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在一次教學中,曾問學生為什麼人們常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此題一出,衆人皆面面相觑,無言以對。忽有一個10歲小孩一語說破,他究竟說了什麼呢?
東西的含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的發展更是其中濃墨重彩的部分。曾有人統計漢語不易學的成因,原因大多是發音困難,以及漢字結構複雜。
漢語的文字并非單由字母或者字符組成,而是由不同的筆劃構成,單獨的筆劃沒有任何意義,但筆劃的構成方式又是千變萬化的,所以形成的漢字也比較難記。
一個漢字往往有多種讀音,不同的讀音所表達的意思往往各不同,一個相同的詞語在不同語境之下所表達的意思往往也是不同的。
除去漢字的發展之外,我們的日常交流中也包含不少詞意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多是來自民間傳說和祖輩傳誦還有一些曆史古籍,一些詞語在人們的不斷交流中,詞意也随之不斷發展,豐富了其本身的含義。
很多時候,人們說到一個詞語,會産生兩種以上的解釋。但是通常的說法會從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解釋:一是這個詞語的意思;二是這個詞語的來曆;三是這個詞語所指代的人、事、物。
就“東西”這個詞語為例,它的解釋就有很多,如用來指代方位;也有從東到西的意思;亦或指具體或抽象的人、事、物。
說到“東西”,我們經常會聯想到“買東西”,那麼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呢?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一次授課時就提出了這一問題。
二、巧妙問與答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其學主要承自程頤,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因以理為核心,被稱作理學。又因強調道,故稱道學。朱熹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學說在南宋後期被欽定官方哲學。
兩宋時期,程朱理學為中國正統官方思想,其中朱熹作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并發展了儒家思想,他主張以天理來克制人欲,以道心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認識方法上則強調格物緻知。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朱熹不僅在政治上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不僅著書立說,還倡導建立書院教育體系,将教育與國家發展相結合。
朱熹還緻力于在書院中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到各個書院講學,傳播理學。據傳朱熹早年在嶽麓書院講學時,門庭若市,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學者更是不計其數,就連院落旁池塘的水都被喝幹了。
但當時南宋正值戰火紛飛,國家處于内憂外患之中,奸臣當道,戰事不斷。南宋淳熙八年(1181),朱熹辭官回鄉,創辦書院廣招學生以傳播理學。
在一次講學中,朱熹發現學生的注意力并不在他講的書本上,而是左顧右盼,竊竊私語,他便順着學生的目光望去,原來剛才有一位妙齡少女提着竹籃從窗外經過。人已走遠,屋内的聲音卻并未停下,朱熹便咳嗽了一聲,這時學生們回神,忙低下頭,不敢看向夫子。
卻不想并沒有聽見夫子訓斥的聲音,隻聽朱熹問學生們:“你們猜剛剛那女子是去幹什麼”?學生們雖不解為何夫子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好在并沒有訓斥他們讀書不專心,便也踴躍回答朱熹的問題。
有人說道:“她可能是上山采藥”。也有人說:“她可能是回家”。還有的同學說:“你們看,她手裡提着籃子,很可能是去買東西”。這時,朱熹便開口問道:“為何叫“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呢”?
這個問題一出,學生們卻不知該如何作答,個個抓耳撓腮。朱熹見學生們終于安靜下來,心思也已然在思索問題之中,屋内浮躁之氣減半,想着學生們終于可以專心聽課了,便拿起書本,正欲從剛才停頓之處重新講起。
“夫子,學生有一想法”。忽聽屋内有一稚嫩的聲音響起,朱熹擡頭一看,有一個10歲孩童舉手,他便示意孩童可以說,隻聽得那孩童說:“五行裡講究“金木水火土”,而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
這位女子手提竹籃,竹作為一種植物,遇火則燒,盛水則流,裝土則漏,唯有木和金可裝,故而隻能言“買東西”。
這個解釋一出,瞬間引得屋内所有學生的贊歎,一時間掌聲雷動。朱熹看着這個最小的孩子,雖然這樣的理由有些牽強,但卻可以想到用“五行”來解釋,朱熹不禁也有些欣慰,真是“孺子可教也”。因此關于“東西”一詞的五行說解釋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三、東西的由來 說到“買東西”,這樣一句日常俗語,大家已經習慣這樣說,但究其本質,究竟為何隻能說“買東西”而不能說“買南北”,這還要從坊市制度開始說起。
坊市制至遲萌芽于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便已開始形成。魏晉以降坊市制度進一步發展,北魏時期,洛陽已經形成了棋盤式的格局。隋朝末年,坊市遭到戰争的破壞,到唐初僅有200餘萬戶。為穩定國家秩序,恢複發展經濟,唐朝的統治者在城市大力推行坊市制。
唐代城市執行嚴格的坊市制度管理,商業區和居住區嚴格劃分,嚴禁商人在居住區内行商。宋代則逐漸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許商人經商,街道上随處可以開設店鋪。
