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古稱“抛足戲具”,是一種用雞毛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做成的遊戲器具。踢毽子中國民間體育遊戲。毽子有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起源于漢代,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
踢毽子技巧有哪些?踢毽子的好處有哪些?
踢毽子技巧有哪些
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盤、拐、繃、蹬”四種,用腳内側踢為“盤”,用腳外側踢為“拐”,用腳面踢為“繃”,用腳掌踢為“蹬”,用腳趾踢為“挑”,用腳後跟踢為“磕”等。
1、内踢/盤踢:用腳内側在身體前方或側面踢。
2、直踢/蹦踢:用腳面在身體前方或側面踢。
3、外踢/拐踢:小腿向同側身體側後方彎起,用腳外側或腳後跟在身體側面或側後方踢。
4、膝擊/磕踢:膝部向前提起彎曲,用大腿的正面或膝部擊毽。
5、叉踢/抹子:一隻腳不離地,另一隻腳從背後繞至前腿外側用腳内側或腳心踢。
6、背踢/倒打、背(音“杯”)毽:一隻腳不離地,另一隻腳向身後彎曲用腳心踢。
7、倒勾/倒勾:背對毽子即将運行的方向,在身體前上方用腳面向身後踢。
8、踹毽/踏毽:在身體前方、側面或身後用腳心或腳外側踢。
以下是踢毽子的部分跳躍動作。跳躍動作比一般動作的難度加大。對跳躍動作是指換腿做出對稱的跳躍動作,難度就更大。
9、跳直踢:一條腿向前提起離地,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後離地腿在身體前方用腳面直踢并先落地。
10、對跳直踢:在用一條腿完成跳直踢後,當毽子回落後,立即連續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直踢。
11、跳叉踢/單飛燕:一條腿向前彎曲提起,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然後用後離地的腿從背後繞至前腿外側用腳内側踢。
12、對跳叉踢/雙飛燕:在一條腿完成跳叉踢之後,當毽子回落後,立即連續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叉踢。
13、跳跪踢/鴛鴦拐:雙腿同時蹬地起跳并向身後彎曲,用一隻腳的腳外側踢。
14、對跳跪踢/雙鴛鴦拐:在完成一次跳跪踢後,當毽子回落後,緊接着立即用另一隻腳外側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跪踢。
15、跳背踢/跳倒打、跳背毽:一條腿先向前擡起離地,另一條腿向後蹬地起跳并向後彎曲,然後用後離地腿在空中完成背踢動作。
16、對跳背踢/雙跳倒打、雙跳背毽:在用一隻腳完成跳背踢之後,立即用另一隻腳做出第2次跳背踢。
17、轉體踢:在一個動作完成之後,身體原地旋轉360度,然後在毽子不落地的前提下接續下一踢毽動作。
18、頭擊:用頭部的任何位置迎擊毽子并将毽子送出。
19、胸腹停/卸毽:用胸部或腹部的任何位置将毽子的運動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
20、停毽/卸毽:用身體的任何部位将毽子的運動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但對肩胛骨以下的手臂直至手指尖的停毽動作有特殊規定,即不允許将手臂擡起後接觸毽子,否則将被視為“手毽”而等同于毽子落地。
踢毽子的好處有哪些
毽子是一項良好的全身性運動,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設備,運動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養人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有助于身體的全面發展,增強健康。
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锛、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前合後仰,在他人看來,就像欣賞跳舞。髋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部位,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盤、拐、繞等動作,縫匠饑腘饑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煉;而锛、磕、落等,足背饑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于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裡看花”、“蘇秦背劍”、“倒挂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等,頭頂、後背、腳跟、腳面等部位,毽子上滾下翻,滴溜兒亂轉。這時,腰饑髋饑臀肌,甚至胸饑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
踢毽子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踢毽子時,随着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後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煉,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态。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态。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确,毽子才能遂心着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竈,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于調節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
毽子的簡介
毽子古稱“抛足戲具”,是一種用雞毛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做成的遊戲器具。踢毽子中國民間體育遊戲。毽子有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起源于漢代,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是一項良好的全身性運動,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設備運動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養人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有助于身體的全面發展,增強健康。由于踢毽運動的娛樂性和靈活性,使它在深受國人青睐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所喜愛。近年來歐洲、亞洲的許多國家都開展了中國的毽球運動。
據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形成于我國漢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宋朝高承在《事物記源》一書中,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裡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
踢毽子的基本動作有盤、磕、拐、蹦4種。盤,主要指用兩腳内側交替踢。磕,主要指用膝蓋将毽子彈起。拐,主要指用腳外側反踢。蹦,主要指用腳尖踢。踢毽子的花樣繁多,如旋轉踢、腳尖和膝蓋交替踢、毽穿圓環(即從兩手圍成的圓圈中穿過)、遠吊、近吊、高吊、前踢和後勾,還可用頭、肩、背、胸、腹代足接毽或毽繞身不堕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