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素有“雲南之源、彩雲之鄉”的美譽,從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置雲南縣至今,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居住着漢、白、彜、苗、回、傈僳等6個世居民族,轄8個鎮,2個鄉,139個村委會(社區)。改革開放後,又因婚姻嫁娶等,有藏、獨龍、普米、羌、傣等35種民族成分的群衆定居祥雲,使全縣民族成分和人口從原來的6個世居民族增至41個民族。2020年,全縣有總人口48259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94392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 19.55%。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縣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禾甸、米甸、東山、普淜等民族地區的學校房子破舊簡陋,部分學校其實就在祠堂廟宇裡辦學,少數民族适齡兒童入學率極低,偏遠少數民族地區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為改變民族地區教育現狀,祥雲縣曆屆縣委、縣政府情系民族教育事業,全縣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學校規模逐年發展壯大
新中國成立以前,祥雲縣民族教育除禾甸、米甸、東山、普淜等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和縣城等地區少數村落開辦初級小學外,其他大部分村落還是空白。傈僳族、苗族居住的村莊一直未建過學校。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數民族教育事業,1950年全縣有公私立民族小學32校,民族學生764人。1952年縣人民政府将全縣所有少數民族學校改為公辦,并增加了29校,共有民族學校61校。其中:回族1校,傈僳族1校,白族33校,彜族26校。漢族學校兼收少數民族學生的有14校(當時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均無公辦幼兒園),全縣共有少數民族學生3672人,占全縣在校學生總數14963人的24.54%。同年10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在東山區設立了1所省立民族小學,簡稱“省立妙姑小學”,當時有4個班,學生126人,學制6年。辦學至1958年7月之後,省立妙姑小學由縣承辦。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祥雲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經濟發展滞後,群衆生活條件差,教育觀念落後,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後,民族地區學校硬件設施逐年得到改善,學校辦學規模也随之不斷壯大。2021年全縣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共有公辦幼兒園6所,小學附屬幼兒園27所,民辦幼兒園20所,在園幼兒2269人;小學50所,小學校點18個,在校學生6547人;初級中學5所,在校學生3399人。2021年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少數民族學生11667人,占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在校學生總數42080人的27.73%。
民族教育辦學條件得到不斷改善
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祥雲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幢幢鋼筋水泥樓房拔地而起,學校成為民族地區最好的基礎設施。中小學校逐年告别了在磚木結構的小平房、兩層樓房或祠堂廟宇辦學的曆史。特别是通過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更是發生了質的飛躍。僅2010年至今的十年中,各級政府共投入到全縣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中小學校項目資金13753.64萬元(不含鄉鎮、村組等投入),涉及建設項目共382個,新建校舍47629.44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54644平方米,新建運動場50651平方米,綠化3973平方米。
在改造和新建校舍的同時,祥雲抓住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實施的機遇,在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學校累計投入信息化設備資金743.42萬元,建成多媒體教室412間,配備計算機252台(不含學校自行配備的計算機),進一步縮小了民族地區與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極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學校功能室齊全,玻璃黑闆、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塑膠跑道、學校食堂等附屬設施健全完備,為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1999年10月,祥雲縣“兩基”目标如期實現,全縣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借助當時“貧義工程”項目學校建設的契機,狠抓學校硬件設施建設,中小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當時在民族地區鄉鎮就基本實現了“最好的房子是學校”的夙願。經過20多年的努力,目前全縣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育人環境建設又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特别是通過2016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2018年C級不安全校舍加固改造工程的推進,2019年“廁所革命”工程項目的實施,2020年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等工程的順利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校舍建設又遇上了新的發展機遇,各中小學都是“花園式的學校”。
民族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态勢
新中國成立初期,祥雲縣民族教育發展落後,師資力量薄弱,當時全縣有少數民族教員51人,其中:彜族18人,白族32人,回族1人。民族地區教師學曆一般都較低,大部分小學民族教師多是初中和高小畢業生,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到民族地區任教的幾乎沒有,民族學校公辦教師寥寥無幾,師資力量主要靠民辦教師、代課教師支撐。
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民族政策的深入貫徹落實,祥雲縣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不斷加強。一是落實民族地區教師待遇。教師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突出向邊遠艱苦民族地區學校教師傾斜,山區一師一校公辦教師農村學校工作補貼每人每月 200元,其他山區學校公辦教師每人每月150元。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鄉鎮工作崗位補貼政策,山區一師一校公辦教師生活補助每人每月800元,其他山區學校公辦教師每人每月700元;山區學校公辦教師鄉鎮工作崗位補貼每人每月600元。二是重視補充民族地區教師。僅2004—2020年,全縣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禾甸、米甸、東山、普淜4個鄉鎮中小學校共招聘補充新教師540名,其中2018年專項設崗招聘彜族教師10人,定向招聘到米甸、東山、普淜3個鄉鎮的小學校,解決雙語教師緊缺問題,并不斷充實了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為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三是加強民族地區教師培訓。