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春回大地滿庭春光

春回大地滿庭春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1:33:58

婺源漫山盡帶黃金甲

王竹青

3月的婺源,是春日裡金色的夢。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海裝點着粉牆黛瓦,構築成一場江南水鄉如夢似幻的春日盛宴,吸引着八方賓朋紛至沓來當一回“探花郎”。

清晨的江嶺,觀景台上已聚集了許多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大家都在等着第一縷陽光穿過山間彌漫的霧氣。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梯田如鍊似帶,高低錯落,壯麗雄奇,水面映着藍天和古樹,梯田下面山坳裡面藏着一小撮粉牆黛瓦,分外溫柔可親。

因河道中一彎如月小島而得名的月亮灣,往年遊客隻能在馬路邊駐足遠眺,今年,油菜花開放的月亮灣旅遊公園跻身網紅景點,遊客可以走進這幅如詩的山水畫卷裡。當奔騰的樂安河在秋口鎮石門村優雅轉身,一處小且精緻的江心洲恰到好處地點綴在河道中,島如新月,灣似帶鈎,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遊,成片的油菜花與素淨典雅的徽派民居交映成趣,景區精心準備的撒網表演再現漁舟唱晚的美景。

婺源的美,美在内涵。在漫山盡帶黃金甲的婺源,每個村落都有着不同氣質。今年,以江灣為代表的人文古鎮着重推出漢服遊和非遺文化展示,思溪延村大力發展民宿産業,為遊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古建民宿體驗。

在思溪延村的油菜花海後,藏着一間叫“九爿”的民宿。民宿“堂主”鄧永功是一位精釀啤酒師,喜歡和天南地北的客人一邊喝着芬芳的啤酒,一邊看着村民彈棉花、炸爆米花,分享着這個村莊和這個民宿的故事。他說,這座老宅原來的主人金永俅300多年前便在南京、甯波、廣州等地創建了“九爿”茶莊,還把中國茶葉賣到了英國,“九爿”即取自金永俅當時創立的品牌。思溪延村有“婺源儒商第一村”之稱,村落中保留着136幢明清古建築群,背後有講不完的故事。如今,從“賣風景”到“賣故事”再到“賣生活方式”,婺源的賞花經濟不斷延展着深度和廣度。

婺源的美,美在靈動。深山村落、梯雲人家的篁嶺,油菜花已盛開,畫卷般的梯田花海搭配挂在懸崖的徽派古村,令遊客大飽眼福。篁嶺古村位于山崖之上,近500米的海拔遍布随山就勢的萬畝梯田花海,被網友稱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花期可持續至4月中旬。除了招牌油菜花,古村内牡丹櫻此時也開得正盛,映襯着一旁的徽派古建築更加溫婉動人。3月中旬後,桃花、梨花、櫻花、杜鵑花依次盛放,春日徽韻風光無限。

春回大地滿庭春光(春回大地花來報)1

▲ 江嶺的油菜花梯田(婺源縣宣傳部供圖)

今年,篁嶺第五屆花朝節、二期梯田索道、3公裡賞花遊步道給遊客帶來更豐富、更多元的賞花體驗,此外,登上壘心橋玻璃棧道或搭乘溜索高空賞花和在觀景絕佳的五桂堂二樓推窗賞花、VR賞花等成為極具篁嶺特色新的賞花方式。

婺源的美,更美在“育花人”的巧思。華燈初上的婺源,又是一番流光溢彩的新模樣。這邊,篁嶺花溪水街的夜遊方興未艾,植物和水霧包圍的街道與雅緻的亭台樓閣移步換景;那邊,夢裡老家的鄉村花月夜活動也正熱鬧開演,景區演員隊伍、當地居民邀八方遊客一起舞動起由80多節闆凳組成的百米燈龍,一同踏春巡遊,蔚為壯觀。除了闆凳龍、傩舞等非遺民俗活動,還有實景演出、國風荟萃歌舞演藝、古風夜市等缤紛“夜”态,賦予婺源“春天經濟”更為豐富的内涵和外延。

以上零零總總隻是婺源春日盛宴中的剪影。如今,婺源依托油菜花的自然禀賦,陸續推出“油菜花 美食”“油菜花 國風”“油菜花 音樂”等複合型賞花旅遊産品,3月至4月,江嶺花田音樂會、婺源油菜花美食節等活動将接踵而至,讓遊客從單純的觀花之行轉變為深度體驗婺源文化之旅。

