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黎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黎族的來曆習俗

黎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黎族的來曆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12 21:59:06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

  黎族潑水節

  黎族民族語言為黎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在接近漢族的地區和各民族雜居的地方,黎族群衆一般都能講漢語(指海南方言)、苗語等,同時黎語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尤其是解放後吸收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新詞彙就更多了。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的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别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于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制成的發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镯、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别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别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别很大。這種習俗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采集所得為副食,隻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槟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闆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愛情節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谧。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隻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裡幸免于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裡男女老少身着盛裝,帶着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钗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曆和主要活動内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葬禮儀式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因黎族相信鬼魂無處不在且會害人,所以對包括祖先鬼魂在内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懼怕。因此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緻。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後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并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幹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典型食品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黎族的婚慶形式

  定親

  倘若小夥子與姑娘情意相投的話,小夥子必須告訴家長,然後請兩名媒妁。她們是善于言辭,見縫插針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嶄新的精制鬥笠。用兩條新毛包頭上四個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試探女方父母對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長輩開毛貼吃槟榔,則表示同意,接着雙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時間及議價。時間多定于農曆六月或八月的雙日,象征成雙成對。

  放槟榔

  媒妁分送槟榔看輩分,大的給吃,小的隻好自己讨吃,有時小輩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圍得水洩不通。款宴時,女方家也隻要兩名婦女待客(忌寡婦)。桌上隻四人、吃飯時諱忌掉筷,碰盤之類事發生。菜類多為雙尾魚(即尾巴開的魚),一般不吃肉類。媒妁送來的600個槟榔中,40個是刻上形色多樣的花紋,這是專送給父母,至親的。

  結婚問日

  男方籌足資金後,便于農曆十二月份,又派兩名媒妁挑着一對鴨、兩小壇米酒、八個槟榔往女方家“問日”(問日包括擇日,議商品價)。一般情況下,還得交給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兩套,戒指一隻,百斤以上的豬一頭,米酒八壇,待男方家許諾後,女方家同意擇定吉日,多定龍、牛、馬、羊雙日。

  結婚、鴛鴦圓夢

  結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議價物品給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結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兩名女青年帶上槟榔,香煙,糖果到女方家迎親(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幫嫁女梳妝打扮。完畢、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擁嫁女抱頭痛哭。哭聲象征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懷。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時,姐夫(或堂,表姐夫)從簇擁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兩方争奪,哭聲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個姐夫,便好辦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邊哭邊托着槟榔盤,讓親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兩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後面。被一行樂隊,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莊。

  一到村莊,新郎伴郎便對弟弟、嫁女鞠躬,連行三遍。嫁女一踏進門檻,鞭炮轟響,接着便拜堂(須穿上婚禮專用長筒)、一般均在雞叫前、拜堂完後,鬧洞房,通宵達旦、此晚夫妻兩個不能洞房花燭月,強熬強耐。天一亮,親戚朋友便蜂擁而至。喝喜酒,約上午10點,夫妻還得回娘家,到女方家問候父母,叫“回路”。

  新婚過門後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床,為娘家做第一餐飯,以示勤快,并借此機會顯示下自己的才華。新娘進入廚房時,伴娘們便會拿着小木棍跟着“保護”,以防小夥子們把鍋底黑塗到新娘臉上。當小夥子們要來抹黑時,伴娘們便會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給來犯者以迎頭痛擊。有的小夥子,被打得鼻青臉腫,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臉。之後,雙方便興高采烈地談論起自己的“戰績”來。經過這場“混戰”之後,新娘方開始做第一餐飯。吃完飯後,則開始送親。婚禮結束。

  黎族的宗教信仰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别地區還殘留着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并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黎族的民族飲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地處亞熱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将收割的稻穗儲于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焖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竹筒,裝進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裡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

  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産,用香糯米焖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藥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制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肴,隻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黎家人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隻鼠。黎族人習慣将捕來的鼠燒去毛,除去内髒洗淨,内放些鹽、生姜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槟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槟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在熱帶地理環境的條件下,黎族飲食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飲食是人人每天關注的中心,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飲食也不斷得到改善。黎族傳統飲食習俗,從形式到内容都十分豐富,并形成特有的飲食文化。

