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在卓拉山口廣播站的時光
田海龍
一九七零年七月,成都軍區按照中央軍委安排,選調一批戰士到北京大學學習外語,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這次學習是中央軍委培養軍隊外語人才,加強邊防部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部署,全軍各邊防部隊,各兵種都有學員參加。學習的語種根據各部隊擔負的作戰任務而定。北京大學東語系、西語系和俄語系以及烏爾都語、緬甸語等小語種專業都有學員學習,學習内容以軍事外語為主。當時的北大校園清一色來自各個軍區身着陸軍、海軍、空軍軍服的軍人。我們西藏軍區的學員大多在東語系印地語專業學習,也有一部分在西語系英語專業學習。
在廣播站學習
我們在東語系印地語專業學習的分為兩個班,劉安武、金鼎漢老師等名師分别擔任兩個班的授課老師,劉安武老師負責我們班。劉老師是湖南人,1954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派往印度留學,是著名的印度文學大師,在印度文學研究和印地語教學研究上頗有建樹。記憶深刻的是劉老師的教學極為嚴謹,每天下午的自習課,他必定對每個學員面對面輔導,一個一個宿舍過,每個宿舍預設的時間一分不差。劉老師的治學嚴謹,使我獲益匪淺,受益終生。離校後我和劉老師保持了多年通信,他牽挂我的生活,解答我的問題,是難得的良師益友。
季羨林先生也在東語系,師生都尊稱他“季先生”。季先生講授《印度概況》知識淵博,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每次授課教學樓大教室座無虛席,除了參加聽課的學員外,其他班系旁聽的同學擠滿了教室。學習期間,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西藏軍區英語班學員。周總理在兩個多小時的接見中聽取糾正每個人的語音發音,勉勵學員學好軍事外語,做合格的軍事外語人才。1970年國慶節我們西藏軍區全體學員參加了天安門廣場國慶遊行,1971年國際勞動節又參加了天安門廣場聯歡晚會。
1971年秋西藏邊防形勢驟變,上級決定我們印地語專業的學員提前結業,離校前進行了兩個月的特定強化學習。我們于1971年11月趕回西藏部隊,多數同學返回原部隊,我由53師炮團分配到師偵察連。回部隊不久印巴戰争爆發,我們參加了軍委下達的“1210”計劃軍事行動,按照軍區安排在所在部隊普及印地語軍事用語。
在53師偵察連
一九七二年西藏軍區政治部組織我們到邊防前線亞東實習,先是在亞東縣城集中學習,擔任實習授課的是軍區聯絡處的範名興老師。範老師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語系印地語專業,是我們的學長,軍區有名的“印度通”。在亞東集中學習後,我們分别到各山口對印廣播站實習。那時在各山口陣地哨所,中印雙方都設有廣播站,用對方語言進行大功率廣播。我方的廣播設備是從沿海地區調來的對台廣播設備,功率極大,十幾裡外都能聽到。一段時間雙方在同一時間對播,相互幹擾,後經兩方協商,每天實行錯時廣播。
範名興老師
我們五個同學分到卓拉山口廣播站。卓拉,藏語“山上之山,很高很高的地方”。卓拉哨所位于中印邊界錫金段,海拔4700米,每年封山期8個月,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三分之一,被稱為“挂在天上的哨所”、“雲中的哨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惡劣的邊防哨所之一。
廣播站設在哨所下邊山坳裡的一處平地上,由兩個活動房屋和木闆建造的播音室組成。負責廣播站工作的是廣西籍陸瑞華站長,油機員小田負責維護柴油發電機供電,我們五個人在播音室輪流值班播音,按照軍區聯絡處的安排播出每天的廣播内容,保證廣播每天按時播出。沒有值班時就準備稿件,熟悉稿件,練習口播。晚上輪流站哨,保證人員和設備安全。到了卓拉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高原反應最常見的是困倦不想動,狹窄的山坳又沒有活動場地,我就在活動房邊一塊小空地上教同學學練從偵察連學來的“捕俘拳”。
作者1972年在卓拉山口對印軍廣播站工作
卓拉山口交通極為不便,離開亞東公路,隻有一條崎岖難行的人畜小道通山口。生活所需和工作資料靠民工用馬馱上山和後勤人員定期送來。卓拉山口報紙比部隊駐地日喀則晚到得多,《西藏日報》等當地報紙一般一周左右才能看到,《解放軍報》等内地報紙則半個月才能看到,我們戲稱這些報紙為“參考消息”。去亞東前部隊規定不能洩露行蹤,早已寫信告訴家裡人去執行任務,半年多和家裡面沒有通信,倒也沒有什麼牽挂。廣播站離亞東縣城二十多公裡,在廣播站的半年時間裡隻去過一次亞東購置牙膏等生活用品,去亞東需在雪未封山的時候天亮出發天黑趕回。
平時用餐由附近駐紮的六連炊事班送到廣播站,有時自己做飯。卓拉山口沒有新鮮蔬菜,民工送上來的是大米、面粉和食油,還有罐頭和脫水蔬菜,脫水蔬菜是專供高原缺菜地區制作的一種幹菜,加工時榨幹了水分,吃到嘴裡如同嚼木,難以下咽。我們五個人中陳合歡是湖南人,何水泉是四川人,我和田車盈、李乾蛙來自陝西,大夥輪流做飯,想法改變花樣,湘味、川味、陝味交叉着吃,也就樂在其中。我們定期要上山口檢查線路,聽播音效果,在山口看到那些哨所的戰友比我們艱苦的多,困難的多,依然堅韌不拔,恪盡職守,就充滿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充滿了西藏邊防軍人的氣概。如今卓拉山口修通了公路,架通了索道,改變了交通不便的曆史,顯現我國國力的強大,國防的增強,從心裡為那些邊防戰友祝福。
在卓拉山口廣播站半年的日子是艱辛的時光,在艱辛的時光裡我們通過播音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我軍的形象。所學知識貢獻于祖國的邊防事業,對我們來說,沒有辜負西藏軍區對我們的信任,無愧于北大老師對我們的悉心培養。
作者簡介:
田海龍:1968年入伍服役西藏軍區。1970年7月至1971年10月在北京大學東語系學習。1989年獲陝西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專科畢業證書。1979年轉業供職渭南市公安局,資深警官。曾整理出版其父遺稿《平易〈傷寒論〉铨稿》一書,在《西藏日報》《渭南日報》《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發表文章多篇。
作者:田海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