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加大生态保護力度讓格爾木市環境變得更好。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玉宏攝
從鐵鍬、鐵鎬到大型機械。
從少數努力到全民參與、軍民攜手。
從慕生忠将軍種下的第一棵青楊到現在42877.2公頃的造林面積。
從戈壁荒灘到沙漠綠洲……
自1954年建政以來,一代又一代格爾木人堅持不懈,在戈壁荒灘深處種出了一片又一片綠色,那是令人驚歎的奇迹、那是發自内心的傳承。
許多格爾木的“80後”都還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格爾木市有綠色但很少,且僅在夏季和初秋的三四個月的時間裡才能看到。現在,街道上,綠為底色,紅、黃、紫、粉……五彩缤紛,春末到冬初,那一抹綠是那樣動人,讓西部小城一片生機盎然。
說起格爾木種樹的故事,點點滴滴,讓人心中感慨萬千。
2016年的夏天,駐格某部隊因建設需求,要進行營區供暖管網改造,原本種植的樹木像寶貝一樣被包裹起來,送往其他兄弟單位。看着樹木一棵棵被拉走,許多官兵都感慨地說:“這裡種一棵樹太不容易,移走了也不知道适不适應,一定要活了才行,要不這麼多年白長了。”
在格爾木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夏天,新種的樹木常常挂着營養液;冬天,一床床棉被裹在樹的下面,大家都調侃說:咱格爾木種樹,夏天打點滴、冬天穿棉衣。樹木有了病蟲害或被移植、被砍伐,總會有百姓去關注、去詢問,如果有樹死了,看到的百姓都會心痛,因為在這裡,增加一點綠色太難了。格爾木海拔2780米,幹旱少雨、土質不肥,一棵樹成活需要3年時間,因此,大家對綠色寄予了希望,也寄托着一份深深的情感。
正是因為這份情感,才讓格爾木的環境越來越好。承載着三代格爾木人的奮鬥和汗水,植綠、護綠、守綠已經成為全民支持、參與、傳承的一種實際行動和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和實際行動,讓這個曾被稱為“戈壁荒灘”的高原小城,在發展中成長為一塊沙漠碧玉、一片沙漠綠洲。
格爾木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一座發展中的城市,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更是一座充滿綠色的城市,每一代格爾木人都會給自己的兒女講述格爾木人種樹的故事,每一代格爾木人也都像自己的前輩一樣,持續種樹,不斷造林,讓這座青藏高原上的小城越來越美麗。(馬玉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