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理論均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态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持順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着眼環節,主要強調如下幾點。
調和陰陽
《内經》說“生之本,本于陰陽”,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調和陰陽則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調和之道,須順時以養陽,調味以養陰,使陽氣固密、陰氣靜守,達到内實外密、健康有壽。
流通氣血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相伴,貫通周身,熏濡百節,流通則生機正常,滞塞則淤結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體動作促進氣血流行,即華佗授弟子五禽戲時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勞動則氣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來導引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身體雖或動或止,但氣血之流通、[[經絡]]之舒暢始終得以保證,此即氣功吐納之術。二者均是通過氣血流通而養生。
培補精氣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腎,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後天之精由生化而來,亦藏于腎。故精乃陰氣之本源,精盛則本壯,氣化之源旺,故生氣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動無不消耗陰精,故而用藥食培補精氣,補精以滋源,補氣以助化精。延年之藥食雖多,而不外乎培補先後天精氣之大要。
節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則傷精,故須節欲以安精神;房室有節以保腎精,使精常滿盛,而體健壽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