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說:“燎之方揚,甯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意思是說周王朝就像熊熊燃燒的大火,如日中天,誰能滅得了他?強大顯赫的周王朝就是讓這個褒姒給滅了。
先來聊一下褒姒的傳說來曆:
大家都知道褒姒是周幽王的第二任王後,周幽王為了博這個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此戰死在骊山腳下,結束了西周王朝。
那麼褒姒從何而來?為什麼叫褒姒呢?
傳說夏朝的時候,有一天兩條龍降落在夏朝的朝堂上,兩條龍說話了,說他們是褒國的國君,然後一言不發了。
那麼就占蔔一下是什麼情況:先蔔一個把他們殺掉,不吉。又蔔一個請他們走,也是不吉。又蔔一個留下他們,還是不吉。最後蔔了一個請他們走,把他們的唾液留下來,吉。
于是,寫書簡告訴龍,請你們走,留下你們的龍涎,龍真的留下唾液走了。龍走之後,朝堂上的人趕緊用箱子把唾液密封起來,誰也不許打開。這樣經過夏朝,經過商朝誰也不敢打開這個箱子,到了周朝又過了一百多年至周厲王時,他是個暴君,就非要打開這個箱子。
哈哈,就像《水浒傳》中洪太尉誤走妖魔一樣。
結果龍涎流了一地,掃也掃不掉,龍涎突然卷起來,變成了一個大黿,大黿爬到内庭,遇到了一個未齒小女孩(未齒,就是還沒換牙的小孩),這個大黿接觸到這個小女孩,小女孩就懷孕了,到周宣王時生下一個女孩,覺得不吉利,也害怕,就把這個嬰兒丢棄了。
當時百姓中流傳着一首童謠:“檿狐箕服,實亡周國”,“檿”就是桑木做的弓,“箕”就是竹子做的箭,“服”是箭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亡周國的人是做桑木弓箭的人。
那就追查這樣的人,一查查到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他們就是做桑木弓箕木箭的。夫妻倆趕緊逃跑躲避官兵追殺,在途中聽到一個小孩哭聲,就是那個棄嬰,他們收養了這個棄嬰,成了她的養父母。
他們為這個孩子取名褒姒,因為他們是褒國人,姒是夏朝的國姓,褒國是夏朝分封的國,所以是姒姓,女孩長大後,成了遠近聞名的大美女,這就是褒姒的由來。
再來說說周王朝當時已到了周幽王時期,周幽王好色,他重用的大臣虢石父好利。君王好色大臣好利湊到一起能有什麼好事?虢石父為了讨好周幽王就到處給他尋找美女。
大臣叔帶就規勸周幽王:現在的情況是諸侯藐視周王朝,西戎要蠶食周王朝,作為國君,你不去好人才幫自己治理國家,卻去好美女。
周幽王大怒,你是個什麼東西,我就是找個美女,這點小事也值得你如此的指責我。
周幽王下令趕走叔帶,撤去叔帶的一切官職爵位。
介紹一下叔帶,“叔帶”赢姓趙氏,先祖蜚廉有二子:一曰“惡來”事纣,為周所殺,其後為秦;一曰“季勝”,其後為趙。季勝這一脈傳至“造父”時,幸于周穆王,善駕車馴馬,大破徐偃王,賜造父以趙城,以此為趙氏。以後趙氏一族一直事周王室。叔帶被周幽王趕走後,帶着家眷投奔晉國,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後來三家分晉才有了趙國。
再來說說當時周幽王斥責叔帶之時,有個人站在叔帶一邊,支持叔帶,說叔帶說的有道理,這個人就是褒國的國君褒姁。
周幽王更加更惱,罵他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抓起來。褒姁的兒子見父親被抓,着急,隻有投其所好,為周幽王尋找美女,獻給他救父,這一找就找到大美女褒姒。
周幽王一見大喜,立即放了褒姁。周幽王對褒姒寵愛無比,廢了原來的王後申後和她所生的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立她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這個褒姒是個冷美人,從來不笑。那個奸臣虢石父又給周幽王出馊主意,點燃烽火台,褒姒見到諸侯們帶着軍隊趕來勤王護駕,忍不住展顔一現,周幽王見美人一笑,高興壞了。
可是諸侯們非常氣憤,興師動衆隻為博美人一笑。後來周幽王多次點燃烽火台,每點一次,諸侯們就少來一些,到後來就都不來了。
諸侯們都不來時,有一個諸侯就該來了,他就是申後的父親申侯,周幽王廢了他的女兒,外孫,他要讨伐周幽王。現在諸侯們都不來了,申侯就聯合鄫國、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最後一次點燃了烽火台,沒有諸侯來勤王護駕,周幽王與兒子伯服被殺死在骊山腳下,褒姒被犬戎擄走,下落不明。西周滅亡。
褒姒是個棄嬰,從小被貧賤夫妻收養,養成了不愛笑的習慣,這也無可厚非,不能把一個王朝的興衰歸結到弱女子身上。西周滅亡罪魁禍首當然是周幽王,周幽王即位第二年,發生多起自然災害。地震引發泾、渭、洛三條河流震動,造成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不體恤民情,沉湎酒色,貪婪腐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虢石父為卿士,代理政務,虢石父貪利,盤剝壓榨百姓,造成民怨沸騰。導緻社會矛盾急劇尖銳,最終導緻了西周滅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