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1、衛星的定義: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
2行星的定義:行星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于球體);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二、解釋
1、依照衛星的定義,
1)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不閉合,所以不符合衛星的定義;
2)地球與月球的質量相差并不十分巨大,其體積可達到地球的49分之1,粗略的講可以認為在同一數量級,應視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的關系。
2、在行星的定義中,第三條内後面的補充句是專門針對月球的排除條款,且與衛星的定義産生抵觸,這也表明了當今天文學界對雙星系統形成的原理是一無所知。
三、事實
1、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是在不斷進化之中,不是永恒不變的。
同理,對月球是衛星還是行星的地位的認識,也存在變化的可能性,若此種變化的當真發生,不必大驚小怪。
2、本條的内容來自百度百科
“月球和地球環繞太陽的路徑:人們在描述太陽系時,總是将地球描述成在軌道上環繞太陽的一個點,月球則是在軌道上環繞地球的一個點。這可能會給人月球是繞着地球運轉的概念,但從太陽的位置觀察時,月球則也是繞着太陽運動,隻是其有時會落後或超前于地球。因為相對于地球每秒30公裡的繞日速度,月球繞地球每秒1公裡的軌道速度是不容易察覺的。不同于太陽系其他的衛星,完整的月球軌道與地球的非常相似,其凹面也永遠朝向太陽,并且沒有凸起或環圈。這并不能說月球是繞着太陽轉而不是繞着地球,因為即使将太陽的引力消失,月球還是會以和現在相同的恒星月繞着地球。如果地月系統離太陽更遠或地球離月球更近,在該處的軌道速度就有可能低于1公裡/秒,則在以太陽為中心的非轉動座标系統中,月球的運動就會出現逆行的現象。”
圖中“灰色為月球軌道,藍色為地球軌道,太陽位于圖像左下方。可以看出月球繞日的軌道永遠是凹向的。”
這個圖表明,月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同時也繞地球運行而不是環繞,即月球繞行地球的軌道不閉合,所以沒有閉合的軌道就不符合衛星的定義,因此月球就不能被定義成地球的衛星。
3、從上面的地球、月球實際軌道圖可以判斷出,月球不是地球的衛星,而行星的定義裡第三條中的後半句補充語,又把月球排除在行星的行列之外,那麼公衆就有疑問,請讓給出行星和衛星定義的科學家們指明,月球到底是行星還是衛星。或者有的尖刻者會不客氣的追問,難道這個畫蛇添足補充語的倡議者和附和者,是吃了迷糊藥的糊塗蟲嗎?
4、地球是在太陽系中運動着的,地球和月球兩者都在太陽系的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内運行,以太陽為參照系的時空中,月球如果是環繞地球運動,那麼一定可以在月球的軌道上找到一點,這一點過後的相當長一段中,月球與地球的運動方向(其中一對分量)是相反的,但是哪一個科學家,在哪個時段,可以找出這樣一對運動方向相反的分量?如果找不出來,隻能說月球沒有環繞地球運轉。月球一旦不能被證明是在環繞地球運轉,那麼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之說就是錯誤的認知。
5、眼睛是很容易被欺騙的,人們看到的表面現象和事情的真實情況,可能相差甚遠,加上不正确的知識誘導,更加容易讓人誤入歧途。就像重的物體會比輕的物體先落地一樣,眼睛看到的确實如此,知識告訴人們,重的物體質量大,所以結論就是:重的物體就一定會比輕的先落地。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上述的結論是錯誤的,如果沒有空氣做阻力,輕、重物體是會同時落地的。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這個結論,經過理性分析就可以斷定這個結論是錯誤的,月球應該是一個行星,而且還與地球組成了雙行星系統,月球和地球一起清空了地月系統公轉軌道周圍空間的小天體。
6、如何直觀的理解月球和地球之間的互動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類比一下:當張三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在同一條車道前面有一輛車較慢,這時他一定會換道繞行,然後超車到這個車的前方。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把張三考慮成在做蛇形前進運動,也就是向左跑一陣子,拐過來又向右跑一陣子,而另外一輛車雖然車速比張三跑的慢,但該車比較守規矩,一直是走直線,你就會發現,張三超車以後,當他蛇形向前的時候,守規矩、比較慢的車就會又跑到了張三的前面,然後張三又從後面繞行超車。如果把這個慢一點的車換作是一輛坦克車,坦克車的炮塔是可以旋轉的,那麼這個360度的旋轉,我們就可以看作是地球在自轉。
地球一邊自轉一邊前行,而月球(張三開的這輛車)是蛇形前進,有時在地球的後面有時在地球的前方,炮塔自轉和轉速的快慢,與張三蛇形前進的車沒有關系,隻是炮塔每轉一圈,看到張三的車處在不同的位置,也就等于地球每自轉一圈,我們看到不同的月相一樣。
