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嬰幼兒的免疫力是比較差,大人們稍微不注意些,可能就會導緻寶寶比較容易發燒,寶寶發燒的時候可不是吃點退燒藥就能解決的,尤其是碰到了高燒不退的情況。就不說寶寶了,正常的大人平時生個病發個燒,身體都很虛弱,抵抗力也會降低,就不要說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寶寶了,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們不能做好護理工作,寶寶的身體可是會大受傷害的。所以大家平時家裡有孩子的,一定要關注寶寶的情況,媽媽們必須抓緊時間采取措施,幫助孩子的身體不受到影響。和作文庫知識百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寶寶高燒不退怎麼處理
1、減少衣被:發燒時切記不要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蓋太厚的被子。這種傳統捂汗”的方法不利于散熱退燒,反而會因過熱導緻高熱驚厥。對于許多小嬰兒來說,隻要減少衣被就能使體溫降低。
2、多喝水:有助于發汗散熱,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機體丢失的水份。
3、冷敷法:這個方法簡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額,毛巾變熱後再用冷水浸後重新敷用。對年長兒可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更好。
4、全身溫水拭浴或泡澡:将孩子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可使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散熱;另外水份由體表蒸發時,也會散失一部分熱量。
5、溫酒精拭浴:酒精擦浴将70%酒精兌自來水1/1,稀釋後的水溫約為37℃—40℃,放在小碗中。擦浴時将門窗關好,用紗布或柔軟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兒手心、腳心、腋窩和上臂内側和大腿根部,再擦拭四肢及背部。不能直接用酒精擦拭,此法不适于1歲以内的嬰兒。
寶寶發燒的原因
1、感染性:
包括由病毒、細菌、立克次體、原蟲、螺旋體、黴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敗血症和各種急性傳染病等,都是引起發熱的常見原因。
2、非感染性:
(1)無菌組織被破壞或壞死: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燒傷、骨折、血腫、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
(2)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血循環量減少而緻散熱障礙,因而體溫升高,但如發生循環衰竭,則正常代謝停滞,而産熱過少,反而體溫不升。
(3)産熱、散熱異常:如驚厥及癫痫持續狀态所緻的産熱過多;由于廣泛性魚鱗病、廣泛性皮炎、無汗腺症或包蓋太嚴過厚所緻的散熱障礙等。
(4)生物制劑或藥物反應:如血清、菌苗、異體蛋白或某些藥物(如磺胺類、巴比妥類等)過敏。
(5)中樞調節失調:如某些功能性低熱及體溫中樞調節失調,夏天室内溫度過高,新生兒汗腺發育相對不足,散熱差,易導緻發熱。
家長們在日常一定要注意做好寶寶的護理工作,避免寶寶因為發燒等疾病讓身體受到永久的傷害,最後也希望寶寶們都可以健康成長。
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于25~27℃之間。可将幼兒置于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着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溫水拭浴:
将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将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睡冰枕:
有助于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并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緻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将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多喝水:
以助發汗,并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内的失水。
使用退燒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注意事項
擦浴前最好先在患兒頭部放置一個冰袋,這樣既有助于降溫,又可防止由于擦浴時表皮血管收縮,血液集中到頭部引起充血。
胸部、腹部及後頸部對刺激非常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和腹瀉等不良反應,不宜做溫水、酒精擦浴。
小朋友發燒切忌使用含阿司匹林的藥物,幼兒更是忌用冰敷或睡冰枕,以免引發抽筋。發燒是民衆經常碰到的問題,所謂的發燒,是指體溫(通常指口溫)超過攝氏三十七點五度。不過,因大多數的人都習慣以撫摸前額溫度,判斷是否發燒,這其實不是正确的方法,最好還是使用體溫計測量。
小編結語:孩子往往因為咽痛而流涎、拒食、哭鬧。嬰幼兒因為不能訴說咽痛,常把手指伸入口腔,也是本病的體征。該病常伴發熱。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關注一下寶寶,給寶寶量個體溫,看是不是發燒了,在這個季節就是這樣,容易突然發燒,也容易反反複複,家長平時要多多注意寶寶體溫情況,如果燒的不是很高,可以用醫用酒精給寶寶手心,腳心和腋下擦擦,可以間隔時間段的擦擦,适量的給寶寶補充水分,注意保暖預防。如果還持續燒着,就不能再等了,要帶孩子前去看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