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多風雨,何處無險阻?平心嘗世味;含笑看人生。
1992年,42歲的路遙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這距他的成名作《人生》發表僅過了10年。路遙一生貧窮坎坷,嘗盡人間悲苦。
或許正是因為從未眷顧過他的苦難生命,才讓他寫出《人生》這樣一本讓人常讀常新的優秀作品。
《人生》雖然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農村知識青年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然而如作家李敬澤所說:雖然外在世界發生巨變,但好的文學作品對人的精神和命運提出的重大問題,對人的境遇提出的想象和描述,能夠穿透外界的變化依然保持活力和鋒芒。
《人生》寫盡人生種種,讀懂這5句話,會少走許多彎路。
1
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來
這是《人生》中第一章就出現的一句話。
高加林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而後當了民辦教師,還有機會轉為正式的國家教師。
然而高加林的民辦教師,卻被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這對他們一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高加林要寫狀子告高明樓。高玉德竭力阻止,思索半天後,這個飽經世故的莊稼人給兒子想出了辦法:不光不能告人家,以後見了人家還得要笑,要叫叔。
因為“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來。”
初看這裡,或許很多人覺得高玉德很懦弱,隻有在社會中摸爬滾打過一圈的人才明白,這其實是一種智慧。
一時的意氣縱然能為自己出一口氣,但沖動,可能會帶來自己無法承受的結果。
有時,退,是為了更好地進。
2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于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後果。
《人生》這部小說中,高加林,巧珍,黃亞萍,他們三人都在矛盾與選擇中拉扯。
高加林愛上了善良和單純的巧珍,但在進入城裡當了通訊幹事後,卻覺得巧珍是落後的,特别是與羅曼蒂克的黃亞萍相比,高加林心裡的落差更大了。
他在糾結矛盾中選擇抛棄巧珍,但當被斷了去大城市的機會,再回來找巧珍時,巧珍已嫁作他人婦。
巧珍也是矛盾的。她愛高加林,卻也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夢想,不願他一輩子困在農村。她支持他,讓他飛得更高、更遠,然而這樣的選擇,注定讓兩人距離越來越遠。
黃亞萍亦在選擇中矛盾着。她真誠地愛着高加林,她也真誠地不情願高加林是個農民,然而高加林又偏偏是農民。她因此而矛盾、痛苦。
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說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人的一生中往往會面臨很多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會得失,沒有哪一種選擇會以“完美”作結。
人生不是一個慈祥的老師,它不會耐心教導你如何避開錯誤的選擇,它教你成長的方式,往往是嚴厲而令人掙紮的。
沒有哪一種選擇會帶來絕對“善”的後果,每一次選擇的結果,都是人生這個嚴師在鞭策你:像個成年人一樣,學着成長,學會承擔,負起你該負的責任,做個真正的大人。
3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因為你痛苦,就說明你對生活還抱有希望。
尼采曾說:“任何殺不死我的,都會使我變得更強大。”
經曆痛苦後,人們的認知、思維、情緒會出現顯著成長,甚至有些人在經曆重大打擊後,會出現一些積極的反映,愈挫愈勇,用心理學術語來說,這叫“創傷後成長”,也是每個人的本能。
巧珍被高加林背叛抛棄後,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她用半個月的失眠和哭泣來祭奠自己死去的愛情。她雖想過死,但很快,她又重新回歸土地的懷抱。
“她留戀這個世界;她愛太陽,愛土地,愛勞動,愛清朗朗的大馬河,愛大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應該活下去!她要勞動!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東西。”
經曆此事後,她看清了事實,選擇了清醒地活着。
很多時候,你感覺痛,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你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不要浪費你所經曆的每一次痛苦,讓它成為你生命成長的助益。
4
隻要人立得住,什麼東西都會有
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戀情被曝光後,巧珍的父親劉立本第一個不同意,他找高明樓出主意拆散高加林和巧珍,高明樓卻十分看好高加林這個人,他開導劉立本,給女兒找的是女婿,不是找公公。
“隻要人立得住,什麼東西都會有!”
即便高加林最後還是回到了農村,成了農民,但經此一遭,想必他心理上更加成熟,更有足夠的意志力去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而因着高加林肚子裡的墨水,和他一身力氣,未必就不會有一番成就。
甲骨文中的“立”字,就是一個人站在地面上。
《論語》中說“三十而立”,因為這個年紀的人,該具備獨立的精神和人格,且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安身立命。
如果而立之年還渾渾噩噩,不妨反思一下,不如趁早開始,隻要願意去改變,隻要人立得起來,想要的就會紛至沓來。
5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高加林“走後門”被舉報後,瞬間被打回原形。他絕望到想去死,這時,德順老漢過來開導他。
德順老漢,一個七十歲的單身漢,曾與一個叫靈轉的女子相愛,但靈轉卻被她父親賣給了一個生意人。德順老漢一生未娶,然後把靈轉記在心裡一輩子。
德順老漢說,看着村裡的娃娃吃自己種的樹上的果子,就是一種幸福。假如有天他死了,村裡人吃果子的時候也會記着,這是德順栽下的樹。
他愛過,也失去過,可是仍在努力尋找着,也擁有着自己的“幸福”。
莫泊桑所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候,我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 有時,也發現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長的路。
這不完美的生活中,總有值得熱愛的東西。
或許是你拖着疲憊的身軀下班後,擡頭偶然看到的天邊雲彩;或許是周末午後,靜靜地享受看書時光;亦或是一場闊别已久的旅行。
又或許,隻是簡單地生活着,父母健在,知己三兩,有飯吃,有衣穿,每一個日子都波瀾不驚,但卻心安如常。
唯有熱愛,方能抵禦歲月漫長。
end
《人生》雖說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故事,然而好的作品能跨越時代,穿過歲月,與人的心靈産生共鳴。
《人生》,不隻是高加林的人生,也是每個人的人生。
如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再枷鎖之中。
認清現實,與現實和解,清醒地活着,這并非是對命運的妥協,而是成熟的結果。
人生多風雨,何處無險阻?平心嘗世味;含笑看人生。
照看命運但不強求,接受命運但不卑怯。無論得時不得時,坦然待之。
作者:衆智圖書·孟夏
編輯:衆智圖書館編輯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