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邊界: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潘啟雯/著
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7年12月第1版
近日,青年學者和媒體人潘啟雯的财經随筆集《欲望的邊界: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作者從自己發表過的衆多财經類圖書評論文章中精選出來的、帶有哲學思辨和常識性探索的财經随筆集,也是作者對自己過去10餘年“财智閱讀”生活的總結。全書分為“财智探秘”、“财智邊界”、“傳記江湖”、“企業密碼”、“互聯網時代”五部分。
從國内出版的衆多财經書中尋找或提煉“财智邏輯”是該書的顯著特色。書中涉及了國内外炙手可熱的學者或知名經濟學家,比如張維迎、熊秉元、張雲鵬、松下幸之助、傑夫·摩根、約翰·伯恩、埃德蒙·費爾普斯、肯尼斯•R•胡佛等。作者試圖通過對這些學者或知名經濟學家的作品的深度剖析,并結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獨特觀察視角,讓衆多原本沉悶的經濟學或社會學常識變得引人入勝,并由此發掘和揭示作為“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理解世界”的深意和大義。
談到書名,作者在後記《“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指出,書名所說的“邊界”,指的并不是某些僵化的數據、模式、類型、路數與章法的簡單界線或劃分,而是遵循糾正謬誤和尊重常識的立場,進而讓生活中林林總總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乏“溫情與敬意”的深層次認識。(林飛翔)
序一
化解世人對經濟學的“誤會”
⊙鄒東濤
“80後”學術後生潘啟雯邀請我為他這本新著《欲望的邊界: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寫一篇序言,作為在政府工作了多年,同時在高校培養了100多位經濟學碩士、博士、博士後的教師,這是自己的天職和應盡義務,毫無疑問欣然應允。
寫“序”的前提是通讀作者原稿,首先讓作者發來尚未出版的原稿認真閱讀,第一感覺作者是一個勤奮的、關注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優秀後生,閱讀了大量國内外經濟學以及其他領域著作,理論功底紮實,知識面廣泛,在經濟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方面具有深厚的發展潛力。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缪爾森及威廉·諾德豪斯在《經濟學》中也提到:“要學習經濟學的一條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從搖籃到墳墓—你都會碰到無情的經濟學真理。”國内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轼也認為:“經濟學知識是每個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點兒的一門學問,隻有那些準備上荒島去開荒且不與外界社會往來的人,學習經濟學才會成為多餘的事。”可見,從許多經濟學家的表述中不難看出,經濟學已深深地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民生。
事實上,在中國的話語體系中,經濟學方面的話題往往帶有典型的或濃厚的民間和草根色彩及特點,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就身邊和日常發生的司空見慣的事情,比如經濟新常态、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股市盤整、樓價飛升、産能過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等發表個人的些許意見或看法,似乎經濟學與我們的生活就近在咫尺。吊詭的是,歐美國家的情況與此正好相反,PPI、GDP、CPI、失業率、采購經理指數等經濟數據,隻是被财經界人士所關心和重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難得談論這些,哪怕是加稅和減稅、物價補貼政策這些與人們日常緊密相關的事,也鮮有引起一般市民的興趣和關注。
