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資治通鑒讀什麼

資治通鑒讀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08 07:05:32

  1.樂毅率軍進入齊都臨淄,搜刮寶物和祭祀重器,運回燕國。燕王親自到濟水上遊去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将士;燕王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進攻其餘未克的城市。齊王出逃到衛國,衛國國君讓出宮殿給他居住,向他稱臣并供給日常用度。齊王卻傲慢不遜,衛國人氣憤地攻擊他,齊王又出奔到鄒、魯國,仍舊面有驕色;鄒、魯兩地閉門不納,齊王又出奔莒地。楚國派淖齒率軍前來救援齊王,被任命為齊相。淖齒卻想與燕國瓜分齊國,于是抓住齊王數說他的罪過:“千乘、博昌之間的方圓幾百裡地,下血雨浸濕衣服,你齊王知道嗎?”齊王回答:“知道。”“嬴、博之間,大地崩塌,泉水上湧,你齊王知道嗎?”回答:“知道。”“有人堵着宮門哭泣,卻不見人影,離開時又音響可聞,齊王你知道嗎?”回答:“知道。”淖齒說:“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崩泉湧,是大地警告你;人堵着宮門哭,是人心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而你卻不知改悔,你還想不死嗎!”于是在鼓裡這個地方将齊王處死。

  讀者以為:一、樂毅攻入齊國國都臨淄,這是政治及軍事層面的勝利;将齊國寶物運回燕國,這是經濟層面的勝利;将齊國祭祀重器運回燕國,這是精神層面的勝利。故燕昭王親臨濟水上遊犒勞三軍,封樂毅為昌國君,也許也包含了“昌大燕國”的含義。

  二、面對都城被攻破的齊湣王,首先想到的既不是與國都共存亡、誓死不屈,也不是回撤南方城池,組織抵抗,恢複國土,而是逃亡他國,顯然這是一種貪生怕死、沒心沒肺的體現。逃到了衛國,衛國作為小國,對齊湣王畢恭畢敬,衛國君主将自己都宮殿都讓出來由齊湣王居住,而齊湣王卻依然傲慢無禮、出言不遜,齊湣王似乎完全沒有從戰敗中吸取教訓,也沒有從流亡中感悟人性,孰不知,此時的他,已不是富裕強大齊國的王,而是國土淪喪、戰火紛飛齊國的流亡的王,早已失去自高自大的資本。

  三、自尋死路的齊湣王被衛國臣民驅趕出來,同是小國的鄒國、魯國拒不接納,齊湣王才逃回齊國的莒地即山東省日照市。楚頃襄王派往救援的齊王的将領淖齒,私欲膨脹,妄想與燕國共同劃分齊國而誅殺了齊湣王。淖齒孰不知,自己不同于樂毅,樂毅可以誅殺齊湣王而淖齒不可以,樂毅能夠占領齊國而淖齒不能。原因如下:(1)燕國與齊國是有着亡國滅種的仇恨,燕國君臣上下一心,同仇敵忾,而楚國并沒有;(2)樂毅是受燕昭王委派,且率領秦、趙、魏、韓四國軍隊協同公開對齊作戰,于五國而言是正義的,于齊國而言是光明磊落的。而淖齒是受楚頃襄王委派前往救援齊湣王而非誅殺,沒有君王的授權完全是出于私心肆意而為,且齊湣王已任命淖齒為齊相反遭誅殺,于公是叛上作亂、亂臣賊子,于私是陰險狡詐、殘忍毒辣,于齊國臣民而言是無法接受;(3)樂毅攻占齊國,是五國共同聯盟而取得的勝利果實,而淖齒純粹是趁火打劫,此時攜強大軍威的樂毅憑什麼和淖齒共分齊國,五國又如何同意自己流血流汗的勝利果實與未出工出力的楚國将領分享?占領齊國,最大難點已不是是否誅殺齊湣王,而是如何安撫齊國民衆,拉攏齊國勳貴,完成真正的占領。

  資治通鑒讀什麼(一起讀資治通鑒)(1)

  2.荀況論之曰: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勢。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惡化,他即使想當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齊湣王、宋康王便是如此。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禮義,就可以稱王,樹立信譽就可以稱霸,玩弄權術則必然滅亡。

  讀者以為:何謂荀子所說的道行?應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與禮。試問在戰國時期,秦國是靠仁與禮而強大?秦昭襄王多次欺詐楚懷王,還假借以會盟為名挾持楚懷王,最終令其客死秦國。顯然是嚴重違背了儒家仁與禮的,可是最終秦昭襄王卻是極大地推動秦國的統一進程,是秦國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名君王。個人的看法是如同“玩劍者必死于劍下”,以權謀始必然以權謀終,用權謀消滅了所有的敵人,才有條件與資格講仁與禮,也才能推行仁與禮。沒有消滅所有的敵人之前,講仁與禮,就如同徒手去和全副武裝的歹徒搏鬥。

  秦昭襄王的強大是因為權謀,齊湣王、宋康王的滅亡也是因為權謀,權謀是通往勝利的階梯,也是走向滅亡的路徑,不是權謀不對,而是使用權謀的方式方法不對。縱觀曆史,仁與禮,是君王極力推廣的社會行為準則,以此才能确保君王權力的永恒,而權謀是推廣仁與禮的有效手段。仁與禮是君王的口号,臣民的恪守,而權謀是君王的恪守,臣民的禁止。權謀如同君王手裡的皮鞭,而臣民是皮鞭下的羊群,仁與禮才能塑造出羊群的溫順性格,才能讓君王更好地實現“牧羊”,羊群太多了,君主便分置諸多的“牧”,便有某某州牧,如揚州牧、荊州牧、益州牧,州郡長官就是君王的“牧羊人”。

  資治通鑒讀什麼(一起讀資治通鑒)(2)

  3.領導國家提倡禮義,就無人可以加害于他。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君主守定意志,維護國家,堅如磐石,以此禮待他人,就可以産生衆多的仁人志士。以此條陳布置國家刑事法律,就可以制定出良好的法律。君主極力如此主張,再率領群臣以身作則,就可以樹立起禮義的風尚。這樣,屬下能夠以禮義綱常尊崇上司,統治基礎就穩定了,基礎穩定國家便安定,國家安定則天下平定。因此說:用國家的權力推行禮義,一天就可以做到衆人皆知,商湯王、周武王便是如此,即所謂的以提倡禮義而稱王。

  讀者以為:如滿朝悍臣、遍地匪徒,君王還能布施仁義?因仁義而殘死的例子太多太多,推行仁義,制定法律,前提是掌握權力,而獲得權力的過程注定充滿着權謀。沒有權力為保障的仁義,如同待宰的溫順羔羊。推廣仁義的前提是獲得最高權力,打服打怕朝臣令其恐懼,獲得絕對服從,然後布施仁義,必定嚴格遵守并感恩戴德。否則,所謂的仁義,反被朝臣用來限制君王,而朝臣以君主所提出的仁義之名,曲解以後,實行個人利益之實。如果商湯沒有赢得鳴條之戰,周武沒有赢得牧野之戰,何來稱王?是稱王之後才能推行仁義。團結其他力量來颠覆原有政權,靠的是權謀,而行仁義隻不過是權謀中的一部分,僅此而已。正所謂“大國畏其力,小國服其德”,商湯、周武才能稱王。

  資治通鑒讀什麼(一起讀資治通鑒)(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