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走,不然你不會知道生活還會給你什麼。
——《返老還童》
《返老還童》又名《本傑明·巴頓奇事》,由美國華納兄弟和派拉蒙影業聯合出品,是一部以“歲月逆流”為主題的溫情奇幻電影。
該片改編自美國大文豪菲茨傑拉德的同名小說,導演是大衛·芬奇,主演是布拉德·皮特和凱特·布蘭切特。
《返老還童》豆瓣評分8.8分,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化妝、最佳藝術指導三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男主角本傑明·巴頓一出生便擁有80歲老人的形象,母親因他難産而死,父親視他為怪物,将他遺棄。他被善良的黑人女護工奎妮收養,在養老院長大,并且随着歲月的推移逐漸變年輕,以逆生長的方式經曆了豐富的人生旅程,最終回到嬰兒形态,在蒼老的戀人黛西懷中安靜離世的奇異故事。
《返老還童》是一部奇異的、同時又充滿浪漫色彩的影片,一個逆生長的生命曆程,一首滄桑的個人史詩,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在歲月的長河中逆水行舟的本傑明·巴頓帶領觀衆感受親情、愛情和友情,體會夢想、孤獨和死亡。
長達近三個小時的電影,溫馨而傷感,讓人不禁潸然淚下。看完電影仿佛自己也經曆了長長的一生,并從中獲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生命啟示。
01、愛能化腐朽為神奇,讓逆流的生命也鮮活無比。 本傑明因為出生就異于常人,被親生父親視為怪胎而遺棄,本來他的命運可能就是無人收留,出生就直接面臨死亡,卻被善良的基督教徒、養老院女護工奎妮收養,視為親生,給予母愛,将他撫養長大,從而讓本傑明有機會去經曆人生旅程。
而與女主黛西的相識相愛,又讓他的生命因為愛情之光的照耀而精彩璀璨,深刻美麗。
在養老院結識的朋友以及與邁克船長等人的同舟共濟、并肩作戰經曆又讓他收獲了友情,在被友誼溫暖的同時也擁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曆。
親情、愛情和友情讓逆流而上的本傑明和大多數正常人一樣,擁有了五彩斑斓的人生。
所以世間最強大的力量來自于愛,親情、愛情和友情裡的溫暖和愛意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讓逆流的人生也鮮活無比。
①親情:無私的母愛和彌補的父愛
本傑明有兩位母親,一位是生母,一位是養母。
無論是生母巴頓夫人在難産瀕危之際對他牽挂不舍,請求丈夫好好照顧他,還是養母奎妮對他的守護與悉心照料,兩個母親對他的愛都是一樣的無私與神聖。
本傑明出生時形如行将就木的80歲老人,有先天性白内障,雙眼幾乎完全失明,皮膚沒有一點彈性,還有嚴重的關節炎。看上去衰弱不堪、奇醜無比。
可是當奎妮在養老院的樓梯上發現他時,卻沒有任何的嫌棄,而是将他抱在懷裡,用充滿了愛和慈悲的聲音說:你醜得就像個舊便壺,但你也是上帝的孩子。
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覺得衆生平等,不管你生下來是什麼樣子的,有多麼奇怪,你依然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是上帝的孩子,而不是怪物。
她深信本傑明是個奇迹。當有人試圖勸說她放棄本傑明時,她說:你永遠無法知曉未來。
她對本傑明細心照顧,用心呵護,給了他一個溫暖的家和豐盈的母愛,讓他能夠在她的庇護和鼓勵下逐漸長大,并且工作和生活。
奎妮一直言傳身教地向本傑明傳遞愛與希望的信念,這也使得本傑明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寬容與原諒。
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這火焰會點燃孩子的生命,讓它熊熊燃燒。
而本傑明的親生父親老巴頓先生在他出生時因為妻子的難産去世和本傑明的奇異外貌而在驚慌失措中将他遺棄,後來卻開始忏悔,并且在妓院裡與本傑明偶遇後請他喝酒聊天,開始關注他的生活,最後在臨終之前把本傑明的真正身世告訴了他,并把自己所有财産都留給他繼承。
在本傑明的人生中,父親母親就像是硬币的兩面,一個是炙熱的關懷,一個是默默的支撐,一個給了他愛,一個給了他物質。
而養老院裡其他的老人也都把本傑明當做自己的家人一樣,給了他溫暖和快樂。讓他在愛的氛圍裡長大。
一個有愛的成長環境,親情的滋養和支持,讓本傑明的生命底色有了色彩和暖意。
親情 是什麼?
