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款款真情,苦心孤詣
——諸葛亮與《誡子書》
思維導圖
知識精講
一、作品梗概:
本文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我們可以将它看作諸葛亮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文中。這些智慧理性、簡練嚴謹的文字,将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淋漓盡緻。
二、文學常識: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于荊州,隐居隴畝,時稱“卧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後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後,任為丞相。劉禅繼位,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後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諸葛亮集》。
三、内容理解:
誡子書
【三國】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文言知識積累】
古今異義
1.靜以修身
古義:屏除雜念和幹擾,甯靜專一;
今義:安靜。
2.淫慢不能勵精
古義:懈怠;
今義:速度低。
3.險躁則不能治性
古義:輕薄;
今義:遭到不幸或發生災難的可能。
4.年與時馳
古義: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義:(車馬等或使車馬等)跑得很快。
5.意與日去
古義:喪失;
今義:從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一詞多義
夫學須靜也(學習)
非志無以成學(學業)
詞類活用
1.非甯靜無以緻遠(形容詞作名次,遠大目标)
2.非志無以成學(使動用法,使……成功)
特殊句式
判斷句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也”表示判斷)
成語積累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依靠屏除雜念和幹擾,甯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2.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翻譯】
君子的行為操守,以甯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無法明确志向,不屏除雜念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标。學習必須要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随時光飛逝,意志随歲月消失,最終年老志衰,大多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守着窮困的陋室,此時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主題】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過對兒子勤學立志的勸勉,告誡兒子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和“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放縱懈怠,輕薄浮躁。
小試牛刀
1.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别字的一項是( )
A.非淡薄無以明志 B.非甯靜無以至遠
C.淫慢則不能厲精 D.險躁則不能治性
【答案】D
2.下列詞語中的“窮”與“悲守窮廬”的“窮”意思相近的一項是( )
A.窮形盡相 B.窮年累月 C.窮鄉僻壤 D.山窮水盡
【答案】C
3.下列關于《誡子書》相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本文的作者是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谥号“忠武侯”。
B.本文作者從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論述了“靜”。“靜”是修身養德的基礎,是學習的
前提。
C.“悲守窮廬,将複何及”表達了君子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獨善其身的美好願望。
D.文中“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從反面論述,強調勤學刻苦,不能荒廢學業,暗含珍惜時間之意。
【答案】C
【解析】C這句話是說人生短促,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
聲明:本文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