相約武漢賞櫻花

瞿祥濤

從上周末開始,武漢在豔陽高照中迎來了櫻花燦爛。從東湖櫻花園到武漢大學,從西北湖綠化廣場到江灘櫻花園,武漢三鎮的街頭巷尾櫻花飄飄揚揚,不負春日好時光。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已有20多個成規模的賞櫻片區,櫻花樹木保守估計超過50萬株,幾乎涵蓋全球所有櫻花品種。

3月16日,暴雨突襲江城,櫻花季會否匆匆而去?來自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櫻花研究專家聶超仁告訴大家:暴雨隻是按下花開“暫停鍵”,天晴後仍可賞浪漫櫻花。

柔風漸暖滿城春,櫻花缤紛競妖娆。

東湖櫻花園被譽為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經過擴建,園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增設小池西洲、平橋卧波、浔櫻花澗等多處景點,新植櫻花樹400多棵、新增品種15種,以中、晚櫻為主,賞花期由30天延長到45天左右。

自去年夜間賞櫻開啟,今年東湖櫻花園的夜間視覺效果更佳,标志性建築五重塔還推出了櫻花主題光影秀表演,利用“聲、光、電,水、火、霧”等效果,将櫻花唯美浪漫的氣質展現出來。

夜幕降臨,東湖櫻花園裡近萬株櫻花在五顔六色的燈光照映下顯得如夢似幻,吸引不少市民與遊客前來賞花觀景。

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遊客,東湖文旅集團于3月12日起開通三大賞櫻專線,包括遊船、觀光車、自由騎行,晝夜不停地帶領遊客暢遊東湖,浪漫賞櫻。

缤紛爛漫的櫻花如雲、似雪、若霞,在古色古香建築的映襯下,妙韻天成,令人沉醉。據介紹,武漢大學校内現有櫻花約1000株,以日本櫻花、山櫻花、垂枝大葉早櫻和紅花高盆櫻為主。同程旅行大數據顯示,武漢大學櫻花大道是用戶關注最多的三大賞櫻景點。

由于當前國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發,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為避免因賞櫻人員跨區域流動和聚集導緻疫情反彈,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師生身體健康,統籌做好校園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武漢大學于3月13日對外發布公告稱:校園繼續實行嚴格封控管理,暫時不對社會公衆開放。這意味着今年的櫻花季,人們無法實地前往武漢大學近距離觀賞櫻花。為了彌補遺憾,武漢大學在此期間免費開放網絡“雲賞櫻”通道,并通過學校官方新媒體平台展示櫻花盛開美景和櫻花季校園文化活動。

夜遊長江看櫻花主題燈光秀也是不錯的選擇。

3月16日至4月5日,武漢将用流光溢彩點亮櫻花季,每晚推出“相約賞櫻花、一起向未來”長江主題燈光秀,在兩江四岸樓宇、橋梁和地标建築上,通過燈光創意呈現“滿城櫻花”的浪漫場景和“拼搏向上”的武漢城市氣質。

春回大地滿庭春光(春回大地花來報)2

▲ 武漢東湖櫻花園夜景(武漢東湖櫻花園景區供圖)

乘坐遊船夜遊長江是欣賞燈光秀的最佳方式之一。遊客可以選擇登上複古遊輪欣賞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号》,傾聽老武漢的故事,再轉至甲闆沉醉于夢幻櫻花主題燈光秀。

文創讓櫻花更好玩,武漢嘗試将櫻花元素融入文創産品中。櫻花主題磁吸禮盒、城市輪廓積木、香囊等,以及立體櫻花造型的櫻花面、東湖櫻花餅等,讓遊客把美好帶回家。

歲歲櫻花樹樹春,燦若雲霞感君恩。

2020年春天,全國340多支援鄂醫療隊4.2萬餘名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向而行,其間,大家在争分奪秒忘我工作中錯過了武漢燦爛若雲的櫻花。那年,“來年櫻花盛開時,再到武漢看櫻花”是無數铠甲英雄的心聲。

2021年春天,為感恩全國人民對湖北抗擊疫情的無私援助,共赴“來年櫻花盛開時,期望與君再相逢”的深情相約,湖北省委、省政府專門部署“相約春天賞櫻花”活動,向全國人民發出盛情邀請。

又是一年春來時,2022年,讓我們再度“相約春天賞櫻花”吧。

在賞梅中品讀民族精神

王偉傑

作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以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伴随春暖花開,各色梅花在北京競相怒放、吐露芬芳,尤以位于崇文門東大街的明城牆遺址公園為最。

3月16日,迎着柔和溫暖的陽光,我來到這裡賞梅。明城牆遺址公園東起崇文門、西至内城東南角樓,全長1.5公裡,沿街種植了50多種、上萬株梅花,嬌豔的粉色花瓣在春風中輕輕搖曳,配上悠遠、肅穆的明城牆,别有一番韻味。

賞梅觀景的遊人熙熙攘攘,大家紛紛用手機或相機以各種角度拍下這美景。在一株宮粉梅花旁,我與饒有興緻的張先生交談,他告訴我他今年65歲,喜歡在春天賞花,在來這裡之前,他已經在天壇公園拍了不少玉蘭花的照片。

我問:“您為什麼選擇到這拍梅花呢?”

