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寶爸帶娃有三寶,手機、舉高高、找你媽;孩子媽帶娃有三難,哄睡,洗澡,吃飯難。吃飯難這個應該是千古難題了,孩子小吧,喂奶調奶夜奶,奶奶辛酸。長大一些了,早飯午飯晚飯,飯飯艱難。寶寶吃飯不配合、不專心是很多寶媽很頭疼的事情,寶寶為什麼吃飯總不配合,如何解決寶寶吃飯問題成了很多寶媽需要學習的話題。下面和作文庫知識百科一起來看看。
寶寶厭食是媽媽們頭痛的問題,首先,你要找出引發厭食的主要原因:
1、喂養方式不當導緻寶寶厭食(強迫他進食,進食時被訓斥);
2、寶寶注意力分散而産生厭食(如邊吃飯邊看電視,玩玩具,聽故事等);
3、吃飯前是否有先吃零食的習慣。
寶寶吃飯慢怎麼辦
吃飯慢一點其實無所謂,細嚼慢咽還有利于健康,如果沒有着急的事情,孩子吃飯慢一點,家長不應該發脾氣。現在的問題是有的時候時間比較緊,大人希望孩子吃飯快一點,而孩子快不起來,家長就認為這是平時慢慣了。其實,這隻是原因之一。假如孩子知道有一個特别好玩的遊戲在等着他,去晚了就玩不上了,他吃飯還會那麼慢嗎?顯然不會。所以,家長急孩子不急這也是孩子吃飯慢的一個重要原因。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反複地把事情的急迫性講給孩子,并講清其後果,比如慢了會遲到,遲到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就戴不上紅領巾了。如果你把事情都說清楚了,孩子還是那麼慢,那麼你就一定要讓他為自己的慢承擔後果。很多孩子吃飯時不能專心,這也是造成吃飯慢的一個原因,剛吃了幾口飯,就去翻畫報,或者東張西望的。這顯然是不好的生活習慣。
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采用“強化訓練+激勵"的辦法。家長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環境促使孩子專心,另一方面要提出目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孩子在一定時間内吃完飯。當孩子經過努力達到了家長的要求,就給他一個激勵物,如畫一個五角星或一面紅旗,積累到了10個激勵物後,家長就滿足孩子一個要求,如獎勵他看一次動畫片,或買一本他喜愛的書等。這樣堅持下去,習慣也就成了自然。
别給寶寶吃太多零食
1歲前的寶寶,零食應該是水果、饅頭、面條,那些磨牙餅幹、奶酪棒等零食,含有鹽分、調味料,不适合給一歲前的寶寶吃。1歲以後适量地吃,在接近飯點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吃,吃多零食,就少吃主食。但主食才是營養攝入的主要來源。
寶寶吃飯的時候别開電視、不給玩具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坐定吃飯,把電視、玩具作為誘餌來吸引孩子,孩子是坐定了,但邊玩邊吃,也分散了孩子對吃飯的注意力,甚至給孩子養成了“含飯”的不良習慣。
不要威逼利誘孩子吃飯
“你快點吃飯,不吃飯就不給你看電視”,“你乖乖吃飯,吃完了就帶你去公園”,威逼利誘并不是一個好辦法,弄得好像家長求着孩子吃飯,不給好東西,就不吃。這樣吃一頓飯下來,得多累呀。
要培養孩子吃飯的好習慣,首先家長得斷掉自己的壞習慣,不要威脅利誘,得讓孩子知道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吃不吃得飽,得自己負責。
嘗試教孩子自己吃飯
寶寶在9-12個月大的時候就會有自己動手吃飯的意願,但相信有90%的家長都做不到讓孩子自己吃飯,一是怕孩子自己吃搗亂,二是怕孩子吃不飽。但一旦過了這個時間,等大人願意讓孩子獨立吃飯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失去自己吃飯的興趣而依賴大人喂飯。
給孩子準備好餐椅、專屬餐盤、吃飯衣,慢慢教孩子抓、拿、吃,不僅鍛煉了精細動作,也從小培養吃飯好習慣,衣服地闆髒了,可以擦洗,但孩子動手吃飯的熱情過了,後面想培養自己吃飯就難了。辛苦擦洗三個月,幸福開心一輩子。
