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
近日,就在反種族主義的抗争運動,因為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的慘死,而席卷了美國全社會時,德國頂級化學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也因為刊登了一篇充滿性别和種族歧視色彩的論文,而引起了學術界的衆怒——甚至于該刊的44名編委中,有16人都為此事而憤怒辭職。
那麼,這家全球知名的化學學術期刊,到底犯下了什麼嚴重的錯誤呢?
根據英國皇家化學會(RSC)旗下的學術資訊網站“化學世界”的報道,事情的起因是《德國應用化學》于近日刊登了一篇由加拿大布魯克大學化學系及生物技術中心的教授托馬斯·哈德利基(Tomas Hudlicky)撰寫的論文,名為“有機合成化學——現在何處?”
(圖為托馬斯·哈德利基)
根據“化學世界”的介紹,哈德利基在他這篇論文中,從8個方面分析了有機合成化學領域的發展。
然而,在提到該領域從業者“多元性”和論文公信力這兩個方面的時候,哈德利基卻抛出了極具性别歧視和種族歧視的觀點,不僅宣稱讓增加某些非白人族裔以及女性在該化學領域的占比會影響公平性,影響男人對該領域的貢獻。
哈德利基還偏激地宣稱,目前該領域的學術論文可信度下降,論文欺詐問題變得更常見,是因為中國在有機合成化學領域提交的論文越來越多所緻。
另外,就在導師壓榨學生已經越發成為被國人關注的一個話題時,哈德利基卻在論文中宣稱,隻有學生無條件地服從導師,才能讓學術技能得到良好的傳承。
(圖為刊登了哈德利基這篇論文的《德國應用化學》雜志)
可就是這麼一篇展現出赤裸裸的性别歧視、種族主義和精英主義,被學術界大量的批評者認為是“惡毒”和“可憎”的論文,卻通過了《德國應用化學》這個世界知名的頂級學術期刊的“同行評審”,并被刊登了出來。這一下子就令此事的惡劣程度,翻了好幾倍。
“化學世界”網站的報道就指出,哈德利基這種種族歧視和性别歧視色彩的觀點,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台,并一直被主流學術界所抨擊,但也一直存在于學術界之中。
“但令學界震驚的是,這篇論文居然被這麼一個久負盛名的期刊給刊登了出來”,“化學世界”網站寫道。
(截圖來自“化學世界”網站的報道)
同時,一篇“化學世界”網站刊登的評論文章還顯示,在美國因為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而引發的反種族主義抗争運動,也令哈德利基和《德國應用化學》惹出的惡劣事件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
目前,根據“化學世界”網站的報道,《德國應用化學》的44名編委中已經有16人宣布了辭職,并在一份于周二發表的聲明中表示他們無法在給這麼一個傳播種族主義和性别歧視主義,打壓種族和性别多元化的學術期刊站台。辭職的編委中包括三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圖為16名辭職評委的聯合聲明)
中國化學會也對《德國應用化學》期刊決定刊登哈德利基的論文表達了強烈譴責,一方面要求哈德利基為其性别歧視、種族歧視,以及對中國化學界的武斷判斷及诋毀道歉,一方面則要求《德國應用化學》詳細調查清楚此事,堅定科學多元化的立場,完善同行評議程序,秉持科學精神,确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
(圖為中國化學會的聲明)
而《德國應用化學》則在哈德利基的論文引發衆怒後,立刻撤掉了這篇論文。該刊的主編内維爾·康普頓(Neville Compton)在上周五的一份緊急聲明中表示這篇論文絕不代表期刊的價值觀,這樣的論文也不應該刊登在他們的期刊上,他們正在展開内部調查。
“我們深表歉意,我們知道我們辜負了學界對我們的信任”,這份聲明寫道。
(圖為《德國應用化學》期刊主編的道歉聲明)
但這份聲明,以及本周一《德國應用化學》對其編輯人員和評審人員的後續停職處理,仍未能阻止前面提到的那16名編委的辭職。
從“化學世界”網站的報道以及編委們的聲明來看,這是因為此事并不是一個道歉聲明和處理幾個編輯人員就可以蒙混過關的,更不是一個所謂的“意外事件”。
“當我想到那些弱勢族裔的人以及年輕人,在努力讓自己的論文被《德國應用化學》刊登時,卻突然看到這麼一篇水平極低的文章通過了評審并被刊登出來,這就叫‘特權’”,該刊最先辭職的編委凱瑟琳·克魯登(Cathleen Crudden)這樣諷刺道。
(截圖來自“化學世界”網站的報道)
然而,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哈德利基至今卻并不認為自己錯了。根據美國化學學會(ACS)旗下的《化學工程新聞快報》(CEN)的報道,哈德利基認為他的話被“斷章取義”了,并稱學界也有支持他的人,他還指控撤下他稿件的編輯和編委是在對他搞“言論審查”,是想毀掉他的職業生涯。
不過,他所就職的布羅克大學也已經與他劃清了界限。在一份周日發表的聲明中,該校表示哈德利基的言論不代表校方的立場,而且他的那些有害的言論也是有悖于學校的價值觀的。
校方還表示化學系的學生如果有任何疑問,可以向學校尋求幫助。但校方并沒有透露會如何處理哈德利基。
(圖為布羅克大學與哈德利基劃清界限的聲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