他答:“我拍梅花與其他人不一樣,我一定要把獨特的地域标志體現出來。有梅花必須有明城牆,梅花哪都有,在家裡弄一盆兒也能拍。我認為所有的景觀都應該包括人文的内容在裡面。如果沒有,那意義就不大了。”

張先生的話觸動了我,當我走近這經曆過戰争和硝煙的城牆時,我看到城牆附近一株株梅花傲然挺立、堅韌巍然、清幽淡雅,與古老滄桑的城牆相互映照着,心中不由得想到了中華民族為抵禦外侮進行過無數次不屈不撓的鬥争,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屢屢展現出不畏強敵、視死如歸的決心和氣魄。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為梅花留下了不朽篇章,使梅花精神曆久彌新,滲入民族的靈魂深處,诠釋了堅韌不拔、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春回大地滿庭春光(春回大地花來報)3

▲ 遊客在明城牆遺址公園賞梅(王偉傑 攝)

梅花的點綴讓明城牆在今天愈顯壯美。曆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裡,始建于公元1419年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曆史。在明朝,無論是明英宗時期瓦剌大軍突破紫荊關,經易州過良鄉直逼北京,還是崇祯時期後金軍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兵鋒直指京城,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當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于謙、袁承煥等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慷慨赴難,以忠誠和勇敢守衛住了北京城,也鑄就了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脊梁。

明城牆遺址賦予了梅花新的時代内涵。在我賞梅結束準備回家時,遇到了剛來賞梅的王女士。王女士今年53歲,家住公園附近。她介紹,每到春天,當梅花盛開,這裡便是這樣熱鬧的場景,有時候一棵梅樹下圍10多個人。因為住得近,王女士幾乎每天下午都會來一趟,她仔細觀察梅花從發芽、抽莖到開花的全過程,并拍照記錄下來。

我們聊着天,看到不遠處有一株甚是别緻的綠萼梅花,白色的花瓣晶瑩剔透。王女士指着綠萼梅花說:“雖然這裡的梅花品種多樣,但我最喜歡的是綠萼梅花,因為它稀少、有君子氣質,特别是它的枝條含曲往上,給人一種堅毅不屈、頑強拔伸的感覺。”

我不由得抱着虔誠的心情,走近綠萼梅花觀察,見它白中隐青、晶瑩淡雅,花蕊中那點淡綠帶給人清新的感覺。王女士說:“梅花不像夏季很多花那麼妖娆,但是它經過一個冬季的積蓄,綻放在早春,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我覺得人應該像梅花一樣,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隻要堅韌不放棄,總會等到春天來臨的時候。”

大抵,這就是賞花的意義吧!

在花朝節凝望春天

胡 芳

又是一年農曆二月,草長莺飛的時節,仲春月望,是很多地方的花朝節,花也開得十分應景,油菜花田一望無際,迎春花爛漫連綿,楊柳如煙,櫻花如雲,桃李争妍,又是一年春好處,賞花踏青正當時。

花朝節又名“花神節”,意為百花生日,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把花朝節稱為“百花仙子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舊時,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寄寓無數希冀在花間。世間美好也多以“如花似玉”比拟,春暖花開日,亦是賞花惜花時。清代蔡雲寫花朝節有詩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詩中不難看出古代花朝節人山人海的盛況。

花朝節盛行始于武則天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年二月十五,她總要令宮女制作花糕賞賜群臣,上行下效,花朝節從官府流行到民間。花糕的做法很簡單,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即可。現在一些網紅主播的美食視頻也經常采玫瑰、牡丹、紫藤等花做成花糕,從香氣到圖案都讓人垂涎欲滴。

花朝節最早出現的時間已無史料可考,花朝節具體是哪一天,不同朝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大抵因為氣候不同、花期不同,但大緻的時間是一緻的,即每年的驚蟄至春分之間。

唐代時,花朝節是農曆二月十五。當時,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3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佳節,也有地方将二月十五與八月十五聯系起來,稱“花朝”對“月夕”。