從人人都在談論經濟的中國到經濟學不食人間煙火的歐美,這或許正是經濟學與現實生活的“别樣距離”。經濟學研究看上去越來越深奧,卻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采用抽象數學工具來解釋經濟現象,并沒有取得比經濟學原理更理想的結果,反而加深了人們對經濟學的疏離感。一些經濟學原理級别的通俗書籍近年來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和追捧,因為其能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從國外翻譯過來的史蒂芬·列維特和史蒂芬·都伯納合著的《魔鬼經濟學》(全四冊)、戴維·弗裡德曼的《弗裡德曼的生活經濟學》、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加裡·貝克爾和吉蒂·貝克爾合著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等;在國内,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已經流行多年,張世賢的《經濟學演義》别出心裁,梁小民的《寓言中的經濟學》深入淺出,郭凱的《王二的經濟學故事》活靈活現。而潘啟雯的這本書,并不單一是經濟學著作,而且還帶有娴熟的哲學思辨和對社會生活的常識性探索。
本書涉及國内外炙手可熱的學者、企業家或經濟學家,比如張維迎(本人的老校友)、熊秉元、張雲鵬、資中筠、秦晖、柳紅、段永朝、馬化騰、姚文平、霍學文、費正清、傅高義、阿馬蒂亞·森、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邁克爾·桑德爾、丹尼爾·卡尼曼、羅納德·德沃金、坂井豐貴、出井伸之、松下幸之助、傑夫·摩根、德尼·古萊、艾瑪·羅斯柴爾德、理查德·内德·勒博、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羅朗斯·豐丹、羅納德·芬德利、羅恩·史密斯、希爾頓·麥卡恩、肯尼斯·R.胡佛、約翰·伯恩、埃德蒙·費爾普斯等。作者潘啟雯試圖通過對這些名家的作品或相關人物的深度剖析,并結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獨特觀察視角,讓原本沉悶的經濟學或社會學常識變得引人入勝,并由此發掘和揭示出“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的全書主旨。全書分為“财智探秘”、“财智邊界”、“傳記江湖”、“企業密碼”、“互聯網時代”五部分,其文章的輕松靈活性、多樣性,必定會有較大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吸引更多的讀者。
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正因為資源的稀缺性,人們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權衡取舍,我們才需要研究人們如何作出決策,如何進行相互交易,影響經濟與社會分配的因素有哪些,經濟發展的趨勢如何。這些也正是“财智探秘”一篇講述的核心内容。比如《“市場設計”歸根結底就在于制定規則》談到的“不合理的匹配方式,就會讓人對程序産生不滿;不合理的比賽,結果會加深參與者的自卑感”,不禁令人聯想起《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裡諸如“京車京人”、“滬車滬人”等規定的内在博弈和制度安排。又如《正義的公共理性》、《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經濟代價》則分别從“國家或地區”、“‘成本’的地位”等維度探讨“正義”的界限問題,令人耳目一新。
經濟學不僅僅是關于貨币、利潤、商業和金融的學問,也不單是對人類競争行為的研究,而涉及廣泛的人類活動。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思考日常卻複雜的問題,顯然帶有“跳出常規”的特點。“财智邊界”一篇也正好滿足這樣的閱讀需求。比如,航運的發展是如何帶動城市崛起的:“印度的企業家、英國的銀行家、俄羅斯的購房人,構成迪拜國際化的大社區”,原來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拜航空業的快速發展所賜,并提出“航空大都市,讓人們擁抱的不僅僅是城市,而是世界,是未來,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這些或許也正是未來中國各地改建、擴建機場須傾力考量和反複論證之處”。《為從更深層次遏制腐敗提供另一種可能》一文談到學者張雲鵬開創了一個專門研究腐敗、反腐敗的經濟學學科,确實帶有一種冒險色彩,但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學科歸屬與劃分問題,而是更能夠比較全面地認識反腐敗的經濟學價值和經濟價值。
“傳記江湖”一篇也可圈可點。傳記寫作最困難的莫過于“客觀”。要麼過于“正面”,因而傳主就顯得像一位聖人;要麼過于“負面”,因而對傳主難免“醜化”。因此,傳記作家們常常會有一種被“撕裂”的痛感。如何“優雅”地為名人立傳,顯然成為考驗傳記作家們的一項技術活。比如,《傅高義筆下的鄧小平:隻想把到手的牌打好》;《曼德拉留給新南非最寶貴的遺産》一文提到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曆史系教授秦晖既非政治學家,更非南非問題專家,但他卻在17年裡三次寫南非和曼德拉,他的《南非的啟示—曼德拉傳·從南非看中國·新南非19年》更試圖用超過60萬字的篇幅,向國人傳達出一個全面而又客觀的曼德拉和“一個真實的新南非”,并分别探讨了曼德拉的政治遺産、南非民主轉型的經驗及新南非的問題與中國經驗的可參照之處。