親情就是那冬日裡的暖陽、黑暗中的光明、迷途上的航燈。親情的存在,讓生命遠離世界的孤獨和困苦,充滿了關懷和幸福 。
②愛情:在最美好的年華和你相遇并深愛。
本傑明和黛西的愛情是我看過的最憂傷最感人的愛情。
她如花般綻放之時,他還太老。
她已看遍世事之時,他又成了不能開口的嬰兒。
我們看過太多的愛情故事,再遙遠的兩條平行線都有相遇的一天,但本傑明和黛西,卻是兩條垂直相交的直線。
他們相愛相守的時光,與漫長的一生相比,是那麼的短暫而憂傷。
他們隻能在生命的中段,在兩個人最美好的年華短暫相愛,猶如昙花開放時的極緻美麗和驚豔,便燃盡了黯淡生命裡最絢爛的火光,掉頭奔向各自生命的終點,令人唏噓不已。
雖然兩人能夠相愛相守的時光是那麼地短暫,但是他們一輩子都心系對方,他們在能夠在一起的時候瘋狂相愛,并冒着風險誕下愛情的結晶—他們的女兒卡羅琳。在分别的時候把對方藏在心底深處,并各自好好生活。
黛西給了本傑明愛情,給了他短暫卻幸福的家庭生活,并且為他生了個女兒,讓他也和正常人一樣成為人父,讓他的生命有了延續。在他長成孩童模樣并得了老年癡呆症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精心照料他,最後讓變成嬰兒形态的本傑明在她的懷抱裡安靜地離世。
他臨終前看她的眼神清澈而澄明,他肯定是清醒地想起了他的一生,特别是他和黛西之間的點點滴滴。
愛情給他的逆流人生增加了炫目的光彩,黛西讓他感受了作為一個男人的幸福和責任,他的人生因為愛情和黛西而充盈豐厚,因為他們的女兒卡羅琳而成長和完整。
本傑明和黛西的愛情讓我想起東野圭吾的一句話:和你在一起的時候雖然短暫,卻是我至今為止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③友情:遇見友愛的心,擁有肝膽相照的朋友。
作為一個逆生長的人,本傑明是不幸的,因為他無法過正常的人生,但同時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了親情和愛情,友情也未缺席他的人生。
不管是在養老院裡認識的黑人奧蒂先生,還是給他工作,帶他經曆世事的邁克船長,他們并沒有因為本傑明的奇異而排斥他,還把本傑明當做朋友,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把自己的夢想告訴他,讓本傑明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不但增長了見識,拓寬了眼界,還收獲了友情的快樂和開心。
托爾斯泰說:人生在世,有個朋友是一生的福氣。
本傑明和邁克船長以及其他船員一起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此過程中他們相互信任,彼此支撐,結成了肝膽相照的朋友和兄弟。最後邁克船長和船員們都犧牲了,幸存的本傑明将終生懷念他們。
羅曼羅蘭說:誰要在世界上遇到過一次友愛的心,體會過肝膽相照的境界,就是嘗到了天上人間的快樂。
親情之愛、愛情之愛和友情之愛讓本傑明的人生豐富而完整,也讓他的内心平和而甯靜。他雖然走了和常人相反的生長之路,卻擁有了和常人一樣跌宕起伏、鮮活精彩的人生。
02、生離死别是人生常态,我們要勇敢面對,坦然接受。 這部電影裡,有太多關于生離死别的情節和内容。所以讓整部電影一直籠罩在淡淡的憂傷氛圍之中。
影片一開場就是在醫院裡,肆虐的飓風即将來臨,女主黛西躺在病床上,已經進入彌留之際,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她開始講述那個火車站倒轉時鐘的故事,從而打開回憶的大門……
電影裡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死亡,有自然老死的,有病死的,有戰争身亡的,有難産而死的,有猝死的,還有逆生長成嬰兒離世的等等。
别離也是随處可見。有些分别是為了成長,有些分别是為了成全,有些分别是因為愛。
生離死别是人生常态,不管是逆流人生的本傑明,還是順流人生的我們,都必須要經曆和面對。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态來面對人生的無常變化呢?影片給了我們兩點啟示。
①相聚時好好珍惜,分别時從容離開。
電影裡本傑明和黛西經曆了數度離合,當他們相遇,但是并不适合在一起的時候,他選擇了離開。因為就算是對的人,也需要在對的時間裡才能彼此相愛。
