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通訊員 王魯閩 吳倪娜
江南進入梅雨季,蘑菇大量繁殖。
7日,記者從江蘇省人民醫院獲悉,入夏以來,該院急診醫學科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毒學組組長張勁松教授陸續接到近10起省内各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會診,南京、蘇州、淮安、宿遷等地的老百姓紛紛中招,多例患者均明确為誤食劇毒類型的鵝膏菌。
張勁松表示,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識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絕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
我國蘑菇中毒發病集中在每年6-10月
口上嘗鮮,有可能腸胃受罪,還有可能丢了性命。前不久,在聯合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陳作紅教授進行形态學鑒定後,張勁松團隊又對病人生物樣本以及蘑菇樣本毒檢分析發現,多例患者均明确為誤食劇毒類型的鵝膏菌。
這類鵝膏含有鵝膏毒肽等毒素,這些毒素在體内産生作用,往往殺傷力不低。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孫昊介紹,“含鵝膏毒肽的毒蘑菇,如肉褐鱗環柄菇,可以造成嚴重的肝髒功能損害;含2-氨基-4、5-二乙烯酸等毒素的毒蘑菇,如歐式鵝膏菌,可以造成腎小管損傷,從而引發腎功能損害甚至衰竭。”她說,前不久,江蘇淮安一位患者,吃了肉褐鱗環柄菇,結果發生嚴重肝功能衰竭,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無獨有偶,7月5日,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中心搶救室也接收了一位食用毒蘑菇中毒的患者。這位男性患者57歲,在南京老山風景區遊玩時,自行采摘了一些野生蘑菇,當晚食用。第二天,開始出現惡心嘔吐的症狀,他沒有過多關注。第三天出現了無尿症狀,他才害怕起來,被送至醫院急診中心後确診為食用了歐式鵝膏而中毒,造成了 “鵝膏腎毒性綜合征”及肝功能損傷。
2019年6月20日,7名緬甸籍勞工在雲南德宏州隴川縣,自采鵝膏進食,結果7人中毒,至少死亡4人。
據中國疾控中心2019年發布的資料顯示,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過1000種,我國已經報道的有435種。
我國蘑菇中毒發病集中在每年6-10月,全年均有發生。西南地區和華中地區是我國毒蘑菇中毒的重災區,其次為華南、華東地區,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最少。2019年浙江、福建和江蘇等地蘑菇中毒發病增加明顯,中毒主要原因為誤食自采野生毒蘑菇。
江蘇患者食用的有毒蘑菇,a、b為歐式鵝膏,c、d為肉褐鱗環柄菇,
毒蘑菇不僅能引發肝腎損害
還能傷及神經系統
專家表示,不同種類蘑菇生長習性不同,含有的毒素不同。不同的毒素在體内的吸收、分布、代謝不同,作用的靶器官不同,引起效應類型和程度也不同。
而且,一種蘑菇可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種蘑菇中。同一種蘑菇的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就使得蘑菇中毒臨床表現多樣,導緻的健康危害結果也大不相同。
目前,已知的蘑菇中毒,可以引發急性肝損害、急性腎損害、橫紋肌溶解、溶血、胃腸炎、神經精神症、光敏性皮炎等症狀。
有一種毒蘑菇會引發神經精神型疾病,多在進食後15分鐘至2小時内發病。除有消化道症狀外,還會出現瞳孔縮小、多汗、流涎、興奮、視物模糊、幻覺、步态蹒跚等神經精神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視覺畸變、狂躁、沮喪、焦慮、被害妄想等症狀。
“雲南地區多見的球基鵝膏、黃粉末牛肝菌等,吃了之後,會出現頭暈、幻視等精神症狀,甚至出現‘小人跳舞’的幻覺。”孫昊說。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發布的“2019年中國蘑菇中毒事件報告”,全國17個省份報告了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計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涉及70種毒蘑菇, 22例死亡病例中有20例是由急性肝損害型(含鵝膏肽類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
任何形态、種類的野生蘑菇均不要食用
如何辨認各類蘑菇“是敵是友”?孫昊介紹,即使是經驗十分豐富的生物學家,往往也需要借助實驗室專業儀器才能進行精準鑒别。而非專業人員僅憑經驗,靠形态、氣味、顔色等外貌特征來辨識,是很難準确識别毒蘑菇的。
如紅菇屬的密褶紅菇和稀褶紅菇,能食用,民間稱其為火炭菌。而與其長像極為相似,又常生長在一起的同屬蘑菇亞稀褶紅菇卻是劇毒蘑菇,吃一朵可緻人死亡。
“我們常說同時有‘戴帽、穿裙、穿鞋’的蘑菇不要采。”孫昊說的戴帽、穿裙、穿鞋分别指的是有“菌蓋、菌環、菌托”,這類蘑菇多為鵝膏屬,而鵝膏屬的蘑菇大多都含毒或劇毒。但沒菌托和菌環的蘑菇也有可能有毒。
“任何形态、種類的野生蘑菇均不要食用,50g新鮮有毒蘑菇即可緻死,蘑菇中含有的鵝膏毒肽耐高溫,常規烹煮模式不能破壞毒素。”張勁松提醒,一個蘑菇裡面可能混合多種毒素,一旦誤食了野蘑菇,一般在進食後6到12小時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經對症處理消化道症狀可能會獲得緩解,但此時切不可輕視,因為這可能是含有鵝膏毒肽的毒蕈“假愈期”的表現,随之而來的是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期。如果食用野蘑菇後,出現嘔吐、腹瀉、發熱、頭痛、麻痹等可疑症狀,應立即到醫療機構就診,切莫延誤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