坊市制度在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長達千年之久,它的最大作用是創設了一個法治的城市商業空間。它将居民區的坊和商業區的市的嚴格劃分,并對“市”進行設官管理,施以監控後,一個封閉式的市制就形成了。
這種市制也被稱為“坊市”或“裡市”。坊市制度作為古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它為城市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秩序。
詩人白居易曾用詩描述了坊市制下長安城的面貌:“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長安是一個棋盤式結構,這座城市從南到北分别是東市、西市、北市和南市。坊市制度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市和坊嚴格劃分且居民區被圍牆圈起來隔開,并且每個市所出售的東西也各不相同。
正如《木蘭辭》中所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各個市之間嚴格區分,所出售的東西也是嚴格區分的,這樣即便于市場管理又有利于商人交易。
唐朝的長安城内以朱雀大街為分割線,劃分為東西二市。東市主要出售各種綢緞珠寶之類的奢侈品,用來滿足達官貴族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進行國内外的經濟交易;西市則更便向于百姓日常所需且有大量胡商聚集,出售一些琳琅滿目的小商品,故而又稱為“金市”。
因此在東西二市劃分之初,百姓買東西常以“買東”或“買西”來代替,但随着時間推移,并且随着商業經濟的繁榮,坊市制度開始被打破,百姓常需要往返于東西兩市去采買貨物,因此漸漸演變為“買東西”。
當然關于“東西市”的說法也是衆說紛纭,還有人說“東西市”并非指的市集,而是指的洛陽和長安這兩個東,西城市。
據康熙、乾隆年間的學者龔偉考證:東漢時,商人大都集中于洛陽和長安,因此人們買賣貨物常常需要往返于“東京”和“西京”。
久而久之,“東西”一詞便應運而生,“東西”這個詞也被用來指代購買的貨物,百姓也常将來往于“東京”和“西京”之間的采買行為稱為“買東西”。
除去古代坊市制度和“東京”,“西京”兩個地方,也有很多學者曾解釋過“東西”一詞的來源。
《辭源》中寫到:“貨物産于四方,言之謂東西,猶如記四季而約言春秋”,春秋是對一年四季的概稱,是指代稱謂,而東西則猶如春秋一般,是對購買的貨物的指代稱謂。
陳望道先生也曾在著作《修辭學發凡》中說到:“東西”一詞實際上是語文中的借代修辭,天下貨物來自“東西南北中”四面八方,便隻取前兩個字“東西”用作指代,以避免繁瑣複雜。
還有從形聲說解釋的。據今文字學家考據“東”字本義為“橐”,義為“兩頭開口,需以繩系紮的口袋。”今有人說“東(橐)以繩系之乃納百物”故“橐系”漸演變為“東系”,音變為“東西”。關于“東西”的種種說法,各有其理解和說法,正因如此,才充分的展現出漢語的博大精深。
朱熹論教育 從朱熹問學生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的事件中,朱熹循循善誘的做法便可以看出朱熹的教育觀點。
朱熹将個人教學經驗和開辦學院的實踐相結合,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征着手,編撰了諸多有關兒童教育的教材,并将學生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基本階段。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方式上,朱熹主張通過生活習慣和行事規矩,以生動形象的,能夠激發每個人讀書興趣的方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樹立基本的道德倫理觀念。
“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不是單純的認字,更應該重視兒童思維的發展和語言能力。所以朱熹在看到學生們不專心聽講時,并無嚴厲訓斥,而是借由女子的竹籃和去向,向學生提問,進而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
在“大學”階段,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得到朝廷重用,以報效國家為己任。朱熹認為在“大學”階段,學生們更應該注重自學能力。
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從而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而不是一味的去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要使學生們能夠學以緻用并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必須将學生培養成具有“君子”品行,并具備“君子”能力的人才。
朱熹此生緻力于傳承并發揚理學,為此他曾著書立說并開設學堂,廣泛傳播理學。與此同時,理學中的另一派“心學”與他分歧甚大且雙方争論不休。
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為調和朱陸分歧,邀請朱熹與陸九淵在鵝湖寺辯論,在辯論中雙方各執一詞。
朱熹強調要格物緻知,累計遞進,以求融會貫通;陸九淵則主張由内開始,發現本心,追求徹悟,因此不必認識外界事物,而是經由自身反省、以自我的感受達到修養的目的。
在理的作用方面,陸九淵則主張心性無别,理心一體,由内向外貫諸事物;朱熹則主張理兼體用,是由客觀所外生的,并體現于萬物。心本身不是理,心之性才是理。故而要“存天理,滅人欲”。
朱陸雙方針鋒相對,最終還是朱熹以一句話收尾:“天地之大,非謂有獨其有者”。天地之大,是萬物的共同;而心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鵝湖之會雖然沒有統一學術觀點,但是明确了朱陸的分歧,也更了解朱熹的理學主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