  黎族人的主食分為以下幾種

  一、大米飯:材料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紅米和糯米3種。米飯的制作過程為,在三角石竈生火置鍋,把鍋内的水煮沸後,按水下米,用勺子攪均勻,火候适中。米飯煮半熟時蓋上鍋蓋,将竈裡柴火取出,用火炭的餘熱将米焖成香噴噴的米飯。

  二、山欄米飯:山欄米質好,營養豐富,煮成米飯,清香撲鼻,是黎家迎賓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飯:用水把米浸泡、濾幹後,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鹽拌勻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種雲竹的幼竹制作)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葉堵塞封口。然後把竹筒放進火堆裡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幹飯。黎語稱竹筒飯為“眉萬”。竹筒飯芳香可口,人們出門遠行多帶竹筒飯用餐。喜慶佳節也要制作竹筒飯。竹筒飯不易變質,可保存一周。當代竹筒飯已成為賓館酒店宴席上人們品嘗黎家風味的佳品。

  四、紅薯飯:黎族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紅薯飯的制作頗具特色:把生紅薯洗淨切成小塊,先下米待煮半熟時放入紅薯,以三成米、二成紅薯混合煮成稀飯或幹飯。另一種是把紅薯切成小片曬幹,摻米煮成稀飯。夏天吃紅薯稀飯清甜可口,涼爽解熱,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飯:五指山地區,人們常煮南瓜飯食。制作南瓜飯時,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塊摻米下鍋,煮成稀飯或幹飯。或是糯米摻南瓜肉,用蒸鍋蒸成米飯後,用木臼舂爛,制成南瓜飯團,這是一種獨特的風味。

  六、黃姜飯:把生黃姜舂爛,取其黃色姜水煮米飯。飯質黃色,有獨特的香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給産婦補身。

  七、玉米飯:山區多把玉米種植在山欄園,收回的玉米脫粒曬幹。将幹玉米粒放進木臼裡加入适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後用簸箕揚去殼,保留均勻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飯,也可摻進大米煮成幹飯。玉米飯營養豐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除了以上幾種,還有山薯飯、山果飯、磅薯飯、包子果飯、雞頭果飯等

  在黎族的飲食結構中,菜肴品類豐富。有家種的南瓜、葫蘆瓜、冬瓜、木瓜、黃瓜、豆角、西紅柿、韭菜、蘿蔔、蓮藕、小白菜、空心菜等蔬菜。野菜主要有木耳、山菇、山芋、山竹筍、莉嫩、子溫、子幹、蔔凡、白花菜、雷公根等。肉類有家禽(雞、鴨、鵝),家畜(牛、羊、豬)等。

  黎族男女善捕撈,男子平時愛好上山安裝各種捕獵器具,捕捉鼠類、鳥類、蛇類和野豬,以及五指山草龜、金錢龜等野物;還善于下河捕撈水鼈、團魚和麻魚等。在農閑、節日時,全村集衆上山放狗圍捕山豬、黃猄、野鹿等,并把獸肉熏幹保存日後食用。黎族日常下田勞動,男子帶刀簍,女子帶小腰簍,捕捉田蛙、田蟹、稻蝦等動物,回家雜燴煮後食用。菜味新鮮,營養豐富。

  黎族菜肴習慣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幾種菜混合煮。食鹽是菜肴的主要調料,小辣椒是平時餐桌上的佐料。黎族居住熱帶地區,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黎族傳統飲食中,除上述菜肴外,有獨特風味的還有糯米粽、糯米團。每逢喜慶佳節、探親訪友都要制作米粽、糯米團食品。

  黎族的水果及零食。日常生活中,有家種的荔枝、龍眼、芒果、菠蘿、楊桃、黃皮、波羅蜜、香蕉、甘蔗、酸豆等;另一種是野生果,如包子果、春告、春芭、山石榴等。家種和野生的水果,都是季節性水果。爆玉米花、焗煮番薯和木薯,是黎家的零食品。

  黎族人熱愛生活。生活習慣上,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節日、婚娶、喪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舉行宗教儀式等活動,都要擺席設宴飲酒。平時迎賓會客也以飲酒為情禮。黎族熱情好客,酒為俗禮,敬酒對歌常通宵達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黎族飲食方式有所改變,普遍學習漢人菜肴制作技術。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彜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别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