當他們終于在彼此的壯年時候相聚,身體和心理都完全契合的時候,他們選擇了狠狠相愛,拼命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而當女兒卡羅琳出生後,本傑明卻要面對自己即将變回少年,甚至變成一個孩子的局面。他無法勝任一個正常丈夫和正常父親的職責,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甚至會成為妻子的負累。
于是這時候的本傑明選擇了離開自己深愛的女人和孩子,獨自一個人漂泊。并且交代黛西要給女兒重新找一個父親。還把自己繼承的财産全部留給了她們。
這才是一個真正男人的愛,沒有私心,隻有為妻子女兒的着想,隻有為她們的将來籌謀。
真正的愛不是占有,也不是索取,而是給予和成全。
我能給予你們快樂和幸福的時候,盡力地給你們,我無法給予的時候就離開,讓别人來給。
因為相聚的時候狠狠地愛過,足夠珍惜過,所以離開的時候雖然傷感,卻也從容。因為心裡很明白:雖然人不在一起了,但是心依然在那裡,愛依然在那裡,隻增不減。
本傑明用他的選擇讓我們明白愛的真谛。也讓我們領悟到:
相聚的時光是多麼地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因為離别總是來得那麼快,那麼措不及防。
而隻有足夠珍惜過,用力愛過,才不會在分别後懊悔和遺憾,才能坦然放手,從容轉身。
②不要懼怕死亡,平靜接受生命的結束。
電影中那個教本傑明彈鋼琴的老太太告訴他:
“我們注定要失去我們所愛之人,不然怎麼知道他們對我們有多重要。”
人生注定是孤獨的旅程,沒有人可以陪你走到底,誰都無法逃脫時間的流逝、至親的離去和生命的無常。就像邁克船長臨死前對本傑明所說的:
“你可以像瘋狗一樣地發洩不滿,可以對天發誓,也可以詛咒命運,但在你走的時候,一定要釋懷。”
每一個人都要經曆死亡,隻是有的人經曆得早,有的人經曆得晚,生死是每一個人都要修行的功課,縱使做不到像莊子的“鼓盆而歌”,但至少要去修練到不恐懼,不悲傷。
關于死亡,國際著名心靈導師拜倫•凱蒂有一段特别透徹的話:
“恐懼死亡”是“恐懼愛”的最後一道障眼法。我們以為我們害怕身體死亡,其實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身份的消失。透過反躬自問,我們才明白死亡隻不過是一個概念,我們的身份也是一個概念,唯有領悟自己的真相,才能終結長期以來的恐懼。
生和死是無法挽回的,我們唯有好好珍惜和享受其間的一段時光。而也正是死亡的黑暗背景才襯托出生命的璀璨光彩。
郭沫若說:生死本是一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鬥,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
所以,隻有明白死亡的真正内涵,抛開對死亡的恐懼,勇敢面對死亡并坦然接受它,才會引發覺醒體驗,令人更加完滿地活着。
03、起點也是終點,生命是一場輪回。 電影中蜂鳥出現了三次。
第一次,是麥克船長在俄羅斯酒吧給人講自己身上的蜂鳥紋身;第二次,是麥克船長死了,本傑明把船上的救生圈丢到海裡表達紀念,一隻蜂鳥突然出現在他眼前;第三次,黛西在醫院去世,病房的玻璃窗外一隻蜂鳥扇動着翅膀。
蜂鳥有三種寓意。
第一種:據說蜂鳥翅膀的扇動軌迹被攝影放慢後是個8字,代表數學裡的無窮大,象征着生命的無限可能。
第二種:都出現在人的生命結束之時,代表着生命的輪回和永恒。一個生命的結束,意味着另一個相續生命的即将誕生。
第三種:蜂鳥的心跳和扇動翅膀速度極快,是唯一能懸停和向後飛行的鳥類,寓意生命的短暫和急速消逝。
在漫長的時光面前,我們渺小如蜂鳥,但是我們也如蜂鳥一樣,可以在狂風暴雨裡倔強地飛行。
①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
電影最後有段獨白:
“有些人,注定可以于河邊閑坐。有些人被閃電擊中過七次。有些人對音樂有着非凡的天賦。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是遊泳健将。有些人懂得制作紐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亞。有些人是媽媽。還有些人,是舞者。”
這段話意味深長,它在說人與人不同,每個人具有不同的天賦,有不同的命運,适合不同的人生道路。
它也在說每個人都注定孤獨,得獨自面對生死,獨自體驗自己的獨特人生,任何人無法替代。
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孤獨,甚至享受其中,并在那裡與真正的自己相遇及融合。
每個人的人生的路都不一樣,堅持走下去就是種美麗。造物主造就人類,是為了讓我們感受一下世間的美好。
