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探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探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4 02:17:59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禮】之九

  李保國(1958年2月—2016年4月)是河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著名的經濟林專家和山區治理專家。他畢生緻力于太行山區生态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緻富。曾榮獲“時代楷模”“改革先鋒”等稱号。2019年榮獲“人民楷模”稱号,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10—2019年英雄模範人物。

  我見不得老百姓窮

  1983年3月,李保國第一次落戶到太行山深處的前南峪村。那時改革開放剛開始不久,李保國響應河北省委提出的“開發太行山”的号召,作為第一批知識分子進入這個缺水少土、一貧如洗的山村。

  李保國出生在新中國曆史上饑餓貧困的時代,生活在冀中平原的他很早就懂得農民的無助和無奈,春夏季節連續的幹旱讓麥苗一天天枯萎,夏秋季節又經常遭遇洪災,一場大降雨就會讓全年的收成化為泡影。年幼的李保國經常望着太行山思考,或許治理好那裡的水土流失,下遊就會有更好的收成,農民的生活也會更加幸福。

  後來李保國考取河北林業專業學校,畢業之後來到這個當時有九百多人的貧困村,并在這裡揮灑自己的全部心血。“我來晚了!”看着村裡貧瘠的土地和幹枯的果樹,李保國深深自責!

  探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禮)(1)

  李保國在果園(圖片來源于網絡)

  “井陉核桃”“曲陽核桃”“洛陽高核桃”“平山蘋果”“甯夏蘋果”,打開李保國手機通訊錄,看到的是這樣的命名,還有其他三百多個不同的名字。這些都是素不相識來求助李保國的農民,李保國将他們的電話存入通訊錄,以便随時指導。

  李保國始終認為自己是農民的孩子,他最見不得的事情,就是百姓生活的窮困。從内丘縣到臨城縣,從邢台縣到南和縣,從漿水鎮到前南峪,從崗底村到南溝村,從鳳凰嶺、狐子溝再到村後腦、樹莓谷,許多鄉鎮、村莊都留下了他奔忙的身影,也見證了一個林業專家的責任和擔當。

  讓技術長在泥土裡

  “不中!不中!”當前南峪村的百姓聽說這個新來的幹部要搞什麼“科學種植”時,第一反應都是反對。這不怪村民,在這片水土流失極其嚴重的土地上,村民世世代代都是在石頭縫裡刨生活,想要在山上栽果樹,無疑是天方夜譚。

  本科專攻桑蠶的李保國不這樣認為,他決定從闆栗樹和蘋果樹入手,一步步摸索如何在山上栽樹。面對一個自己幾乎完全陌生的領域,他借來大量專業書籍,石闆屋中、煤油燈下,漫漫長夜裡,一點點摸索着大山的脾氣,他決心要開發出适合太行山地區的蘋果和闆栗栽培技術。

  有了豐富的理論儲備,是時候對村裡種植的樹木進行改革了。李保國采用雙枝更新法:每年砍去一些老樹枝,促進新樹枝的萌發,達到果樹逐年更新的效果。

  這些方法在村民看來就是“胡鬧”,他們擔心李保國會毀掉自己的果樹,擔心這個城裡人會半途而廢……争執中,李保國提出由自己承擔所有虧損,村民才勉強同意。

  當年九月,李保國負責的果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收成,金燦燦的果實點燃了村民緻富的熱情,這個看似農民的大學教授終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探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禮)(2)

  李保國傳授果樹嫁接技術(圖片來源于網絡)

  隻有這點成就可不夠,想要果樹産量高,離不開土壤肥力的保持,李保國想到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辦法。

  從此,清晨的大山上、溝壑間,多了一個用腳來丈量土地的人。一段時間後,槽型梯田開鑿出來,徹底打破了太行山水土流失的怪圈。

  李保國認為,科研不是做“錦上添花”的文章,而是搞“雪中送炭”的技術。“把科技轉化成生産力,必須讓技術長在泥土裡。”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前南峪村的村民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

  河北農業大學的講台上,經常站着一個滿身泥土的教授,他就是李保國。除了在山區忙碌,李保國還承擔了4門博士研究生課程、4門碩士研究生課程及3門本科生課程的教學任務,全年達416學時。盡管工作忙,他卻從沒調過一次課。

  白天上山下地,晚上修改論文,這就是李保國生活的常态。據一個博士生回憶,他在傍晚五六點将論文發到老師的郵箱,淩晨四點就收到了修改意見。而那一晚,李保國還批改了另外兩個學生的論文。每一個研究生入學之前,李保國都會給他們制定嚴格的三年學習任務,并且随時抽查,誰沒有按時完成,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探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禮)(3)

  李保國在實驗室(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僅是對自己的學生,李保國也将自己的知識無條件傳授給農民,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

  農民高級技師楊雙奎,就是他的“得意門生”,在李保國的指導下,他發明了重茬蘋果園大苗建園技術,大大提高了蘋果的産量和質量,實現了“一年栽種、兩年結果、三年豐産”。

  “我的技術是李老師免費教的,所以我也不會收一分錢。”楊雙奎在外出指導其他果農時總是這樣說。他和其他職業農民一起,把科技扶貧的種子播撒到省内外,也傳揚着李保國的精神。

  李保國先進事迹教育基地

  李保國生前35年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在崗底村奮鬥20年,他的28項科研成果中15項是在崗底村研究成功,崗底是李保國精神的發祥地和實踐地。為了弘揚李保國精神,内丘縣在崗底村建立李保國先進事迹教育基地,河北省委批準籌建了李保國先進事迹展覽館。基地下設李保國先進事迹展覽館、李保國精神研究會、李保國128科技服務小分隊、李保國陵園、李保國學校、李保國太行植物科技館等。

  探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禮)(4)

  李保國先進事迹教育基地(圖片來源于網絡)

  李保國先進事迹展覽館建于2019年,是一座兩層環形建築,館内以文字、圖片、實物、情景再現等綜合手段,全面展示李保國同志35年和太行山區勞動人民一起戰天鬥地、脫貧緻富的光輝曆程。截至目前,該基地已累計接待省内外各級幹部群衆培訓學習11萬人次,并先後被挂牌授予“中共邢台市委黨校(李保國幹部學院)教學基地”“河北省中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河北農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全省關心下一代愛黨愛國教育基地”等29個教育培訓教學基地。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曉華 通訊員 楊順玺)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