不要追着喂飯
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家,總怕孩子吃不飽,即使吃不飽也要追着喂飯。所以總能看到一些孩子一邊玩,嘴裡咬着飯,長輩在一邊拿着飯碗等着,追着。
追着喂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在孩子長大一點,能自己動手吃飯的時候,就需要讓他為自己負責任了。吃飽了再玩,下了餐椅就證明已經吃飽了,那下一頓正餐開始之前,就沒有東西吃了。通常用這樣的方法,幾次下來,堅持執行,孩子就知道要吃飽才能玩了。
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
需要培養寶寶好的吃飯習慣,先準備一個舒适的餐椅、專屬的餐盤,吃飯衣,在家人吃飯的時候,寶寶也坐在一邊一起吃,讓他融入家庭生活。家人的吃飯狀态,對食物的贊美,咀嚼食物的表情,能促進寶寶自主吃飯。不要把寶寶單獨分開喂飯,這樣很難培養自主吃飯習慣。換成你也肯定想和家人一起吃飯,不是自己單獨坐餐椅上吃,然後全部家人圍着你看。
允許孩子有時候吃得少
很多媽媽會經常自主學習,會根據一些專家和育兒賬号的方法來帶孩子,但這些方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并不是說孩子一歲每天吃多少肉、多少菜,吃夠了才行,如果吃不夠,就擔心營養不足。如果隻會盲目聽從這樣的理論,不僅孩子累,大人也很累。
大人也會遇到天氣熱,身體不舒服,偶爾不想吃的時候,所以當孩子能聽懂你的話,并明确表示“飽了,不想再吃了”,就不要強迫他繼續吃,即使他隻吃了一半。如果強迫着吃飯,時間長了,隻會對吃飯這件事失去興趣。
把寶寶培養成小吃貨,需要花點耐心和努力。寶寶的任何一個好習慣,都不是白來的,需要全家刻意培養。讓孩子動手吃飯,自己喂飽自己的胃,長大了,看更大的世界,喂飽自己的心。
其實吃飯是人的本能,吃東西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孩子快樂的主要來源。吃了便快樂,快樂了才吃得更多,這就是一個“吃———快樂”的良性循環。孩子不好好吃,父母怒發沖冠,結果,以後一到吃飯時間孩子就害怕,形成了惡性循環。
以下幾個訣竅讓寶寶愛上吃飯:
訣竅一:把吃變成一種遊戲。
孩子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你逼他吃,他不吃;如果你假裝要去搶他飯碗裡的東西,他就不讓了,會努力保護他的食物,并很快把要被搶走的食物吃下肚。另外,孩子的思維是拟人化的,在孩子的眼裡,食物都是有生命的。如果父母對孩子說,“青菜想到你肚子裡去跳舞呢!”孩子會很高興地邀請青菜到他的小肚子裡去做客。
訣竅二:滿足孩子的虛榮心。
女孩子貪漂亮,男孩子愛英雄。如果把吃飯和孩子的虛榮心聯系起來,那麼孩子就會喜歡吃飯。可以對女孩子說:“吃豆芽長睫毛,吃胡蘿蔔像小兔子一樣,吃青菜可以變白雪公主。”也可以對男孩子說:“吃豇豆可以長得很高,吃青菜變成大力士。”這種鼓勵性的方法屬于正向引導,對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很有幫助。
訣竅三:将愛與關注平均化。
孩子吃飯磨時間,一個核心原因是,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能得到父母加倍的關注,于是孩子有意無意地延長吃飯時間,試圖得到父母特别的關注。因此,做父母的在平時要多關心孩子,給孩子以穩定持續的關懷感。而吃飯時應該安排得更溫馨,使得這個時間成為全家人感情聯絡的重要時刻。即使要批評孩子,也盡量不要在吃飯時間提出,更不能将吃飯變成一種威脅和懲罰。
以上三點訣竅如果可以做到,絕大多數孩子都可以成為快活的吃飯高手。如果這三點做到了還不見效,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有特别的原因,要盡早找醫生做綜合診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