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 “不學詩,不以言”,《詩經》幾乎是讀書人案頭上的必讀書目和文學啟蒙之書。
不過,許多人在感受到選入教材的《采薇》、《蒹葭》、《氓》等詩歌美後,興沖沖地買了整本《詩經》準備細細研讀。
結果,有的翻看五六頁便棄置一旁,有的翻遍全書也茫然無所獲,于是買回來的《詩經》就隻能被束之高閣,成為落滿灰塵的 “藏書”。
原因何在?因為我們與《詩經》生了隔閡。科學技術發展帶來了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所有人都越來越忙,越來越沒有時間停下來感受生活。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70後在忙融資,80後在忙還貸,90後在忙加班,00後在忙追星,10後在忙寫作業。”雖然是玩笑之語,卻正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
很難說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時間不再能由自己支配,總是有數不清的事情堆着找上門來,攪得人隻有在夢中才有片刻安甯。
每天一睜開眼,我們就是滿血複活的戰士,就要毫不猶豫奔向生活的戰場去沖鋒陷陣,甚至來不及問一句是否有意義。
所以,在這樣的忙碌之下,我們喪失了應當珍視的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力,我們的思想變得日趨貧瘠,隻剩下對利祿得失的在意和計算,最後,我們可能弄丢了自己。而丢失自我之後又怎麼可能讀懂數千年前包羅萬象、充滿着人間煙火氣的《詩經》呢?
比如,《詩經》當中出現了大量的花草樹木之名,很多人讀到之時一方面囿于生僻字的難識難記,一方面則是囿于本身缺乏對自然之物的了解與興趣,于是總是匆匆掠過,不以為然,甚至還可能暗中腹诽古人如此啰嗦,盡拿草木充數。
然而,《詩經》中的草木可并非是莫名其妙出現的,它們的出場代表着數千年前的人們對于自然、對于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如此多的花花草草一齊出現在《詩經》之中,足以證明我們的先輩是比我們熱愛自然的。
參差荇菜和窈窕淑女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曾經背過的著名篇目《周南·關雎》: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整體上寫男女相見、相戀,把人再考慮進去,整個畫面更是生動而非同一般——水鳥在河上嘁嘁叫着,小夥子望着身材窈窕的姑娘,萌生愛意。水中荇菜漂浮在美女左右,自然而然地襯托着佳人的身段。
孔子就曾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淫,過也。所以,在孔子看來,這首詩的藝術手法也是表現得恰到好處的。
詩中反複講一種水生植物莕菜,其地位大概就相當于今日的玫瑰。現在流行送玫瑰,那時可能流行賞莕菜。《詩經·國風·關雎》中提到的這種愛情植物“莕菜”,也寫作“荇菜”。
荇菜
莕菜這種植物,葉頗像睡蓮或莼菜,細看卻是不同的。莕菜的莖分節,節上長葉和花葶。葉革質,下面紫褐色,上面光亮呈綠色。花冠黃色,5深裂,5次旋轉對稱。花冠每個裂片邊緣都長有較寬的薄翅,狀似枕頭、長裙上的“扉子”,邊緣還有不整齊的小鋸齒。整體上看來,花冠像舞台上奇特的花扇。
北京大學校園中的未名湖和朗潤湖就有莕菜,靜靜地飄浮在湖邊水面上,每年6月都如期開出漂亮的金黃色小花。如今沒多少人認得“她們”,甚至極少有人低頭看一眼。
夏日裡,校園裡的戀人們坐在湖邊石墩上親密、唠叨之餘,幾乎不用故意扭動身軀,莕菜就會落入視野。其實,莕菜的葉和花是絕對值得仔細觀賞的,所以情侶們戀愛時想想《關雎》也算不上跑題的。
說到莕菜,還有一種好看的水生植物值得一提,這就是“睡菜”。
睡菜特征明顯。葉基生,三出複葉。葉柄較長,花葶有根狀莖頂端抽出,總狀花序。花冠呈乳白色,深裂,也是五次旋轉對稱的。
睡菜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花冠内表面長有流蘇狀的毛,很像人造毛皮或者高檔白地毯上不那麼密實的毛線,而毛線中間有若幹“之”字曲折,非常精緻。
睡菜
可是,為什麼叫睡菜這麼奇怪的名字呢?難道它可以促進睡眠,可以食用嗎?
