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女碩士拜師學藝,30秒做出一碗蘭州牛肉拉面!真香!
和面、拔面、揉面、溜面、抻面、拉面……
待面起鍋
撒上白片蘿蔔和醬香牛肉塊
放入新鮮香菜末蒜苗花兒
澆上紅油辣椒
30秒的時間
一碗湯色清亮
柔韌爽滑的蘭州牛肉拉面制作完成
端給等待的食客
做出這碗地道拉面的拉面師
是有着一頭卷發、皮膚黝黑
笑容燦爛的尼日利亞女碩士
——金佑琪
金佑琪,今年25歲,是一名碩士研究生。
大學期間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專程去尼日利亞的孔子學院報名學習漢語。2016年成為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究生。
金佑琪來中國前,心裡既忐忑又好奇。中國是什麼樣的?蘭州有好吃的嗎?能适應當地的生活嗎?
初到蘭州,當地的非洲朋友紛紛告訴她。“來蘭州最重要的事,就是吃碗地道的牛肉拉面。”
史靜靜攝
到底蘭州牛肉拉面有多好吃,街頭巷尾都是拉面店,還讓這麼多非洲朋友安利?
抱着好奇,她前往學校附近的一個小面館。當看到拉面師傅将手中的一疙瘩的面溜、揉、扯、抻,極富變化,瞬間拉出寬如皮帶、細如發絲的不同形狀面條。
圖為拉面師傅展示面型。史靜靜攝
金佑琪驚呆了。
“拉面師傅就是個魔術師啊!”
在加入肉湯和調料後,金佑琪終于端到一碗心心念念的“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面條黃亮)”的蘭州牛肉拉面。
圖為金佑琪品嘗拉面。受訪者提供
當時還不太會用筷子的金佑琪,費勁的用筷子攪着面條送進嘴裡,喝上鮮香醇厚的肉湯, “delicious”邊吃邊為拉面師傅豎起大拇指,這面吃起來太過瘾啦!
真香這件事兒,誰也躲不過。
作為一個“吃貨”,金佑琪嘗過很多的面食。但是和牛肉面“一面之緣”後,她被滿口留香的蘭州美食征服,萌生了學做拉面的想法。
可是,金佑琪發現,拉面的師傅一般都是膀圓力大的男性。
原來,看似小小面團,内涵乾坤。
她輾轉找到一家專業的拉面學校。學校校長梁順儉告訴金佑琪,僅僅是拉面的準備工作就很講究。
圖為學習拉面的過程。史靜靜攝
比如,和面要求“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溜面則是将面團反複搗、揉、抻、摔,保證面條勁道,更有嚼勁;拉面時更要掌握力道,兩臂用力加速向外抻拉。“總之非常費力氣,花功夫。”
一向頗有主見的金佑琪沒有被吓退,反倒激起了要當一名女拉面師的鬥志。
為了實現當拉面師的夢想,金佑琪堅持利用課後空閑去拜師學藝。每天下課後,頂着烈日,坐17站公交站,一路搖晃到終點站,繼續步行20多分鐘,趕到拉面學校。
作為拉面小白,最初操作中,金佑琪常常一頭霧水。
看似做法簡單的拉面,要拉成功,其實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
在金佑琪看來,最難學的就是溜面。經過揉抻後,握住面條的兩端,擡起在案闆上用力摔打。面條拉長後,兩端對折,繼續握住兩端摔打,如此反複近十遍。
常常學校裡的男學員一堂課後都汗流浃背,金佑琪更是練到肌肉無力,胳膊疼痛,手臂幾度都痛到擡不起來。
“好多次坐車回學校的路上我都睡着了,睜開眼,坐過站啦。”現在回想起學習的過程,金佑琪露出熱情爽朗的笑容。“當時真是太很難了。”
擺在金佑琪面前的,除了胳膊酸痛,拉面面型也是一大難題。蘭州牛肉拉面有毛細、二細、二柱子、大寬、荞麥棱等十幾種面型。
不過,熱愛中國文化的她,最喜歡的成語就是——持之以恒。
圖為金佑琪練習拉面。受訪者提供
為了研究面的形狀和粗細變化。金佑琪每天能拉超過500次的面。
她用一天又一天的堅持和汗水,證明着對中國美食的熱愛。
在拉面學校,老師和同學們也對來自異國他鄉的學生非常熱情,從和面到溜面,每一個步驟都無比認真,毫無保留的講解給金佑琪。
生活不會辜負每一個認真努力的人。
經過一個月的學習,有一天領悟精髓的金佑琪,看到自己親手拉好的面條飄灑在碗中時,激動的眼睛潮濕了。
史靜靜 攝
一碗色香形俱佳的蘭州牛肉拉面就是她交出的畢業作品。
2018年暑假期間她回到尼日利亞的孔子學院,擔任漢語實習教師。除了教授中國文化,她更願意分享來自中國的美食。常常下課後為大家展示和面和拉面的手法,做出香味撲鼻的拉面。
圖為金佑琪在尼日利亞孔子學院為師生制作牛肉拉面。受訪者供圖
此後,金佑琪成了有名的“拉面師傅”,蘭州牛肉拉面也成了尼日利亞孔子學院的“招牌菜”。
如今,金佑琪已經可以動作娴熟的拉出7種面型,卻并不滿足,依舊放學後在蘭州的牛肉面館實習,鑽研着技藝。
圖為金佑琪展示拉面技術。史靜靜 攝
金佑琪現在最大的願望成為一名“拉面大使”。她說,我要“拉”近中非友誼,将中國美食帶回尼日利亞。2019年是尼日利亞加入“一帶一路”大家庭的第一年,當地還沒有一家正宗的蘭州拉面。
她計劃畢業後回尼日利亞開一家牛肉面館和牛肉拉面培訓學校,讓大家品嘗中國獨有美食的同時,了解更多中國美食中的曆史和文化。
網友評論:文……文化輸出?
微博留言截圖
作者:史靜靜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