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和階段測告一段落,大家的期中成績還如意嗎?
最近一兩個星期,收到了不少同學們發來的期中作文,其中有一篇有關“無為”和“有為”辯證關系引起了小編的注意。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原題再現】
四、寫作(60 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 分)
同學們在傳統文化經典研習過程中,就“有為”和“無為”産生了以下争論。有同學說,《老子》有言:“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所以,在個人發展、社會進步、民族複興和國家強盛等各個方面,都應該“無為而治”,順應自然。有同學反駁:《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更有時代意義,我們應該像儒家那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班級計劃召開“傳承優秀文化,奏響時代凱歌”主題班會,請針對上述同學的認識,寫一篇發言稿,表達你的觀點、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師解析】
本題屬于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源是2020年山東濰坊高二上學期期中。材料涉及兩個重要概念:有為和無為。要求考生從對立統一的角度,辯證分析二者的關系。
材料先援引《老子》中一段話: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接着指出 “無為而治”的時代必要。對個人發展而言,“無為”意味着尊重成長規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要做一個偏執、師心自用的人。對于國家社會而言,“無為”意味着尊重經濟發展、社會運行的規律,無論是古代中國“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還是新時代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聲,都體現了“無為”的思想。總之,材料強調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尊重規律、順應潮流。考生在分析“無為”時要注意材料的命題導向。
材料第二個關鍵詞是“有為”。儒家文化裡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入世思想。對青少年而言,“有為”意味着勇擔時代重任,揮灑奮鬥之青春。無論是科研領域還是扶貧一線,這些年我們看到了許多“年輕有為”的身影。對國家而言,“有為”意味着展現大國擔當,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就是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積極有為”的體現。
還要注意到,這篇作文還創設了任務背景:在“傳承優秀文化,奏響時代凱歌”主題班會上,針對同學的認識,寫一篇發言稿。這要求考生不能脫離傳統文化語境讨論“無為”和“有為”,而應思考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讓古代智慧發揚光大。在行文時,要注意“發言稿”的格式要求,要有聽衆意識和對話意識。
寫好這篇作文的關鍵,是對“無為”和“有為”的辯證分析。兩個概念看似對立,實則相容并存。考生要做到二者兼顧,不能隻談一方,也不能将二者完全對立起來。
【參考标題】
1.循自然之道,于無為中進取
2.任重道行遠,無為亦不輕
3.持無為之心,行有為之道
【參考行文脈絡】
第一段:聯系材料(兩位同學觀點),點出任務驅動語境“傳承優秀文化,奏響時代凱歌”主題班會,并提出中心觀點:持無為之心,行有為之道。
第二段和第三段:通過列舉古代曆史事例和新時代的重要政策方針,具體闡釋“無為”“有為”的内涵。
第四段:指出“有為”和“無為”二者并非對立:有為是做事的手段,無為是做事的心态。擁有無為的胸懷,去做有為的事情,才是智慧之道。
第五段:聯系實際,談談“無為”和“有為”對于青少年的啟發。
第六段:結尾升華,回歸創設語境,發出号召和建議:努力學習傳統思想智慧,奏響時代凱歌。
【考場範文】
無為保根基,有為促繁榮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老子曾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這一觀點闡述了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觀點。而孔子卻又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一觀點強調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鬥精神。這看似矛盾的雙方,實則辯證統一,互相包容,這要求我們将“有為”和“無為”之聲共同奏響,以無為保根基,以有為促國家繁榮。(針對核心問題提出論點,問題意識很強。)
同學們,“無為”強調順應自然,協調發展。
老子說“為者敗之”,是指聖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從不按自己的想法随意行事。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順應自然,不過度消耗自然。在面對糧食安全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時,更應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順應自然。當今社會,不少人将“無為”曲解為“安于現狀,無所作為”,以此消極倦怠,日漸佛系、躺平,這是萬萬不可的。(結合材料辨析“無為”的概念内涵,保證無邏輯漏洞)
同學們,“有為”注重堅定理想信念,發揮主觀能動性。
“有為”不是亂作為,它需要“無為”的制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重視自然、協調發展,它同樣需要“有為”的賦能。“有為”與“無為”如鳥之雙翼,一方的存在須另一方的制約與促進,一方的踐行離不開另一方的指導與規劃。無為保證了國家根基的穩定,有為促進了國家的繁榮與發展。正如廣大人民群衆在疫情中的表現一樣,有能力、有責任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奔赴前線,以己之軀護衛國家的安全,是為“有為”;而從事各行各業的人民群衆則居家抗疫,不給黨和國家添亂,這體現的恰恰是“無為”,二者共促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用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論證“有為”和“無為”的相輔相成關系。)
“無為”是國家賴以穩定、協調發展的精神根基。因此,我們應将“有為”與“無為”有機結合,互相滲透,立足于當今時代之大變局,共同促進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願諸君不負韶華,砥砺前行。以“無為”保國家根基,以“有為”促民族複興,在“有為”與“無為”的統一下,為實現國之複興發一份熱,發一份光。(發出号召,回扣論點,收束全文。)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總評:本文題目緊扣作文主旨,符合演講稿行文規範,緊緊抓住“有為”和“無為”兩個核心概念展開論證。在論證過程中,作者不僅能夠看到“有為”與“無為”之間的對立,更能發現“有為”和“無為”之間相輔相成的統一關系,體現了作者的辯證思想,此外,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經據典,使得文章讀起來古色古香,頗有文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