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參,中藥名。為桔梗科植物沙參Adeinophora stricta Miq.、杏葉沙參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A.vuerticillata Fisch.;Campanula tetraphylla Thunb.]、雲南沙參Adenophora khasiana(Hook. fF.et Thoms.)Coll.et Hhemsl [Caumpanula khasiana Hook.f.et Thoms]、泡沙參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沙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杏葉沙參分布于河北、山西、陝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輪葉沙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華南;雲南沙參分布于四川、雲南、西藏;泡沙參分布于山西、陝西、甯夏、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具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之功效。常用于陰虛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中文學名
南北沙參
南北沙參即為沙參的另一稱謂,即沙參可分為北沙參南沙參兩種,北沙參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南沙參性味、功用與北沙參相似,但效力較北沙參弱。此外,略有祛痰、補氣作用。用于肺燥咳嗽及溫熱病後氣液不足較為适宜。
中文名
南北沙參
外文名
AdenophorastrictaMiq
别稱
沙參
形态
多年生草本
南沙參
來源:為桔梗科植物杏葉沙參.的根。
植物形态:有白色乳汁。莖高50~100cm。莖生葉互生,狹卵形或矩圓狀狹卵形,長3~9cm,寬1.5~4cm,邊緣有不整齊鋸齒。花序狹長;萼鐘狀,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有毛;花冠紫藍色,寬鐘形,長約1.8cm,5淺裂,裂片三角形,外面被毛,雄蕊5。花絲基部擴大,有密柔毛;子房下位,3室。蒴果球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小坡草叢、林緣或路邊。産于華東、中南及四川。
采制: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後趁鮮刮去粗皮,幹燥。
性狀:性狀根圓柱形或圓錐形,稍彎曲,偶有分枝,長7~27cm,直徑0.8~3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上部多有深陷橫紋,呈斷續的環狀,下部有縱溝或縱紋。頂端有1或2個根莖。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氣微,味微甘。
化學成分:含三萜皂甙、花椒毒素(xanthotoxin,ammoidin)即8一甲氧基補骨脂素。
功能主治:養陰清肺,化痰益氣。用于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幹咳痰粘、氣陰不足、煩熱口幹。
北沙參
别名:真北沙參;海沙參;根條參;菜陽參;遼沙參;野香菜根
中藥化學成分:根、根莖含多種香豆精類化合物:補骨脂素(psoralen),香柑内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異歐前胡内酯(isoimperatorin),歐前胡内酯(imperatorin),香柑素(bergaptin),9-牻牛兒醇基補骨脂素(9-geranyloxypsoralen),9-甲氧基異歐前胡内酯(cnidiline),花椒毒酚(xanthotoxol),别異歐前胡内酯(alloisoimperatorin),9-(1,1-二甲基烯丙基)-4-羟基補骨脂素[9-(1,1-dimethylallyl)-4-hydroxypsoralen),印度榅桲素(marmesin),東莨菪素(scopoletin),7-O-(3,3-二甲基烯丙基)-東莨菪素[7-O-(3,3-dimethylallyl)-scopoletin]及歐芹酚-7-O-β-龍膽二糖甙(ostheol-7-O-β-gentiobioside)。還含北沙參多糖(GLP),磷脂(phospholipid)約140-150mg/100g,其中卵磷脂(lecithin)約占51%,腦磷脂(cephalin)xqhk18%。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20cm。全株被白色柔毛。主根細長,圓柱菜,長達30cm,粗0.5-1.5cm,很少分枝。莖露于地上部分較短,地下部分伸長。基生葉質厚,有長柄;葉柄長5-15cm,基部寬鞘狀,邊緣膜質;葉片輪廓呈圓卵形至三角狀卵形,三出式分裂或三出式二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卵圓形,長1-6cm,貢1-4cm,頂端圓至漸尖,基部楔形至截形,邊緣有缺刻狀鋸齒,齒緣白以軟骨質;葉柄和葉脈有細微硬毛;莖生葉形狀與基生葉相似,葉柄基部漸膨大成鞘狀。複傘形花序頂生,密被灰褐色長柔毛,徑3-6cm,花序梗長2-6cm;傘輻8-16,不等長,長1-3cm;無總苞片;小總苞片數片,線狀披針形,邊緣及背部必被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15-20;萼齒5,窄三角狀披針形,疏生粗毛;花瓣白色;花柱基短圓錐狀。又懸果圓球形橢圓形,長6-13mm,寬6-10mm,必被棕色長柔毛及絨毛,果棱有木栓質翅,分生果橫剖面扁橢圓形,有5個棱角,合生面平坦,油管較多,連成一圈,胚乳腹面略凹陷。花期5-7月,果期6-8月。
采收和儲藏:春參(二年生參)在第3年7月收,秋參(1年生參)在第2年9月收,以秋參為好,刨出根,去須根,洗淨,用開水燙後,剝去外皮,曬幹或烘幹。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甯、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各家論述
1.《本草從新》: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2.《飲片新參》:養肺胃陰,治勞咳痰血。
3.《東北藥植志》:治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膨脹不全,肺膿瘍等。
4.《中藥志》:養肺陰,清肺熱,祛痰止咳。治虛勞發熱,陰傷燥咳,口渴咽幹。
5.《野生藥植圖說》:搗敷腫痛,可消腫、拔毒、生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