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恬淡的隐居生活見長,代表詩人有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宋代的楊萬裡。但晉代的陶淵明,卻是田園詩的鼻祖。以自然為審美對象,追求心靈之趣,陶淵明的田園詩直接影響了唐宋詩人。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說:“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而杜甫所說的這番話,它的内涵便源自于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飲酒·結廬在人境》。對于陶淵明的這首《飲酒》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它全篇都是名句,也入選了我們的語文課本,打小就被要求背誦。但随着年齡和閱曆的增長,相信如今再去讀陶淵明這首詩,我們會有着不一樣的感受,對陶淵明隐居的情趣也會有更深的理解。
作為一首田園詩,《飲酒·結廬在人境》主要表現的就是陶淵明隐居生活的情趣。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在陶淵明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下,我們不僅能得知陶淵明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對自然美景、田園生活的喜愛,還能從中獲得生活的意義。即一定程度上,它具有啟迪人思考的意義。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陶淵明的這首《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的開篇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首先便為我們描述了他棄官隐居後的生活狀态。即自從隐居田園後,雖然還是居住在人間,但是卻沒有了車馬的喧嚣。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并不是說陶淵明在為自己沒有被車馬的喧嚣打擾而欣喜,而是說擺脫了俗世的煩惱,也就是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人情世故等。
那麼問題來了,陶淵明是如何做到的呢?緊接着的兩句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便是他的答案。即你要問我如何做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我的回答是隻要心志高遠,就能擺脫世俗的束縛,即便是處于喧鬧的環境裡,我也能如同隐居田園一樣。由此可見,此時的陶淵明是超塵脫俗的,當然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始,陶淵明便對自己隐居田園的生活展開了描寫。它的意思是說,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便可以與南山相會。可見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可以與人相互聯系,人也可以和自然很好的相處。這裡的南山仿佛就是陶淵明隐居時的鄰居,以及人生中的知己一樣。他懂它,它亦懂他。
同理,随後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亦是如此,即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有成群的鳥兒結伴而歸。也就是說,陶淵明雖然隐居在偏僻的田園,但是他并不孤獨,反而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他的心境是悠閑自得的。最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便是陶淵明對自己的田園生活所做的一個概括性總結。
即我這田園生活中的樂趣所在,隻能意會,不可言傳。也就是說,陶淵明辭官歸隐隻是他的人生選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亦隻是陶淵明的個人情趣所在,不一定适用于每個人。所以真要陶淵明詳細說明一下,他也隻能是“欲辨已忘言”了。所以我們讀陶淵明的這首詩,不是真要你去隐居田園,而是從中獲取到與生活,與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能力。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