張三開的這輛車超過較慢的坦克車後,由于它是蛇形前進,它有時會比地球在直線方向跑的慢,有時會快一些,但它絕對沒有任何一個時間運動方向的分量,是與這個坦克車前進的方向是相反的,這兩輛車有一對運動方向的分量,始終保持在相同的前進方向上,也就是兩者總的方向始終一緻。
用這個直觀的生活例子,可以類比月球和地球相互運動的一個關系,汽車和坦克車都是在地球這個參照系中,汽車對坦克車而言是在繞行,而不是環繞而行,它們都在圍繞着地球這個中心作相同方向的公轉運動。
7、大家在看上面這張圖的時候,灰色圓點和灰色線代表月亮本身和月亮的公轉軌迹,藍色的圓點和藍色線代表地球本身和地球的公轉軌迹。當月球在地球的前方和後方時,藍色的軌迹線都在藍色圓點的中間,當月球在地球的兩邊時,藍色的軌迹線都是離開了地球的中間,靠向了月球的一邊。
這就表明地球和月球是一對雙星系統,地球的質心、月球的質心、地月兩個星球的共同質心,這三個質心必須時刻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而藍色軌迹線的真實身份是共同質心留下的軌迹。
當讀者真正看懂這張圖的時候,也就弄明白了,地球和月球組成了雙行星系統,地球和月球都在圍繞着地月雙星系統的共同質心在公轉,地球和月亮的公共質心定點在地心約4660千米(不同資料來源數據略有不同),或者說在地面下1700千米左右,并與月亮在相同的一邊。
8、本條有一些是抄錄《行星公轉和自轉的原理》一書中的内容: 對月球是行星還是衛星兩個地位不同的定義,會引導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産生本質上的差别。若把月球定義成地球的衛星,那麼月球或者月球和地球之間發生什麼變化,以衛星的角色和份量不會對行星産生什麼影響,所以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就像月球正在遠離地球這件事,幾乎所有人都把這看作是花邊小事。當把地球和月球定義成雙行星系統,太陽對地球和月球的分别作用就弱化了,變成了對雙星系統共同質心的作用,也就是太陽吸引地球和月球繞自己公轉,變成了太陽吸引雙星系統的共同質心繞自己公轉。
這樣就會是共同質心始終處于1496 億千米的距離繞太陽公轉(近日點和遠日點及其附近除外)的軌道上,而不是地球的質心。站在地球上的某一點看共同質心,該質心在地球内部是與月球同步運轉着,這就表明地球的質心,有時與太陽的距離會大于1496 億千米,有時會小于1496 億千米。
如果站在太陽系為參照系的視角看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表現,人們會發現共同質心是在與太陽鎖定的1496億千米的距離上運動(圖中的藍色線),而地球是在不停自轉的同時,又以每月一個周期,鋸齒狀一邊上下不停的圍繞共同質心起伏震動。聯系目前精密測量得出月球正在遠離地球,意味着地月雙星系統的質心在向月球一方移動(内在機制在這本書中有詳細論述),也就是共同質心離地球的質心更遠了。
地球的質心離共同質心更遠,就會顯示出地球在公轉時,地球的鋸齒形軌迹震動幅度更大了。按目前通俗的認知來說,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速度平均約為30千米/秒,比聲波在地面空氣中的傳播速度340米/秒,快了80多倍。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開車車速較低時,路面即使不夠平整光滑,也不會感到車子的震動,但是當車速比較高時,同樣的路面就會感到有明顯的車體震動,車速越快,車體震動就會越大。
當地球以80多倍的音速狂奔時,地球内部兩個質心的距離稍微增加一點,就會使在超高速運行中的地球的鋸齒形振幅和振動力度感到增加很多,地球在公轉時振幅增加和振動力度加大,對地球本身的物理結構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大家都會立刻聯想到,衆多千萬年巍然屹立的高山,現在從世界各地都不斷傳出了山體滑坡現象,不要認為這隻是下雨引起的偶發事件,千百年來不是隻有最近才有下雨,為什麼現在下雨和過去下雨不同?過去下雨沒事,現在卻很容易引發山體滑坡,原因就是現在地球的抖動比過去加劇了。
為什麼現在世界各地都頻繁出現天坑、地陷事件?是因為地球在加力抖動,地球的這種振動器效應讓地面松軟的地方首先下沉,就出現了天坑。
為什麼海平面上升了?是因為海水無中生有的大量增加了嗎?不是,冰川融化是海水增加的一個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地殼本身在地球的抖動中,地球陸地向内收縮,即地球體積縮小,才使得海水相對增加,從而加快了海平面的相對上升。
為什麼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500多萬次的地震,平均每分鐘會有10次地震出現?
地球在以鋸齒形的公轉軌道上震動着高速前進,導緻地球内部結構發生了必然而又難以預測的變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為什麼人們感到地球上地震的頻率比過去高了,震動強度比過去大了?
因為月亮遠離地球,共同質心外移,地球在公轉中同時具有的,圍繞共同質心的上下震蕩幅度增加,振動力度加大,使地球的外殼所受之力更加急速的變化,這個更加有力的震動作用,使地殼及其内部發生比過去更加明顯的變化,讓過去的一些無感地震變成了有感地震,也就是表現為有感地震更頻繁,地震強度更大。
正确認識月球的地位,是人類正确認識自然界必須走過的一座橋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