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非常難受的一件事情,而現在便秘的人是越來越多,這該怎麼辦呢?哪些人容易便秘呢?治療便秘有哪些偏方呢?中醫按摩哪些穴位有緩解便秘的作用呢?接着我們就來一起通過本文了解下吧。
對于有便秘現象的人,做什麼都愁眉不展,便秘的困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你如果想解決它的話,先得看看中醫是怎麼說的。
慢性便秘即大便秘結不通,指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雖不延長但排便困難者,臨床表現為排便次數每周少于3次,伴有排便不暢,時間延長,糞便量少質硬,或有排便不盡感。慢性便秘中,經各種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者,稱為功能性便秘。其在慢性便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往中老年人多見,現在青壯年,尤其青年女性亦不少發病。大多病史較長,從幾個月到數年不等,均有服瀉藥史,有的甚至靠瀉藥維持排便。慢性便秘為臨床常見病,其中醫辨證固分虛實,但實秘易治,虛秘難調,虛秘固分氣、血、陰、陽之不同,與腸腑、肺、脾胃、肝、腎相關。慢性便秘,從中醫理論和臨床實際來看,脾虛便秘占有極高的比例,換言之,慢性虛性便秘,是以脾虛為核心病機,氣滞、津虧、腎虛乃為繼發或兼夾病機。
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引起便秘的病機特點是什麼,再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治療。
一、病機特點
脾虛運化無力則糟粕形成異常
脾胃參與飲食物的消化過程,脾主運化水谷,一方面是通過脾氣的氣化和脾陽的溫煦作用,使飲食物化為水谷精微。飲食入胃,經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下達于小腸,經小腸受盛化物作用,使之進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兩部分。但胃和小腸的作用必須依賴于脾氣的氣化和脾陽的溫煦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精微、成糟粕,若脾虛(包括脾氣虛、脾陽虛),則易緻化精微、成糟粕的功能異常。成糟粕功能異常,則不能形成正常大便。
脾虛氣機升降失常,腸腑不降
大便的正常排洩依賴于人體氣機的升降正常,大腸屬六腑,六腑以降為順。脾胃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雖然相輔相成,但對于慢性便秘而言,胃主降濁功能失常實際是由脾升清功能失常為主導的。
腸道失濡亦源于脾
“脾氣散精”至全身,為機體組織細胞提供能量營養,其中就包括維持腸壁細胞分泌腸液濡潤腸道,脾“散精”功能異常,則易導緻腸道失于濡潤,《素問·太陰陽明論》篇就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另外,脾胃氣機升降失常,造成糟粕久居腸腑,水分過度吸收,也是大便幹結的一個原因。古人就有“陽既升而陰又降,則津液無幹澀之虞,何患大腸之不通哉”之說。表面看起來是腸腑津液不足,其本則在于脾胃運化和氣機升降失常。
二、治法
益氣健脾是根本之法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常常不遵循古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告誡,反倒是飲食失節,生冷無度,起居失常,加之濫用瀉藥,更加重了脾胃的損傷,古人雲“饑則脾傷,飽則脾困,勞則脾乏,逸則脾滞”,所以現代人雖然食物種類繁多,營養水平提高了,但脾胃的功能卻下降了。所以要解決慢性便秘的問題,首當其沖要健脾複運,恢複脾主運化、升清的功能。
益氣健脾應選用人參、黃芪、白術等為主組方,黃芪味甘,氣微溫,入肺脾經,功擅益氣補虛,《本經疏證》謂之: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補中氣……能中行營氣……能下行衛氣。《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謂之:補虛,補脾胃之虛。黃芪升提脾氣,為治療脾虛便秘的要藥,要重用。用黃芪正符合脾得升胃始降之理,清代名醫陳士铎有“陽氣一升,陰氣立降,安能阻塞哉”之說。其次,健運脾胃,首推白術,尤須重用,一般都在30克以上。
現代研究證明,白術有促進腸胃分泌的作用,可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氣虛甚者,可加紅參健脾益氣溫陽,如果恣食生冷或過用苦寒藥損傷脾陽,陽虛生内寒,陰寒凝滞,腸道失于溫通可緻便秘。症見排便困難,但糞質并不幹硬,伴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遲等,治宜溫脾潤腸通便,用附子、幹姜、白術等為主組方,亦可加溫腎潤燥之巴戟天、肉苁蓉、仙靈脾等。
