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紫砂巨匠陳鳴遠的制壺技藝出神入化,仿生功力爐火純青,在清代聲名遠播,引得“文人學士争相延攬”。他曾花了5天時間,以餘泥巧妙地創制出一把柿子壺,器型将柿子仿得那叫一個惟妙惟肖,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令人拍案叫絕。
在即将啟槌的西泠印社十五周年秋拍上,就有一件出自陳鳴遠的紫泥松鼠柿子壺備受矚目,這件難得一遇的匠心之作頗有意趣,它的看點和價值在哪兒?還請業内專家黃健亮為各位進行詳細解讀——
清早期 陳鳴遠制子式先生上款紫泥松鼠柿子壺
尺寸:8.5厘米×15.5厘米 款識:陳鳴遠(器身款);鳴遠(刻款) 镌刻:子式先生。鳴遠。 出版:《紫韻雅玩——中國紫砂精品珍賞》 P60-61,天地方圓雜志社,2008年。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拍品
此壺以柿子為主題,壺身扁圓,以竹棒壓出四條對稱的凹線,形成四瓣柿身直至壺底,底心設一粒小珠。壺肩轉折明顯,圓中寓方。單口壓蓋,壺口開出不對稱的海棠狀。壺蓋塑為柿蒂,八九片蒂緣環蓋翻卷,形态生動逼真,蒂心置一隻松鼠為鈕,擡頭扭臀擺尾,活潑靈動。壺嘴以柿葉卷成,并綴飾小枝枒。壺流下側題刻“子式先生,鳴遠”,意趣飛揚(應是出自曹廉讓青年時期的筆緻,曹是陳鳴遠幾位銘刻夥伴中,合作關系最密切的一位)。下钤“陳鳴遠”篆字陽文方印。
壺蓋塑為柿蒂,八九片蒂緣環蓋翻卷,形态生動逼真,蒂心置一隻松鼠為鈕,擡頭扭臀擺尾,活潑靈動。
在紫砂考古中,卷葉壺嘴、松鼠為鈕明代即已出現,如1976年宜興丁蜀鎮的羊角山古窯址廢片堆積中,便出現較為粗放的類似殘片。康熙名陶陳鳴遠柿子壺顯然以古為師,汲古出新。以柿樹枝幹塑為壺把,蒼棘虬老,把端貼塑一芽一葉,蜿蜒流暢,彷佛迎風而動。尤其是壺把看似斜倚曲折,但以食指中穿,拇指、中指上下夾扣,竟然服貼趁手,有如天造地設,端拿極為穩當,鳴遠匠心令人贊歎。壺内的工藝一絲不苟,推牆刮底幹淨利落,流孔端正,孔緣轉折挺刮。蓋内刮修極淨,蓋牆略短微厚,截面利落,凡此俱為鳴遠工藝特征。
壺流下側題刻“子式先生,鳴遠” ,下钤“陳鳴遠”篆字陽文方印。
陳鳴遠(1648年至1734年),号寉邨,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壺隐。陳鳴遠成名甚早,盛名遠播,康熙25年,年方卅八歲時就破例被列入《宜興縣志》,載曰﹕“陳遠工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徐士衡)、沈(沈士良)之間,而所制款識,書法雅健,勝于徐、沈。故其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吳骞《陽羨名陶錄》載:“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足迹所至,文人學士争相延攬。”張燕昌《陽羨陶說》亦謂:“蓋鳴遠遊蹤所至,多主名公巨族。”此言誠然不虛,這件“子式先生上款松鼠柿子壺”允為佳例。
子式即為卓子式,塘栖人,又号東園主人。東園為明代卓明卿(1538年至1597年)始建于隆慶、萬曆年間,其堂顔、繪畫都出自董其昌,為明末清初塘栖的名園。
陳鳴遠多次到塘栖坐藝制壺,主要的接待者為金張(1643年-?,号岕老),中多次提及卓子式,如《贈鑒微長老時寓卓子式東園》《卓子式堂中看小女伶》《子式招過東園看桂》等詩。由此可知,此件“子式先生上款松鼠柿子壺”當是陳鳴遠為東園主人卓子式所作。
陳鳴遠是時大彬之後,對紫砂陶藝影響最深遠的一代巨匠。尤其是他的仿生之作,往往信手揮灑,妙趣天成,胸中自有丘壑,既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金張的《詩鈔》中曾提及陳鳴遠創作柿子壺,詩曰:“陳生手抟沙,于畫又變格。(荊溪陳鳴遠抟壺名家,更能種種肖生)因知不朽藝,貴乎自開辟。文章有妙悟,俯仰成陳迹。偶爾指柿紅,因利就土赤。(時剩朱砂泥,小童攜一大柿,遂摹之)坐費半旬功,宛然樹上摘。片葉掩壺口,人想真創獲。”雖然詩中指涉的是朱砂泥,并非這件紫泥柿子壺,但陳鳴遠信手創思,花了5天時間,以餘泥搏制出一把“宛然樹上摘”的柿子壺,如此風采,着實令人神往。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提及“片葉掩壺口”,意即卷葉成流的巧思,同樣見于南京博物院“東陵瓜壺”、蘇州博物館“清德壺”,以及本件“子式先生上款松鼠柿子壺”。
《張廷濟硯拓集》中的子式先生上款松鼠柿子壺拓片
圍繞着本件“子式先生上款松鼠柿子壺”有關的人物,除了作者陳鳴遠、金張、卓子式之外,也與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書法家張廷濟(1768年至1848年)有若幹因緣,在前幾年現身于拍賣場的一份《張廷濟硯拓集》中,赫然有一張此壺的拓片,或許張廷濟一度是此壺的庋藏者。
注:本文圖片均由西泠拍賣提供
2019西泠印社十五周年慶典秋拍 預展:12月11日 至 12月13日(周三至周五)
拍賣:12月13日 至 12月16日(周五至周一)
展拍地點: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