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各論——解表藥(四)
(全國卷曆年出題數:19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鑒别應用——辛涼解表類
(1)桑菊飲、銀翹散均為治療風熱表證常用方劑,但桑菊飲解表力小,重在疏肺,适用于風熱襲肺,咳而微發熱者;銀翹散解表力大,且能清熱解毒,适用于溫熱初起,熱重寒輕,咳嗽咽痛,口渴等證。
(2)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為辛涼重劑,清洩肺熱之功尤著,無論熱壅于肺還是熱閉于肺的身熱喘咳,均可适用,但須注意發熱輕重與汗之有無而酌定麻黃與石膏的用量。
(3)升麻葛根湯升陽解肌而透疹,宜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熱無汗者。
2.具體方劑
(1)銀翹散
【方歌】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清疏風熱煮無過。
【組成】連翹、銀花、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葦根。
【用法】原方提出: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方義】
①銀花、連翹氣味芳香,既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又可辟穢化濁,在透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結成毒及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故重用為君藥。
②薄荷、牛蒡子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溫,解表散邪,此二者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配入辛涼解表方中,增強辛散透表之力,是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藥俱為臣藥。
③蘆根、竹葉清熱生津;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利咽,同為佐藥。甘草既可調和藥性,護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屬佐使之用。
④本方所用藥物均系清輕之品,加之用法強調“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體現了吳氏“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的用藥原則。《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是治療風溫初起之風熱表證的常用方。
⑤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辛涼之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二是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風熱、内清熱毒之功,構成疏清兼顧,以疏為主之劑。
【加減應用】
渴甚者,為傷津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項腫咽痛者,系熱毒較甚,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衄者,由熱傷血絡,去荊芥穗、淡豆豉之辛溫,加白茅根、側柏炭、栀子炭涼血止血;咳者,是肺氣不利,加杏仁苦降肅肺以加強止咳之功;胸膈悶者,乃夾濕邪穢濁之氣,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濕,辟穢祛濁。
【注意事項】
凡外感風寒及濕熱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藥物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
(2)桑菊飲
【方歌】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組成】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生甘草、葦根。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方義】
①桑葉甘苦性涼,疏散上焦風熱,且善走肺絡,能清宣肺熱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二藥輕清靈動,直走上焦,協同為用,以疏散肺中風熱見長,共為君藥。
②薄荷辛涼,疏散風熱,以助君藥解表之力;杏仁苦降,肅降肺氣;桔梗辛散,開宣肺氣,與杏仁相合,一宣一降,以複肺髒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三者共為臣藥。
③連翹透邪解毒;蘆根清熱生津,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④本方從“辛涼微苦”立法,其配伍特點:一以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加減應用】
若二三日後,氣粗似喘,是氣分熱勢漸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氣分之熱;若咳嗽較頻,是肺熱甚,可加黃芩清肺熱;若咳痰黃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黃芩、桑白皮、貝母以清熱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涼血止血;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咽喉紅腫疼痛,加玄參、闆藍根清熱利咽。
【注意事項】
本方為“辛涼輕劑”,故肺熱甚者,當予加味後運用,否則病重藥輕,藥不勝病;若系風寒咳嗽,不宜使用。由于方中藥物均系輕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3)麻杏石甘湯
【歌訣】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壅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組成】麻黃、杏仁、炙甘草、石膏。
【用法】先煮麻黃,再内諸藥,水煎服。
【功用】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方義】
①麻黃辛溫,開宣肺氣以平喘,開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洩肺熱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藥一辛溫,一辛寒;一以宣肺為主,一以清肺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則相反之中寓有相輔之意,既消除緻病之因,又調理肺的宣發功能,共用為君。石膏倍于麻黃,使本方不失為辛涼之劑。麻黃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清解肺熱而不涼遏,又是相制為用。
②杏仁味苦,降利肺氣而平喘咳,與麻黃相配則宣降相因,與石膏相伍則清肅協同,是為臣藥。
③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防石膏寒涼傷中,更能調和于寒溫宣降之間,為佐使藥。
④四藥合用,解表與清肺并用,以清為主;宣肺與降氣結合,以宣為主。共成辛涼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加減應用】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清洩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苈子、枇杷葉降氣化痰;痰黃稠、胸悶者,宜加瓜蒌、貝母、黃芩、桔梗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注意事項】
風寒咳喘,痰熱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
越婢湯
組成: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
功用:發汗利水。
主治:風水夾熱證。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4)升麻葛根湯
【方歌】局方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組成】升麻、芍藥、炙甘草、葛根。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發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幹,脈浮數。
【方義】
①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經,解肌透疹,清熱解毒,為君藥。
②葛根味辛甘性涼,入胃經,解肌透疹,生津除熱,為臣藥。二藥相配,輕揚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對疹毒欲透未透,病勢向外者,能因勢利導,故為透達疹毒的常用組合。
③方中芍藥當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熱涼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絡熱毒,為佐藥。使以炙甘草調和藥性。
【配伍特點】
四藥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注意事項】
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見氣急而粗,喘息擡肩,鼻翼煽動者,則當禁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