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送孩子上學,在小區門口,發現這樣一對母女。
女兒說自己不冷,母親一定要給她穿上外套,卻換來女兒連連擺手。
“說了不穿,你覺得我連冷熱都分不出來嗎,我是傻子嗎?”
女兒說自己不餓,母親一定要把牛奶塞到她手裡,卻換來滿臉不屑。
“我已經吃飽了,為什麼非要我喝牛奶啊,你真的很煩!”
母親沒有罷休,而是一股腦塞過去。直到衣服和牛奶都被女兒摔在地上,她壓抑的憤怒也跟着跑出來,通通砸到女兒身上。
“就你能,就你行,你什麼都知道,行了吧!”“我關心你還有錯了?你有本事别要我養你啊!”
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難過。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非常理解這位母親的苦心,她無非是希望多做一些,護孩子周全。
但我也分明看到了女孩倔強小臉上的煩躁、委屈和困惑。
其實,父母隻有放下較勁和控制,有技巧地引導孩子,才能在沖突中軟着陸,既表達關愛,又赢得孩子。
父母越較勁 孩子越想逃
熱播劇《大考》裡,高三學子吳家俊的母親董碧華,就把“較勁”二字彰顯得淋漓盡緻。
吳家俊喜歡畫畫,也有一定的天賦,想參加藝考,奔赴自己的夢想。
照理說,遇到這樣有興趣、能堅持的孩子,做父母的真是睡着都要笑醒。
可董碧華就要跟孩子較勁,認為孩子隻有考上名校才有出息。
為了監督兒子學習,她不顧兒子感受,直接辭去工作,全天候守着兒子。
有一次,兒子趁她打盹間隙,悄悄拿出平闆作畫,那是他用好幾個月時間打磨、準備參賽的作品。
當她發現後,勃然大怒,無視兒子苦苦哀求,打了兒子一巴掌,并毀了那幅畫,徹底傷了兒子的心。
屏幕前的很多觀衆,都跟着吳家俊落淚。
有多少父母的愛,在不知不覺間走偏了?
孩子喜歡寫小說,本來是鍛煉文筆的好機會,父親以影響學習為由,全部撕毀;孩子喜歡研究動物,本來是鍛煉專注力的好機會,母親以耽誤時間為由,全部扔掉……
心理學指出,隻想鎮壓孩子,讓孩子聽自己的,是父母的權威心在作祟。
隻有控制和較勁,沒有尊重和成全,非但不能讓孩子跟着自己的節奏前進,反而會将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父母“退”一點,孩子才能“進”一點
《朗讀者》某期節目裡,作家麥家講述了自己和兒子的故事。
青春期的兒子,很是叛逆和桀骜,一上高中,就不再學習,而是把自己封閉起來,整天待在家裡上網、打遊戲、聊天、惡作劇。
很多父母看到這裡,應該是頭疼欲裂了吧?要麼苦口婆心勸阻,或者幹脆放棄管教,讓兒子自生自滅了。
可是麥家沒有這樣做。
他畢恭畢敬把老師請到家裡來給兒子輔導功課,希望兒子能在熟悉環境下重拾學習興趣。
隻是兒子不吃這一招,直接把家庭老師給氣走了。
可是麥家不着急,他就是默默陪伴着兒子,一點點摸索着,希望用後退和理解,來融化兒子的内心。
終于,臨近高考時,兒子開竅了,他不再叛逆,而是意識到自己和朋友們的差距,開始奮發圖強。
後來,他拿到理想大學錄取書,麥家的心也安定下來,知道兒子走過叛逆期,邁向成熟了。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父母高高在上,遮蔽孩子的光芒,壓抑孩子的個性,而是要給孩子一些探索的土壤,給他們一些探索的空間。
不要較勁,學會退步。不要控制,學會引導。
避開親子關系中的鋒芒,不僅父母覺得輕松和舒暢,孩子也能獲得更多能量,向上生長。
放棄無謂的較勁,打造和諧的親子關系
那麼,在具體操作中,父母應該如何才能避免和孩子較勁,但也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灌輸給孩子呢?
不妨聽聽心理學家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法。
在她看來: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隻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以下三個步驟,父母可以參考使用。
第一,多點傾聽,消除對立情緒。
因為立場不同的緣故,面對同樣一件事,父母和孩子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很正常。
但正确的做法,不是父母利用自己的權威去鎮壓孩子:“我是為你好,你必須聽我的”“你這樣做沒出息,我不能縱容你。”
而是可以耐心一點,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把話說完。
第二,給予認同,拉近彼此距離。
對于孩子說的話,父母很難做到全盤接受,但可以适當給予肯定和認同。
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千萬不能硬碰硬,而要軟着來,多說些暖心話,才能讓孩子放下尖刺。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認同,就能拉近彼此距離,願意接納父母的建議。
第三,因勢利導,指引孩子找到解決辦法。
當孩子卸下防備,情緒好轉了,就能聽進去父母的建議了。
尤其是孩子出現問題,不要隻顧着批評,而是要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
慢慢地,孩子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就變得成熟有擔當。
當你跟孩子站在一起了,問題就不是問題了,你們會共同戰勝它。
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父母用控制和較勁來赢孩子,而是要用接納和引導,來赢得孩子的心。
松開控制的手,用來助推孩子起飛。放開較勁的心,用來成全孩子逐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