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能夠突飛猛進,我國城市建設能夠日新月異,離不開一個一直在默默付出的群體——農民工。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裡鄉村人口減少了164361984人,這其中就有很多人在城市裡當起了農民工。
到目前為止,農民工群體的數量還是非常多的,國家統計局在2021年4月底時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農民工的總量為28560萬人,這其中外出的農民工就有16959萬人。
農民工工作環境不好,他們本身也沒有多少文化,收入也低,雖然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始終都是城市的過客,長期以來也都處于一個弱勢的地位,因此,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歧視。尤其是“農民工”這三個字,略帶着貶低的意味,同時也讓這個群體跟普通的工人群體劃分了界限。
有些專家和學者就一直在讨論,應該給農民工這個群體換一個更恰當的名字,因為這個名字不僅字面意思不好,也不符合當下的社會發展了。經過多方讨論之後,現在,農民工群體新的名字出來了,體面又好聽,你贊同嗎?
農民工改叫新型産業工人
農民工這個群體其實還有幾個别稱,如農民老大哥、民工、進城務工者,稱呼的變化也是慢慢朝着好的方向演變。這樣的稱号顯然是不好的,早在2017年時,相關部門就印發了《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到2021年3月時,在一場重要會議上,相關專家又提出,要推動農民工向新型産業工人轉型,也就是說,以後農民工又可以被稱為新型産業工人了。
名字改了,對這一群體的要求也變得更高了,在《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中,新型産業工人要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其實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更先進的技術,才能符合我國産業轉型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不過想要讓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村居民,轉型成為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那是很難的,有專家就提議,應該打造新型産業工人培訓平台,加強工人的技術水平。确實,并不是改了名字就代表着這個群體發生了質的變化,關鍵還是要真正提高工人的技術才行。
農民工改名背後的深層次意義
把農民工改名為新型産業工人,并非隻是想要農民工進行轉型而已,其實也有着給這個群體煥發新春的意圖,尤其是吸引年輕人參與進來。
截至2020年,我國農民工的數量雖然還有28560萬人,但實際上已經在大量減少了,比2019年就減少了517萬人,尤其是外出農民工,下降了2.7%。農民工的群體會不斷減少,除了因為很多人年紀大了,幹不動了退休回老家之外,更關鍵的原因是現在年輕人不樂意從事這個職業了。
讓年輕人對這個職業望而卻步,除了工作累、環境差的原因之外,主要也跟其社會地位很低有關。年輕人對于職業的社會地位是很在乎的,甚至工資低一些也可以接受,社會地位要是低了,那就很難接受了,畢竟說出去會沒面子。因此,把農民工群體改名為新型産業工人,跟以前的職業定義區分開,就可以讓年輕人對這個職業不那麼抵觸。
改名的作用到底能有多大?
農民們背井離鄉,奔波千裡進城打工,圖的是什麼?所圖最大的是錢。網上就有不少農民工現身說法,表示自己并不在乎取什麼稱呼,關鍵是不拖欠工資,提高工資水平,隻要到手的錢多了,叫什麼都無所謂。
這個群體裡面,有些人的工資确實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整體上并沒有很高,沒有高到令人心動的地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就顯示,2020年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是4072元人民币,僅比2019年增加了110元。
這樣的工資,在城市裡真的不能算是高薪,往往薪資水平決定着職業的社會地位,因此,就算是改名叫新型産業工人,社會地位實際上仍然沒有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提高這個群體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關鍵還得是提高從業人員的待遇才行。
不管是叫農民工,還是叫新型産業工人,這個群體都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也應該多關心他們,不應該讓他們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是兩個世界的人,你們說對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