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下稱《專項規劃》)正式公開征求社會公衆意見。2月6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鄧堪強公布上述消息。他稱,面向廣州邁入以存量空間再利用為主的發展階段,《專項規劃》強調規劃引領全域存量空間優化,系統推進更新高質量發展,謀劃一條超大城市特色化的城市更新路徑。
南都記者從會上獲悉,《專項規劃》明确項目正負面清單,優先推進涉及“十四五”規劃近期發展重點、曆史文化保護、戰略發展區域、重點功能片區、樞紐門戶、交通幹道等的城市更新項目。規劃至2025年,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100平方公裡,至2030年累計推進約200平方公裡,至2035年推進約300平方公裡。
2月6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
謀劃3個一級區、5個二級區
分區分類落實城市戰略
為實現對城市發展藍圖的有效傳導,《專項規劃》立足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定位,銜接“南建面海新城、北築産業極點、東立綜合門戶、西聯廣佛同城、統籌山城灣海、貫通功能走廊、壯大合作腹地、強化灣區核心”的發展策略,明确城市更新重點區域,實施差異化更新策略。
基于廣州市域總體空間格局,《專項規劃》劃分了中心城區核心區、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外圍地區三片更新區域,提出總體更新導向,持續優化城市結構,維育山、城、灣、海、江、田的區域山水大格局。立足區域曆史本底、現狀建設、功能定位等差異細分二級分區,分别明确提質增效、民生改善、環境提升等不同更新導向,整體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
面向項目具體實施,《專項規劃》結合規劃重點管控要素,針對曆史文化傳承活化型、重點平台型、重大基礎設施型、人居環境提升型、新城新産業區型、鄉村整治提升型等不同類型更新項目,圍繞促進生态修複、産業發展提質、人居環境提升、社會協同治理等不同導向,因地制宜明确更新模式與實施路徑,滿足城市個性化特色化發展需求。
增存聯動分步推進
明确項目正負面清單
為解決城市增量預留空間日益稀缺的問題,《專項規劃》統籌新增用地與存量用地資源配置,規劃至2025年,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100平方公裡;至2030年,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200平方公裡;至2035年推進城市更新約300平方公裡。通過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種更新方式并舉,推動低效存量土地的盤活再利用,支撐高質量産業空間與公服設施供給,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全市城市更新規模分解示意圖
《專項規劃》明确了項目正負面清單,優先推進涉及“十四五”規劃近期發展重點、曆史文化保護、戰略發展區域、重點功能片區、樞紐門戶、交通幹道等的城市更新項目。
其中,對不符合“三區三線”、曆史文化保護、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或是大範圍涉及生态廊道且預判改造難以平衡、建設用地規模缺口較大、可能導緻“田中城”等情況的城市更新項目,原則上不列為全面改造項目。按2025、2030、2035年度,明确更新項目時序安排,定時間表、路線圖,以城市更新為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群衆看到變化。
《專項規劃》提出,至2035年,拟推進舊村莊舊城鎮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297個。其中:舊村莊改造項目281個,包括全面改造項目259個;混合改造項目22個,主要為涉及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曆史文化資源豐富的舊村,在落實相關保護要求的前提下,以核心保護區微改造及曆史文化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其餘範圍可全面改造的混合方式推進。舊城混合改造項目16個,綜合運用各項政策以“留改拆”混合改造方式推進。鼓勵推進老舊城區微改造項目、外圍地區鄉村整治提升項目。
優化布局支撐“制造業立市”
至2025年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項目246個
《專項規劃》結合工業産業區塊管理優化存量産業空間布局,推動存量工業用地集聚化、園區化發展。鼓勵低效産業用地、老舊廠房、村鎮工業集聚區等存量資源更新改造,釋放存量資源形成新空間供給,為新動能新産業留足空間,實現産業和空間“雙轉型”。
村鎮工業集聚區作為全市存量用地的重要類型,其更新改造對于保障全市産業空間供給、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專項規劃》提出,至2025年拟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項目246個、總用地面積約1538公頃。其中,采取政府收儲約363公頃,單獨改造約454公頃,納入舊村改造約273公頃,微改造約443公頃,淘汰關停約5公頃。
重點推進、精準施策
提升城市核心功能類項目占比高達88%
《專項規劃》全面落實城市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精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助力實現廣州“美麗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願景。
這其中,聚焦中心城區核心區、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拟推進舊村莊舊城鎮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更新項目260個、占比約88%,提升城市核心功能。
聚焦南沙新區,拟推進項目27個、占比約9%,助力灣區合作發展。聚焦活力創新走廊,拟推進項目96個、占比約32%,強化科技轉化能力。
聚焦東部綜合門戶,拟推進項目33個、占比約11%,支撐穗莞惠聯動。聚焦北部增長極,拟推進項目33個、占比約11%,促進北部門戶建設。
