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人為了身體健康,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尋求一些養生方法來進行養生。但是殊不知這樣很容易掉進養生的陷阱之中了。信息時代最不缺乏養生信息,那麼有哪些養生信息是屬于養生誤區的呢?接下來咱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日常的保健養生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養生信息。但是有很多的養生信息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按照那些錯誤的養生信息去做,不但起不到養生的作用,反而對我們的雖然造成威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總結的養生誤區,大家來看看自己是否中招了呢?
養生誤區一:裸睡比較健康
裸睡隻是舒服而已,跟健康沒有毛線關系。雖然穿衣服睡覺會影響排汗和皮膚散熱,但被單和床單上一定會有一些微生物,如果光溜溜地躺在床上,這些微生物更容易接觸皮膚,有可能增加感染的幾率(天天床單被罩的除外)。
養生誤區二:口香糖能健齒
如果吃了口香糖不漱口,糖分會在口腔中發酵産酸,進而腐蝕牙齒,形成齲齒。除此以外,口香糖中含有添加物,如硫化促進劑、橡膠增塑劑和防老化劑等,這些都有一定的毒性。同時,增塑劑的代謝産物為苯酚,有較強毒性,會在消化道吸收入血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養生誤區三:每天喝8大杯水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天所需要的水的分量是不一樣的。水喝多了不但不利于健康,還會對腎髒造成負擔。另外,過多的水會稀釋掉體内的電解質,從而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的危險。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注重喝水的量卻忽略了其實日常的飲食中也會攝取水分的。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都會帶有水分,三餐也至少占了500毫升的水。因此,建議每日喝少于1600-1950毫升的水,否則就會造成飲水過量。
養生誤區四:趁熱喝中藥
其實,中藥并不是全都要趁熱喝。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過濾,等到常溫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用溫開水送服;而解毒、清熱的藥,特别是夏天解暑的中藥,最好是“冷服”。
養生誤區五:魚吃得越多越好
魚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對保護視力、消除炎症等有益,但要注意食魚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如果長期過量食魚,可能導緻血小闆凝聚性降低,從而引起各種自發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腦溢血等。
應該如何養生更健康
1、少吃肉
經常大魚大肉,使體内的酸性物質積聚過多,使血液偏酸性,導緻人體的内環境惡化,引起頭暈、焦躁、便秘、失眠、疲勞、抵抗力下降等症狀。而且因為血液的粘度增加,還可導緻動脈硬化。
2、飯後要休息
如果吃完飯之後就立馬進行劇烈的運動或者是緊張的腦力勞動,就會導緻消化器官抽出一部分的血液來支援身體,這樣會導緻消化器官血液供應不足,從而影響到消化能力。經常這樣做會導緻腸胃疾病以及消化不良疾病的産生。
3、常搖動頭部
先雙手叉腰,閉上眼睛,垂下頭,然後慢慢向右扭動,直至恢複原位為1次,要做6次。之後反方向重複以上動作。經常做這動作能防止頸椎增生,很适合經常埋頭苦幹的白領。
4、時時搓搓腳
用右手搓左腳,用左手搓右腳。然後由腳跟向上到腳趾,再向下搓回腳跟,這動作為一次,做好做數十次,可以治療失眠,幫助控制血壓,非常适合保健。 養生方法有很多,但是也有一些錯誤的養生觀點,我們要學會慧眼識珠,入如果養生方法不對,不僅起不到養生功效,反而可能會傷害到身體的健康。
中醫養生的四個誤區
食療能“百病皆除”
中醫養生我們老是講“五谷為養,蔬果為助”,它的意思就是人體的主要營養是要五谷雜糧來維持,蔬菜是用來補充人體其他的營養。中醫養生分内養和外養,内養養的是精、氣、神,外養就是皮肉、筋骨。
中醫特别注重的是内養,而現在所謂的養生專家,講的都是外養,比如怎麼吃,怎麼鍛煉。如果内養出了問題,用吃的方法來解決,是無稽之談。
“依葫蘆畫瓢” 養生
中醫強調治病要“因證而異”、養生要“因人而異”,切忌“依葫蘆畫瓢”。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是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養生方法也是不一樣的。中醫養生很講究辯證治療,如進補就要通過望、聞、問、切,分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再采用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方法對症下藥。
年齡不同、季節不同、身體狀況不同,使用的保健藥物就會不同。
選擇養生方法或保健藥物,最好請專業醫生進行體質評判,再養生。隻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保健選擇休閑場所
近年來,按摩、針灸、刮痧、拔罐等中醫技法成為很多休閑會所、美容院、洗浴中心、減肥機構的推崇亮點。
醫生是治療很重要的一環,好的醫生能很輕松的診斷出病症,但是如果有些私人單位的醫生不懂醫理,隻是掌握了部分穴位和按摩手法,不可能檢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統性疾病。
病了再養生
中醫自古以來,重在“治未病”,強調無病防病。不少人自認為身體健康,體檢什麼病都查不出來,就不需要養生之道。其實不然。
中醫講究調理,養生重在生活方式。人要恬淡虛無,保持好的心理狀态;其次,起居有時。不規律的生活方式已成為時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亞健康的成因之一。
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或胡亂節食,不偏食、營養均衡是養生的重要一環。最後是運動有度。中醫很早就有運動養生說,但強調“不可使之過極爾”。散步、太極拳、五禽戲等都是較好的運動方式。
中醫養生戒除七種不良心理
1.自私心理
私心太重,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世上的好處自己撈完才心甘,否則就怨天怨地。有這種心理,整天勞心傷神,寝食不安,必然危害身心健康。
2.嫉妒心理
"人比人,氣死人",任何人都不能比自己好,這樣的思想是最要不得的。不僅非常容易會在同行、同事、鄰裡和家庭之間産生摩擦,也會讓自己每天生活的郁郁不得志。
3.貪婪心理
重财重利,貪欲無度,勞心傷脾,則百病叢生。
4.陰險心理
心胸狹小,心機陰險,以整治他人為樂。這種品性陰險的人,不但生活不能潇灑輕松,而且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5.憂郁心理
每天愁這愁那,永遠感覺自己不開心,但是中醫上講,"怕老老得快,歎病病自生"。此心不除,疾病更易纏身。
6.懷疑心理
對親朋好友和同事,缺乏起碼的信任和尊重。須知疑心過重是導緻家庭失和、人際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7.回歸心理
總沉湎于往事的回憶中,倚老賣老,看不慣一切新生事物。此心不除,就會落伍,形勞精虧,積慮成疾。
中醫的養生思想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
在中醫上很重要的一本經典書籍就是《黃帝内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
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随着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适當的調整。
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
中醫上很講究陰陽平衡,陰陽平衡是最理想的一種身體,中醫的目的也就是讓人體陰陽平衡。
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于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于陰。
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隻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複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于無形了。
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總結:現在知道中醫養生有哪些誤區了吧。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養生很随意,其實這樣是不對的,養生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辯證的養生。培養出良好的心理也是養生很重要的一方面。
結語:上述内容就是對于一些錯誤的養生信息的闡述,同時還給大家介紹了一些真正有利于健康的養生資訊,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大家可以參照一下上文,看看自己有沒有掉進養生的誤區之中了,如果有的話,那就得趕緊改過來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