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高考時精神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負荷,考試結束後突然徹底釋放,容易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進入所謂的“後高考時期”。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考後兩周往往是考生心理問題的高發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任何人在面對人生重大轉折點的時候都會遭遇困惑、壓力等精神方面的“折磨”,“而學生在壓力面前往往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調節,甚至做出一些過激舉動。”
在等待放榜的日子裡,焦慮會一點點地擴大,考生通常會出現忘乎所以放縱型、情緒暴躁型、内疚型、挫敗型等4個類型的反應。考生需要自我調節,家長也要留心觀察,配合考生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忘乎所以放縱型
表現:高考後考生通常會有一段時間什麼都不想做,書包一扔就出去了,或通宵上網打遊戲、看電視,或出去聚會遊玩夜不歸宿,或暴飲暴食等。
支招:高考後,考生确實需要放松一下。但是,放松絕不是放縱。而壓力的宣洩要緩慢進行,最忌諱的就是從考前的極度緊張到考後的極度放松,火山爆發式的壓力釋放易導緻不良的後果。另外,高考結束并不意味着學習生涯的結束,有很多大學會進行入學測試。
情緒暴躁型
表現:“考得怎麼樣?”“你覺得能考多少分?”高考雖然結束了,但有不少考生還是輕松不起來,不知不覺中陷入“心理高考”,煩躁、抑郁等情緒接踵而來。追求完美的考生更容易放大焦慮,家長随意的一個眼神、漫不經心的一句問話,都可能為考生戴上沉重的心理鐐铐。
支招:無論是平時的優等生還是成績一般的普通考生,都要正确認識自我,擺正位置。許多人雖然上了重點大學,但一生仍很平庸;有些人雖然上的是普通大學,但卻取得了成功。高考成績或好大學都非成功的唯一因素。獲得成功的因素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努力争取。
内疚型
表現:考前得到了各方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但是考試結果并不理想,由此産生愧對家長老師的内疚心理。一些過度内疚的同學還會因此整天悶在家裡,避免與人交往,嚴重者甚至會産生孤獨抑郁症。
支招:這些考生多參加集體活動或者室外活動,轉移注意力,發洩心中的負面情緒。
挫敗型
表現:有這種心态的考生一般都把高考的失敗看做前途的終結,将人生的路看得過于單一。當感覺自己考得不好時,有的考生會出現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等心理問題。
支招:應對這種心理的關鍵就是要正确評估自己,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否定自己。同時不妨轉移注意力,避免不良情緒的困擾。
每年高考後,總有一大批考生落榜。考生應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考試成績和填報志願,做好考上和落榜兩種心理準備,正确對待“名落孫山”,避免失望、悔恨、憂郁、沮喪,甚至精神失常,釀成悲劇。
成才之路并不唯一,除了高考,還有多種途徑可以實現理想。如果感到心情壓抑,可以找家人或親朋好友傾訴釋放出來,減輕思想負擔。家長和朋友需要做的是認真、耐心地聆聽,适當地鼓勵和疏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