聚焦市區重點功能片區,拟推進項目199個、占比約67%,協同存量土地活化與産業層級躍升。聚焦廣佛同城,拟推進項目36個、占比約12%,實現廣佛高質量融合。
聚焦區域交通設施和綜合樞紐周邊2公裡範圍,拟推進項目35個、占比約12%;軌道站點周邊800米範圍,拟推進項目148個、占比約50%,支撐白雲機場、廣州南站等樞紐擴容升級,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協同促進曆史生态保護
因地制宜拆違建綠、留白增綠
《專項規劃》堅持曆史文化保護優先,積極保護廣州曆史城區,延續城市傳統中軸線和傳統街巷風貌。保護曆史文化街區和曆史風貌區,以“繡花功夫”促進活化利用。
同時,加強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保持建築、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态和内在關系,在風格、色彩、體量、高度和空間環境等方面實現新舊融合。保護古樹名木及其後續資源、大樹,不破壞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樹和有鄉土特點的現有樹木。
《專項規劃》也堅持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城市更新要順應市域山水格局,保護山體、水系等自然生态環境。推進國土生态修複與環境治理,有序退出位于城市山體森林、水系濕地和耕地資源周邊保護地區内的低效存量用地,因地制宜采用拆違建綠、留白增綠等方式,實現綠色生态發展,推動宜居生态環境改善。
安全韌性,宜居生活
強化公共基礎設施供給
《專項規劃》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聚焦人民群衆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急難愁盼”等問題,通過城市更新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環衛等公共基礎設施短闆,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有溫度的城市。
同時,統籌考慮周邊業态、居住人口、職住平衡、租金承受能力等情況,規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性住房和中小戶型租賃住房配置,豐富房源戶型、增加套數供應,助力完善住房保障。
《專項規劃》還要求,圍繞海綿城市建設,開展洪澇安全評估,結合城市更新利用綠地、公園、道路、運動場、廣場等設置雨水調蓄設施、滞滲設施和雨洪行洩通道等。
并且,以城市更新為契機,合理規劃供水設施,有序推進供水加壓泵站的新建擴建和改造、輸配水管網的更新改造和輸配分離;同步開展電網規劃,适度超前新增變電站布點,預留站址、走廊,構建堅強、可靠、合理的電網結構;合理規劃天然氣基礎設施,推進各類燃氣管道建設和改造。
專家說:
《專項規劃》編制非常及時且必要
從五大維度引領高質量城市更新
“總體上看,本次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成果全面、科學合理、可實施性強,可以作為指導廣州未來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綱領性規劃。”廣州市規委會專家,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蔡雲楠在發布會上表示。
蔡雲楠解釋稱,《專項規劃》向上銜接了《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落實戰略目标、國土空間格局、規劃分區、重大基礎設施等,提出城市更新的目标、規模、分區、分類、分步驟策略等,向下傳導了城市發展戰略意圖,引導城市更新工作有序開展。“可以說,廣州市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是非常及時且必要的,通過‘建機制、定路徑、劃分區、落重點、控節奏’,傳導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引領高質量城市更新。”
他表示,在建機制方面,《專項規劃》将城市更新納入空間規劃“一張圖”,堅持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引領和剛性管控,建立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定目标定重點,詳細規劃控指标定功能,專項規劃建路徑建機制的城市更新規劃管控傳導機制。
在定路徑方面,《專項規劃》立足有利于城市結構優化、經濟社會發展、曆史文化保護、宜居環境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綜合治理等六方面有利于,系統謀劃更新策略,堅持增存統籌聯動,構建順暢規劃傳導路徑,通過規劃引領提升美麗國土空間。
在劃分區方面,《專項規劃》劃分中心城區核心區、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外圍地區三個一級更新分區,明确分區功能定位,細化形成曆史文化保護區、城市化地區、類城市化地區、新規劃功能區以及其他地區五個二級更新分區,提出區域更新引導,分類分策促進實施,精細更新治理打造宜居宜業城市。
在落重點方面,《專項規劃》以提升廣州城市發展競争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戰略牽引,聚焦重要區域與重點功能片區,精準配置空間資源,着力塑造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在控節奏方面,《專項規劃》銜接全市城市更新規模,結合重點地區、重大基礎設施、重要民生項目等,按2025、2030、2035年度,分别明确一批舊村莊、舊城鎮、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的項目推進時序安排,有序更新煥發老城市新活力。在本次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也進行了科學分析,綜合運用了多種方法,開展了各類專題論證,包括交通市政、曆史文化、生态環境、地質安全等方面,并在項目的落地實施上也提出了一定的保障措施。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莫郅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