後兩篇“企業密碼”和“互聯網時代”帶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企業密碼”一篇探讨諸如創業者股權之争、企業戒除“不良利潤”毒瘾、“創意經營”、“訂制化”、小米的市場“風暴效應”等話題,都凸顯了隻有在喧嚣和浮躁的生意世界裡堅守明朗淡然的心念,堅守商人的超然品質,抵制利欲世界的誘惑,才能最終修煉成大商人的境界,抵達大商人的精神彼岸。“網絡社會”新概念真是層出不窮:“雲計算”、“雲存儲”、“雲安全”、“互聯網 ”、“互聯網金融”、“無縫連接”、“連接一切”、“跨界融合”……這些原來看起來不搭界的字眼,組合起來會讓每個人都産生聯想,并把人們攪得“雲裡霧裡”,迷失在衆多新概念中—其實這些新概念背後隐藏着技術、經濟甚至是政治實力的“較量”。以“互聯網金融”為例,互聯網精神主張“開放、平等、協作、分享”,金融精神則主張“穩健和責任”,也就是說,一個注重創新和開放,一個注重風險和規則。如何在兩者間建立平衡的規則,顯然是未來互聯網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每一個都市人似乎都習慣了在上班坐公交車或地鐵的途中,刷着微信朋友圈就着早餐将每天的信息一同消化,抑或是在茶餘飯後,看幾檔真人秀節目以作談資。但是很少有人會思考,這些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和經濟學究竟有何關聯,就好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薛兆豐所說的那樣:“市場歸市場,生活歸生活,恐怕是世人對經濟學最深的誤會。他們以為,隻要不涉及商品、價格和市場,那麼人的行為和選擇就隻與親情、道德和文化相關,而不受任何經濟規律的制約。”本書的面世,或許可以更好地化解世人對經濟學的“誤會”。
鄒東濤: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後)導師,世界生産力科學院院士。先後任國家體改委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國有企業改革試點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兼民營投資專業委員會會長等職。
序二
書中悟理:借别人的眼與腦,領悟這個複雜的世界
⊙梁小民
許多青年學子經常問我,如何學好經濟學。我的回答是:“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就是實踐。經濟學是講經濟運行的規律及其中的各種問題的。你不處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感受經濟的脈搏,就很難理解經濟學講的道理。夏蟲沒見過冰,你給它講冰,它當然不懂了;同樣,你向一個遠離現實經濟生活的人講經濟學,豈非夏蟲語冰了嗎?經濟學道理來自經濟現實,還要在現實中領悟。知識來自實踐,這點道理不用多講。
不過,經濟現實太廣闊,也太複雜了,你能經曆多少呢?行萬裡路畢竟隻看到萬裡路上的風光,更多路上的風光你是看不到的。這就要“讀萬卷書”,借助别人的眼來拓展自己的眼界。書是别人走萬裡路,觀察、思考這個複雜世界的成果。書中有對你無法經曆的曆史的思考,有對你從未去過的地方的觀察,更有許多對你無法經曆的事情的感受。“借别人的眼與腦,領悟這個複雜的世界”,就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即“書中悟理”。
可是書又太多了,閱讀什麼書才能更深刻地領悟經濟學的道理呢?
應該說,什麼書中都包含了經濟學道理,不少人從武俠、偵探、《紅樓夢》、《金瓶梅》、《水浒傳》等著作中挖掘出了經濟學道理。不過,這話也等于白說,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書都讀,閱讀還需要點指導,閱讀随筆就是對讀書的指導,我們讀别人的閱讀随筆,了解别人從書中得到的啟示,就可以知道什麼書值得讀。
“80後”新生代青年學者潘啟雯的《欲望的邊界: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一本優秀的經濟學随筆集。
(《欲望的邊界: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潘啟雯/著,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定價:42.00元)
潘啟雯從事過媒體、互聯網研究與實踐等多種工作,雖然年輕,這豐富的經曆可以說是行萬裡路,同時他又愛讀書,在工作之餘讀萬卷書,把行萬裡路與讀萬卷書結合起來,就有了這本書。作者對知名學者、企業家或經濟學家的著作進行解讀,涉及國内作者,也有國外作者;有經濟學的,也有非經濟學的;有熱門的,也有冷門的。潘啟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讀這些作品,從而悟出了很多經濟學道理。你也許讀過這些書,也許沒讀過,也許悟出了同樣的經濟學道理,也許還未悟出,無論如何,讀這本書,你會知道應該選什麼書去讀,也會使你讀後的思考更深一個層次。
我是興緻勃勃地讀完這本書的,這本書不僅内容吸引人,而且寫得活潑生動、不拘一格,充滿了“80後”一代的青春氣息,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我想,年青的一代會更喜歡。
好書,大家共讀!
(梁小民: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