抓好民族地區新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崗位培訓和骨幹教師研修提高。以實施“國培計劃”為抓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全縣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中小學校教師進行分類、分層、分崗培訓。從2010年至今,通過遠程培訓、短期集中培訓、置換脫産培訓和學校校本培訓等形式,完成“國培”“省培”“州培”“縣培”項目,全縣共培訓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中小學校教師5700多人次。四是加大民族地區教師表揚力度。2015年,州人民政府為祥雲縣1530名從教20年以上的鄉村教師發放了榮譽證書;2018—2020年省級以每人10萬元重獎了祥雲縣在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的優秀教師17人,其中民族教師9人,占表揚總數的52.94%;2019—2020年州、縣兩級共表揚祥雲縣鄉村從教15年以上優秀教師53人,其中民族教師15人,占表揚總數的28.30%。省州縣三級政府對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教師的表揚獎勵,為全縣民族地區營造了一個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祥雲縣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随之助推了民族教育事業教師素質的明顯提高。2021年,全縣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50所小學及18個校點共有公辦教職工377人,其中專任教師343人,專任教師學曆合格率達99.71%;5所初級中學公辦教職工265人,其中專任教師250人,專任教師學曆合格率達100%。正是有了這支默默奉獻的高素質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祥雲縣民族教育事業才趕上了時代發展的快車道。
民族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祥雲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的鄉村民風淳樸,民族團結,尊師重教。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中小學校辦學質量參差不齊。1978年後随着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事業逐年發展,學校辦學規模不斷壯大。為了讓民族學生留得住、聽得懂、學得好,不斷激發民族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民族教育質量。多年來,祥雲縣結合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創新了學生喜歡,具有民族文化傳承意義的舞蹈和體育課程,如米甸鎮自羌朗小學的《彜族健身操》,禾甸檢村、大淜小學的《白族霸王鞭》等,巧妙地将民族團結教育融彙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讓廣大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民族風情,傳承民族文化增進學生對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樹立他們從小就知道民族團結一家親、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民族自信心。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從啟蒙年級開始,在課堂上适當融入“雙語教學”,以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語言,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特别是近年來祥雲借助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的東風,民族教育向精細化、規範化管理邁進,中小學校管理水平逐年提升,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逐年穩步提高。2019—2020學年,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的5所初級中學綜合考評成績均有所提高,特别是白族聚居區的禾甸中學躍居全縣18所初級中學(含祥華中學)前列,位居第4名。
民族教育帶來的社會效益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祥雲縣民族政策深入人心,民族地區各族人民高度重視教育,領導支持,家長重視,師生努力,目前全縣民族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穩步發展,近年來有多名民族高中畢業生被全國知名高校錄取。其中2005年在祥雲四中就讀的禾甸籍白族考生彭智利,以理科657分的高分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類專業錄取;2013年在祥雲四中就讀的東山籍傈僳族考生張鴻凱,以理科630分(含加分)的高分被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專業錄取;2016年在祥華中學就讀的禾甸籍白族考生熊健翔,以理科700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建築學專業錄取;2019年在祥華中學就讀的禾甸籍白族考生丁嘉豪,以理科689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專業錄取。其餘二本以上的錄取率基本與本縣的高考錄取率同等,赢得了全社會的廣泛性贊譽。
随着祥雲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步伐的不斷推進,全縣教育事業呈現出“學前教育抓普惠、義務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質量、特殊教育抓保障、職業教育抓技能、民族教育抓落實、信息技術抓融合、校外教育抓特色”的良好發展态勢,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全縣教育事業從全州教育大縣向教育強縣邁進,民族教育事業也随之得到跨越式的發展。
回顧祥雲縣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全縣民族教育事業是在一個經濟貧瘠落後、文化教育很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一個艱難發展曆程。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随着全縣教育事業“從祠堂廟宇到花園式校園,從讀書難到讀好書,從上大學難到上好大學”的巨變,再次助推了全縣民族教育事業的空前發展,為民族地區孩子解決了讀書難等諸多難題,使民族教育事業走上了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2020—2021學年,全縣民族主要聚居區鄉鎮小學入學率均達到100%,初中毛入學率均達到99%以上。
祥雲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正是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及部門都像“石榴子”一樣緊緊的抱在一起,以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全面推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把發展民族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共同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之綻放出了祥雲民族教育史上的絢麗之花、幸福之花,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奏響了走向新時代、啟航新征程的時代樂章。
圖文作者 通訊員張麗英 謝如富 周開富
責任編輯 楊仕宇
圖文審核 胡林果 張敏來
圖文總審 劉永春
講好祥雲故事 傳播祥雲聲音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媒體地址 龍溪小區308号(縣融媒體中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