餐過後就應禁食、禁水。檢前一晚還需服用一些藥物來清楚腸内的積氣、積糞,檢查之前需将小編排清。
十、女性生殖系統造影
在檢查之前,要排空大小便,未解大便者要灌腸,還要剃除陰毛,清洗陰道。
十一、化驗室檢查
抽血作生化指标檢查時,應在早餐前抽空腹血,這樣查出的結果較為準确。尤其是檢查肝功、血糖、血脂等項目,對于空腹的要求更為嚴格。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一些關于體檢方面的小知識,若是自己的檢查結果出現一些小異常,應第一時間詢問醫生,不要瞎猜疑,自作打算。我們在體檢時也需要注意一些外在的因素,這樣才能正确避免檢查結果異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