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虎虎生威賀新年,一年一年慶團圓。眼看虎年新春将近,全國人民都開始按照各地的習俗辭舊迎新。在交通和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新春習俗或許已經大同小異。但如果回憶過去,東南西北不同地域的百姓總有一些自己家鄉獨特的舊習俗映入腦海。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王紅教授,1959年生于南京。對于她而言,春節最美好的記憶都來自兒時的秦淮河邊。
王紅教授
臘月二十三“送竈神”
供奉糖果以粘住他的牙
相傳竈神是玉皇大帝封的神祇,負責管理民間各家竈火,執掌飲食,每家每戶煮飯燒菜都與他有關。在民間,竈神又被喊作“竈王爺”,是在中華大地上最受崇敬的神祇之一,畢竟民以食為天。到後來,竈神的職責又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每年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竈神“升天”的日子。他會回到“天庭”,将一年來這戶人家的功績好壞禀明玉皇大帝,請示來年賜福還是降禍。所以這一天就叫“送竈神”。因此對于一家人來說,竈神的“彙報”實在是關系重大。
“為了不讓竈神說是非、說家裡的壞話,我們就得找個方法把他的嘴或者牙齒粘住。”王紅回憶着,“所以每年送竈神,我們都要給竈王爺供奉糖果,而且是很粘牙齒的麥芽糖。”
送竈神
點幾根香、擺一盤糖,是上世紀60年代江南地區送竈神的“标配”。而且這一盤糖意義重大,家裡長輩都是嚴厲管教小孩一定不能偷吃,不然竈神的牙就粘不住了。到了第二天,小孩們便可以将糖果分吃。
“當然,我感覺這個習俗在我們那會兒,也和小孩子們想吃糖有關系。”王紅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相對匮乏,糖果對于孩子們來說無疑是奢侈品。計劃經濟的時代,買東西均憑票。每年家家戶戶手裡能買糖果的票,少之又少,于是通常都留着過年再使用。
“現代人避之不及的糖,在我們小時候可是非常饞的東西呢。”王紅感慨道。
年夜飯
年夜飯桌有講究
每道菜皆有寓意
及至除夕,也就是年味最濃的節日。要說舊時除夕當天最濃重的儀式感,“年夜飯”當仁不讓。如今的我們早已不再為吃穿發愁,但曾經對大部分人而言,過年的喜悅一定和“能吃一頓好飯”有關。
年夜飯上的“好”,首要是豐盛。“那時大家都不富足,過年這一頓必然就是要做得最好的,許多人家攢了一年的肉票糧票在這時就會都用上。”
除了豐盛,這個“好”也講究個吉祥如意。在我國,過年過節凡事都要讨個好彩頭,年夜飯桌上自不例外,每道菜都要圖個吉祥的寓意。
在王紅記憶中的南京,年夜飯有幾道菜必不可少。擺在飯桌最顯眼處的,必須是一條完整的魚。至于是鲫魚是花鲢,是清蒸是紅燒,則根據各家口味自選。
“年年有‘魚’,那時再貧苦的人家,也一定要有一條魚在飯桌上。”王紅講述道,這條魚講究個完整,不能切塊剖開。并且除夕當晚不能動筷,必須要放過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後,“不然這魚沒跨年,就不算年年有‘魚’了。”
在桌上“走個過場”,這條吉利的魚就會被收進碗櫃,大年初一的中午再端出來吃掉。
另外還有幾道頗有寓意的菜式,分别需要青菜、豆腐、芹菜做成。無論怎麼做,這三樣素菜是必用的材料。
“取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之意。”王紅講道,青菜豆腐,一青一白是為“清清白白”,寓意清白傳家。芹則諧音“勤”,是為“勤勤懇懇”,這幾道菜是對家風的一種傳承。
而另有年夜飯上的一葷一素,分别名為“全家福”和“十樣菜”。據王紅簡單了解,的确為南京地區的特色,在其他地方不太見到。
如今超市能夠買到的“十樣菜”(什錦菜)
