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星球上,絕大多數動物都有兩性,雄性和雌性。繁衍時,兩方的基因融合,這是天道也是人欲。
然而,有些物種完全沒有“男人”[石化]。比如,在澳洲這片狂野的土地上,一種被命名為“處女座的瓦拉巴瑪”(Warramaba virgo)的蚱蜢,蟲如其名,“她們”全部是雌性,沒有性生活,而是通過克隆繁殖。
孤雌生殖,進化上的謎團
這些綠色蚱蜢,生活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幹旱地區,以圍籬樹和其他灌木、花草為食,長得和我們小時候抓着玩兒的“扁擔瓜”很像。但,有根本的區别——不會有一隻疊在另一隻身上的場面出現,“她們”是罕見的孤雌生殖物種之一。
研究進化的生物學家一直把單性生殖物種視為一個重大謎團。這樣的物種,它的卵子無需精子受精,就可以發育成胚胎。
于是,澳洲的研究者們花了許多年(有錢有閑)去弄清楚,這些蚱蜢是如何進行無性繁殖的,以及這種方式對于它們的生存意味着什麼。
沒有男性?沒關系,好處多多處女座的瓦拉巴瑪,大約在250000年前起源于兩種不同的有性生殖螞蚱的雜交,而放棄性生活似乎對它們沒有任何負面影響。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兩性繁殖在某種程度上給動物繁殖帶來了巨大的成本——生物無法單獨産生自己的後代,尋找配偶需要能量,交配期間的動物往往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
廢除男性,一了百了,消除了這些缺點。
沒了雄性,有缺點麼?既然有如上所說的不足,為什麼絕大部分生物在進化中還是分出性别呢?
主要原因與性别導緻的基因混合或“重組”有關。這可以通過将有利的基因組合在一起加快适應速度,也有助于清除不良突變組合的群體。
孤雌生殖物種沒有這些過程:相反,物種的所有成員都有幾乎相同的基因。這意味着,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它們的适應能力可能會降低。更重要的是,孤雌生殖細胞可能積累有害的突變,從而降低其适應性。
神奇的适應那麼,孤雌生殖,為什麼能延續25萬年而沒有滅絕呢?說碰巧絕對是碰巧,甚至可以說是“神迹”。
研究者檢測了幾千隻蚱蜢個體的基因遺傳标記,認定了它起源的事實——大約250000年前,兩種螞蚱雜交産生了它。自此,出生即孤獨的它一直通過克隆自己,最終形成了一個物種。
我們都知道“雜交優勢”确實存在于一些動物身上,比如騾子(馬和驢的雜交),騾子比它的親本有更大的力量和耐力。
而在處女座的瓦拉巴瑪這裡,在一系列生理特性上,包括耐熱性、耐寒性、代謝率、産卵量、卵大小、成熟時間和壽命等方面,都沒有超過其親本物種的優勢。
它們的雜交優勢完完全全用在了遺傳多樣性上——結合兩個親本物種之間的基因組,使得孤雌生殖變成可能,并活躍。
它的兩種親本蚱蜢也活到了今天,見證着這一自然界的神迹。
寫在最後基因還有很多秘密等待我們去發現,其中的優劣、結果都是未知之數,也許有一天,我們人類的基因,也突變得不再需要男性了。至少,從小螞蚱這裡看,放棄性生活沒有什麼好處,但也沒有缺點。
澳大利亞圍籬樹 Acacia aneura
啊,差點忘了說,處女座的瓦拉巴瑪主食是澳大利亞圍籬樹,有趣的事實是,這些植物也是無性繁殖的......[吃瓜群衆]
呃,吃東西要謹慎啊。
作者感謝你的關注(¬_¬)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