恢複脾胃功能對于慢性便秘的治療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健脾複運不像是使用瀉下藥,效果立竿見影,所以在糾正飲食起居不合理方面的同時,要告知患者,需做較長期調理的準備。
調暢氣機是關鍵步驟
六腑以通為用,糟粕内停,邪阻氣滞,故以行氣通腑、洩濁為要。行氣多選用枳實、厚樸、萊菔子、木香、清半夏、沉香,以行胃腸道氣滞。但行氣導滞必須以健脾益氣為先導。
标本緩急,靈活用藥
(1)對藥的使用
黃芪、生白術
黃芪配伍生白術健脾助運,恢複脾胃功能,協同增效。二藥需久用方見效。尤其對于元氣不足,大便不行卻無脘腹脹滞者,更需守方應用,不可強為通利。
陳皮、杏仁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杏仁味苦性微溫,歸肺、大腸經,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既調暢肺脾大腸氣機,又有濡潤腸道的作用。而且二藥平和,無耗氣傷脾之嫌。
大黃、附子
大黃味苦性寒,具“蕩滌腸胃,推陳緻新,通利水谷道”(《神農本草經》)的功效,性走而不守,有“将軍”之名。瀉諸實熱,蕩滌腸胃間熱,專治不大便。然其苦寒性猛,使用不當易誅罰無過,損傷正氣(脾氣)。
大黃與附子相配,附子味辛性大熱,回陽補火,散寒除濕止痛,虞抟謂之“禀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将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二藥配伍,附子辛熱之性正可制約大黃苦寒之性,去性取用,行藥勢,大便通而無苦寒傷正之嫌。《金匮要略》大黃附子湯、《千金要方》溫脾湯以作溫下寒積之用。雖然無傷正之嫌,但隻作為對症使用,若大便通暢,則考慮減量,不宜過久使用。
(2)藥用緩急
緩藥:如決明子、制首烏等,二藥具有通便作用,但作用和緩,若兼有肝陽上亢或精血不足者可用。
急藥:大黃、芒硝,中病即止,不宜久用。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大黃主要含有蒽醌類和鞣質兩種成分,二者作用相反,蒽醌類有緻瀉作用,起效快,作用時間短;而鞣質具澀腸之功,起效慢,作用緩和而持久,故大黃多在急性、熱性便秘時應用,大便通暢即停服。芒硝兌服,源于仲景《傷寒論》。早兌服較好,否則影響夜間睡眠。
(3)增液行舟
前醫有增液行舟之法,多用于熱病後期腸燥津虧,如增液湯、增液承氣湯。但對于慢性便秘,過多使用養陰藥有滋膩之嫌,因慢性便秘關鍵在脾,脾乃喜燥惡濕,确有陰傷,滋陰藥要酌情使用。
(4)養血潤燥
确有血虛症狀,可選用當歸、白芍、生地黃、制首烏等。
醫生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肛腸病變患者多在承山穴處有明顯壓痛或條索性改變,即所謂的疾病陽性反應點。承山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有潤腸通便、清熱利濕、化淤止血、通絡止痛的功效,是臨床上治療痔疾、肛裂、便秘的有效穴位。
此外,按揉承山穴還能預防肌肉抽筋。中醫認為,肌肉抽筋多是由于感受寒邪、遠行過勞、氣血淤滞、經絡不通、筋脈失養等造成的。承山穴位于腓腸肌肌腹,具有行氣活血、舒筋活絡、解痙止痛等作用,能較好緩解腿骶部轉筋、小腿痙攣疼痛。
一般而言,短時間内做大量劇烈運動,或孕婦、中老年人等缺鈣人群易出現抽筋症狀,都可以使用艾灸或按摩承山穴的方法進行防治。在運動前按揉一下左右承山穴3~5分鐘,能有效預防小腿抽筋。
操作方法
按摩法
患者雙手握住小腿腓腸肌下正中的 “承山穴”。拇指指腹由輕及重垂直點按承山穴,先柔後剛,先淺後深,當患者感覺到局部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度。與此同時,将踝關節盡量用力背伸,配合按揉2~3分鐘,然後再輕揉局部放松。重複按摩2~3次,每日1~2次。
懸灸法
患者取最舒适的坐位,艾條點燃後放于承山穴上方,距離皮膚約2~3厘米進行熏灸,使溫熱感向深處擴散,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多用于防治抽筋)。
注意事項
1、秋冬季注意保暖,避風寒。
2、運動前先做熱身運動,運動後還要做放松運動,避免長時間、無間斷地劇烈運動。
3、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及油膩或不消化的食物,保持每日良好的排便習慣。
結語:如果你有被困惱折磨的話,那麼上文對你來說,就非常有用了哦,我們可以試試其中的一些偏方,它們能夠很好的治療便秘的哦。除此之外,大家也要多運動,不用經常久坐,久坐是引起便秘的一大因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