“全家福”是一道葷菜,實際上就是砂鍋炖的一種燴菜。既然叫“全家福”,也意味着啥都有。但也不是“大亂炖”,其中也有不少講究。
“全家福”用素菜墊底,葷菜鋪在素菜之上。葷菜中有四樣是必備的,分别是肉圓子、蛋餃、鹹肉和皮肚。肉圓子不必細說,蛋餃就是在油鍋中先用雞蛋做成餃子皮一般形狀,加入肉餡,包成餃子,放入湯中。鹹肉是用鹽和花椒進行腌制,但不進行煙熏,切片放入湯中。
最具特色的是皮肚。王紅回憶,這是“全家福”裡非常重要的食材,她也未在中國其他地區吃到過。今天走在南京街頭,也還能看到街邊有賣皮肚面。
所謂皮肚,就是以豬皮為原材料,晾幹後切成塊,放入油鍋裡炸。這種油炸過的豬皮,就是皮肚。
“皮肚很有意思,将它放入熱湯裡,它肉皮上的孔洞就能吸食湯汁,所以很有嚼勁又美味,是‘全家福’裡最受歡迎的一個菜。”王紅解釋道。
另外還有一道獨具特色的素菜,叫“十樣菜”,這是老南京人過年的必備。所以“十樣”,菜的品種至少有十樣,包括黃豆芽、菠菜、芹菜、豌豆苗、荠菜、胡蘿蔔等等,各色不一,均切成細絲,放入鍋中一起炒。
并且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十樣菜”要炒一大盆,一吃要吃十天,每天拿出來熱一熱便吃。所以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備菜,因為有些菜需要先泡發、切絲、打整,“十樣菜”通常要制作很久才能完成。雖然現在南京還保留着這樣的習俗,但是已經很少有人再花時間去做這道菜。
“超市裡現在就有現成的‘十樣菜’,做‘什錦菜’,是已經配好的,拿回家就能直接下鍋。”
王紅也解釋道,“十樣菜”雖然看起來是雜亂無章一頓“炒”,但如果真想做得好吃,也非常有講究。在她的回憶裡,兒時的除夕夜裡,鄰居孤寡老人“四奶奶”都會被家中長輩邀請來家裡過節。
“四奶奶”雖然是享受補貼的困難戶,但卻是有禮有節的體面人。到家中吃年夜飯,從不“打空手”,每年都會端來一盆自己做的“十樣菜”。幼年王紅吃到過的最好吃的“十樣菜”,就是出自這位“四奶奶”之手。
“現在想想,她之所以做得好吃,肯定是因為她制作很精細,不是胡亂地炒。”王紅分析,“十樣菜”要想好吃,需根據每樣素菜在鍋中時間的不同進行單獨炒制,之後再混在一起,而不是全部倒入鍋中一起炒。
今天的秦淮河賞燈
過年過到正月十八
秦淮河邊賞燈
南京秦淮河從古至今都是一條有故事的河,風流才子、文人雅士絡繹不絕,大年十五的燈會也是這裡自古就有的習俗。
“所以在南京,一般過年要過到十八。”王紅提到,每年正月十四叫“上燈”,正月十八叫“下燈”。從秦淮河到夫子廟一帶張燈結彩,供市民觀賞。去河邊看燈會,也是兒時王紅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之一。“跟着大人擠在岸邊看燈,有條件的人家會給小孩買一盞荷花燈提回家,那就是如獲重寶了,能高興好幾天。”王紅說道。
夫子廟周圍也有很多手工藝人,每年到了元宵時節,也是他們唯一能“秀”一回的時間。每家每戶外都會将做好的花燈展示在屋外,遊人便能看燈買燈。誠然,上世紀60年代的燈會全然不如現在熱鬧,但過年的氛圍則是一樣的。
另外,放鞭炮、穿新衣、領壓歲錢,也是王紅記憶裡最開心的春節回憶。尤其是放鞭炮,是那個沒有電視、沒有其他玩耍的時代裡,小孩們唯一的娛樂。鞭炮都是一顆一顆單賣,一毛錢可以買二三十顆。噼裡啪啦一起放完,在那個時候是絕不可能的事。
鞭炮是稀罕物,得一顆顆珍惜着慢慢放。将一顆鞭炮放在地上,拿火折子點燃,捂着耳朵跑遠,直到聽見“砰”的一聲,孩子們哈哈大笑一陣,就輪到下一個小夥伴放,依次循環。每人湊一毛錢的鞭炮,就能擁有一整晚的快樂。
王紅的春節回憶是溫暖而幸福的,雖然那時并不富足,但開心卻是如此簡單。時至今日,我們試圖找回曾經的舊民俗,重拾傳統,是對文明的尊重,也是對曾經的念懷。在王紅看來,一代有一代之民俗傳統,不用刻意“複刻”某些傳統,在春節這種最為重要的節日裡,不必拘泥于形式,最重要是一家團聚、開心祥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