任何憂傷都抵不了世界的美麗,所以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基礎上,盡量地讓自己開心快樂,活成一株向日葵,朝着光亮那方生長。
②珍惜生命,活出自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本傑明在日記裡寫了一段給女兒卡羅琳的話:
“一件事無論太晚或者對于我來說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隻要你想,随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該有所束縛,我們可以辦好這件事卻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終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我希望你有時能駐足于這個令你感到驚歎的世界,體會你從未有過的感覺。我希望你能見到其他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們。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你想像的生活不一樣,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啟程。”
這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殷切期望,這也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對待人生的态度。
不管在任何年齡,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做最好的自己。不管發生任何事情,都能夠有勇氣重新開始,從頭再來。
隻有勇敢活出自我的生命,才能不感覺蒼白和空洞,才能夠光芒四射,熠熠生輝。
③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寬度和深度。
電影的開頭是黛西用蒼老衰弱的聲音講述逆時針旋轉大鐘的故事,結尾最後的畫面是那個倒轉的時鐘被洪水淹沒。
鐘表代表的是時間和歲月,倒轉的時鐘寓意了本傑明逆生長的人生旅程。
但是生命不隻有長度,還有寬度和深度。
生命的長度就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中間能走多遠的時間。
生命的寬度就是一個人在生命旅程中所能達到的範圍。
生命的深度就是一個人生命旅途中對他人、對社會的奉獻,還有就是對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所有生命的長度、寬度、深度的綜合就形成了人的生命意義。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寬度和深度是無限的,一個人無法選擇生命的長度,卻可以主宰生命的寬度與深度。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結識良師益友,思考自己,認識自己,奉獻自己,讓生命的寬度和深度無限延伸。
小塞涅卡說:内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結語:《返老還童》這部電影通過本傑明的逆流人生故事告訴我們:
世間沒有永恒的東西,但是愛能創造奇迹,讓一切皆有可能。
生離死别是人生常态,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擁有的時候努力珍惜,在失去的時候坦然放手。
生命是一個旅程,有起點和終點,不論你是從起點到終點,還是從終點回歸原點,生命不息,前行不止。
每個人都擁有生命,但是隻有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返老還童》這部經典的電影啟發了我們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也讓我們記住了男主本傑明,女主黛西,還有影片中每個生動鮮活的人物。
最後把席慕容關于生命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每一朵花,隻能開一次,隻能享受一個季節的熱烈的或者溫柔的生命。我們又何嘗不一樣?我們隻能來一次,隻能有一個名字。而你,你要怎樣地過你這一生呢?你要怎樣地來寫你這個名字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