此名來源尚無從考證,隻不過此名在《本草綱目》中即已存在,可見曆史之悠久。睡菜的确是一種,它草藥的根有潤肺、止咳、安眠之用,或許,它的名字就與此有關聯吧。
在北京,估計沒有多少人見過睡菜的模樣,但是睡菜也并不寂寞,它為自己開花、為昆蟲開花。總之,它是它自己。正如同窈窕淑女為其自身而美麗而世人皆愛之一樣,美女是她自己,自然造就她們并非隻為着世人。
栝樓高挂和征人返鄉
《詩經》中有不少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國風·豳風·東山》就是其中重要代表: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詩歌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到東山從軍,長期不得回家的經曆。長久期盼之下,他終于在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返回故裡。
在返鄉的途中,詩人想象着家園可能的情景:一串串栝樓果實挂滿了房屋,地鼈蟲滿屋亂爬,門窗結滿蛛網,田地裡野獸出沒,夜間螢光閃閃。但是,家園荒蕪并不可怕,它依然是心中的好地方。
認識栝樓這種葫蘆科草質藤本植物,并親自種植它,看它開花,特别是在深秋季節觀賞金黃色的果實挂滿藤架、牆壁,能夠更深切地體會詩人表達思家之情時,為何提起這栝樓。栝樓是具體的,可感的,是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再了解一點栝樓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們對它也便有感情了。
清人吳其濬撰寫《植物名實圖考》,借“栝樓”對東山詩發出長篇議論:“餘行役時,屢館曠宅,老藤蓋瓦,細蔓侵窗,蕭條景物,未嘗不憶東山之詩,如披圖繪也。夫聖人衮衣繡裳,雍容緻治,而于窮檐離索之情,長言詠歎,悱恻纏綿,有目睹身曆而不能言之親切如此者,豈臨時有所觸而能然哉?蓋其平日于民間綢缪拮據之事,無不默為經營;即一草木,一昆蟲,其蕃息于衡宇樊牆間者,無不曆曆然在于心目,思其翕聚,則烹葵獻羔,念其離析,則敦瓜娟蠅。蓋非破斧缺,必不忍使吾民有婦歎灑掃之悲,其萬不得已之一衷,有不待直言而自見者。人第頌其感人之深,而不知其憫從征之将士,若自昝其不能弭患于未然。”
這位自稱“雩婁農”的植物學家,了解下層百姓的日常生活,對戍邊将士滿懷同情,因而能充分理解東山詩所述征人返鄉的複雜心情。吳其濬在此盡情闡發,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作為博物學家的人文關懷。
蒹葭蒼蒼和所謂伊人
《詩經》之中有多首描述作者思念、暗戀心上人的作品,我們熟知的《國風·秦風·蒹葭》就是其中之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中反複提到蒹葭,其音非常優美,指什麼植物呢?
一般認為它就是極常見的蘆葦!開花前稱蒹,即蘆;開花後稱葭,即葦。也有分開解釋的,蒹指獲或芒,而葭指蘆葦。
從植物生态的角度看,把蒹葭解釋成一種植物蘆葦較合理。雖然古代名稱用單字的情況較多,但偶爾也有雙字,如《詩經》中芣菅指車前草、苌楚指猕猴桃、其蘭指蘿藤、菡萏指荷花。
蘆葦極易生長在濕地、河邊、沙丘,在不同季節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此詩文字簡潔,但手法高超。詩中所述事件發生的時間大緻是在秋天,地點為河邊,但時空一直在變換着。
時間流逝以露珠的變化呈現,空間的轉移以沿河上下搜尋表達。可見的是流動的河水和變化中的蘆葦,而焦點卻是那不可見的伊人。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詩經》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為後世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而畫卷之中所提及的草木植物則是我們跨越千年得以與先祖對話的重要憑借,也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博物學存在的證據。在疲于應付生活的當下,或許博物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擁抱自然、重新找回自我的一種辦法。
博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從知識論的角度,博物學是指與數理科學、還原論科學相對立的對大自然事物的分類、宏觀描述以及對系統内在關聯的研究,它既包括了思想觀念也包括實用技術。我們熟悉的地質學、植物學等都源自博物學。
在弄清楚概念之後,我們來回答為什麼要倡導博物。首先,倡導博物是出于對現代性的反思和追問。
高速發展的現代科技作為滾滾向前的火車頭牽引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系統加速行進。然而這種高度崇尚智力、知性、力量、速度的科技和相關文化,已經走上一條異化的道路,手段本身成了目的,理性已經轉變為非理性,聰明已經轉變為愚昧。
孔子曾言“君子不器”,可我們如今幾乎是人人自器,将自己局限于一方狹小的天地之中,而忘記了外面的廣闊世界,而這就是我們要提倡博物觀念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我們倡導博物是為了反對西方中心論的偏見。身為中國人,我們清楚地知道,現代性的教育體制中,我們在課堂學習的知識,幾乎與我們祖先的文明體系毫不相幹,平等、自由、民主等現代社會信條沒有一條源自中國。
但是,中國人幾千年是如何生活過來的?中國人世世代代生存所運用所傳承的知識和智慧在哪裡?範圍再擴大一些,全世界的非西方人,他們是如何生存過來的,他們的知識體系如何?他們的知識過時了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跳出西方的思維模式,提出并找到自己的理論。
第三,我們倡導博物是普通人需要自己能夠理解并親身實踐的知識體系。
近代科技帶來了技術進步,也導緻了知識的專門化、數學化,每個領域的頂層都被越來越少的專家學者所掌握,而百姓則隻能對此望而歎息。這樣的科技支持着越來越複雜、神奇的虛拟世界,卻讓人們離自然和日常越來越遙遠。
面對越發不自然的科技,博物學或許是能夠應對的辦法。作為人類古老知行體系的博物學,它與人類的生活日常密切相關,它并不神秘,它就是人在大自然中為适應環境、世代可持續而演化出來的顯性和隐性的知識與技能形态。在博物學中有真正的“自然科學”,而這些都是普通人能夠掌握并實踐的。
在看過《詩經》中的植物與博物觀之後,再擁有一本呈現自然之美的小書伴随新的一年再合适不過了,比如北京大學劉華傑教授所主編的《自然即是美》周曆。
每周一幅博物畫的形式,圖文結合介紹一個獨具特色的自然物種,提倡一個引導生活态度的主題,讓讀者在日常生活不經意間增進對自然的了解。
在留言區裡聊聊你印象最深的《詩經》植物?或是談談你和博物的故事?
-End-
編輯:山鬼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博物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