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了不同的記載。南宋詩人楊萬裡《誠齋詩話》提到:“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在《二月望》一篇中寫道:“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時,最堪遊賞,都人皆往錢塘門外玉壺、古柳林、楊府、雲洞,錢湖門外慶樂、小湖等園,嘉會門外包家山王保生、張太尉等園,玩賞奇花異木。”

由此能推斷,北宋東京汴梁的花朝節是二月十二,南宋臨安的花朝節是二月十五。可見,在宋代,花朝節的日期就已經南北有别了。宋代以後,花朝節逐漸被确定下來,北方一般是農曆二月十五,南方多為農曆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

清代也沿襲了宋代花朝節南北之别,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節,南方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紅樓夢》裡黛玉葬花成為永恒的經典,而黛玉的生日就在花朝節,書中寫到黛玉生于二月十二,又提到襲人與黛玉的生日是同一天,再聯想到襲人本姓花,也是暗含了花朝節的寓意。

雖說花開堪折直須折,但是古人還有一種說法,惜花即是惜春。古代花朝節早晨,姑娘們會将五色紙箋彩帛系于花枝之上,這個習俗叫做“賞紅”,據說,此舉能護佑花木,不受風雨摧殘。當然,賞紅隻是花朝節諸多習俗中的一種,我們從古人的記述中不難發現,花朝節的“打開”方式非常多:賞花、訪友踏青、看戲遊樂、郊遊野餐、逛廟會、祭花神、做花糕、燃燈修齋祈福等。

千百年過去,花開花謝,物換星移,到了現在,花朝節熱度依然不減,各地的花朝節系列活動異彩紛呈,除了保留賞花、遊園等傳統習俗,更增添了漢服秀等内容,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活力與内涵。

花朝節傳統沿襲較久的是湖北武漢新洲區舊街花朝節,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間,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曆史,先後被列入武漢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被譽為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近兩年,舊街花朝節在“品民俗文化、趕鄉村大集、賞田園風光”之外,引入了張店捶魚、汪集雞湯、城樓寨茶葉、竹雕、江氏杆秤、硯雕、貓頭鞋、糖畫等非遺技藝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産與花朝節民俗相映成趣,成為舊街花朝節的又一特色。

今年,各地的花朝節活動陸續開展,有聲有色,亮點頻出。如浙江甯波市第七屆花朝節開展公益花卉講座、集市遊園會、賞花攝影大賽等一系列以“花”為主題的活動;梅花展、油菜花展、鸢尾展、荷花展、菊花展、粉黛亂子草展等各類花卉展覽也打造出貫穿全年的特色網紅打卡點。福建福州舉辦的2022“中華花朝節”也于近日在煙台山特色曆史文化街區啟幕,這是“花朝節傳統習俗”在今年1月入選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後舉行的首場花朝節活動,整場活動以非遺為主線,以“福文化”為紐帶,将傳統與時尚巧妙融合,讓古老民俗以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

無獨有偶,漢服秀成為今年花朝節的一大主題,如河南焦作雲台山正在舉辦的第四屆雲台山漢服花朝節、山西晉城正在舉辦的花朝節均要求遊客穿漢服入場,江蘇蘇州把花朝節和漢服節結合起來,陝西西安花朝節也興起了漢服風,組織了一系列漢服活動,活動期間,不僅可以現場租賃漢服體驗,也鼓勵自帶漢服遊玩。

時尚總是輪回的,穿越時間的長河,漢服又一次回到我們身邊,漢服文化端莊大氣、敬天禮地的優雅與花朝節天人合一的質感相得益彰。

傳花令、抽花簽、蹴鞠、寫詩、莺歌燕舞、祈福、花神海選……百花深處再續古人慶祝花朝節的雅俗;長裙曳地,高冠束發,行走花田間,投壺宴飲,賞紅識花,焚香撫琴,花與國潮,相得益彰。峨冠博帶的風流倜傥,雲佩霓裳的蹁跹婀娜,俨然一幅春意盎然的美妙畫卷。時過境遷,人們愛花惜花之心卻亘古未變,年少春衫薄,着漢服,賞春花,是古人詩意栖居的日常,也成為現代人儀式感滿滿的中國式浪漫。

2022年3月19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别報道

《春回大地花來報》

↓ ↓ ↓ ↓ ↓ ↓ ↓ ↓

春回大地滿庭春光(春回大地花來報)4

記者:王竹青,瞿祥濤,王偉傑,胡芳

責編:勾曉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