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路雖迩行則将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路雖迩行則将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3:18:30

東方既白 著

那人類到底該如何循道而生,循道而行呢?正如《荀子·修身》中所說“路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道阻且長,行則将至,行而不辍,則未來可期。”但正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雖然老子所言的天道原則雖然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其所言之“道”在人類社會的具體體現和施行仍需要“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需要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處“無為”之地而“不争”,然聖人,世間不常有,除非是天賦異禀而又願意遵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誨勤加磨練、一朝頓悟,并逐步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

路雖迩行則将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道阻且長行則将至)1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上篇“道經”中洋洋灑灑講了很多關于天地宇宙的規律之“道”,但在下篇“德經”中也不得不立足于“人之道”有上、中、下之分,有善、惡之别的巨大差異,提出“道、德、仁、義、禮、信”的差異性特征及其層級管理方法,更在四十一章把人的層次分為上中下三士而區别對待:“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人,生來本就有天性禀賦的差異,之後更有機遇造化的差别,要想讓人們都毫無差别地像上篇“道經”所講的規律辦事,是絕對不可能的,也不是實事求是的态度。因此,老子才在下篇“德經”開篇講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經典論述,說白了就是要客觀地正視人類在“上德,下德,仁,義,禮,信”等不同層次的巨大差異性,因材施教,合理疏導。這也正說明老子是真正意義上的客觀唯物主義者,具有實事求是的治學态度,其所言之理是經得起推敲的,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性。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緊随其後出現的諸如“呆若木雞”“庖丁解牛”“上兵伐謀”“上醫治未病”等等“無為而治”的經典案例,都與其《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中國人向來隻講究“合理的不公平”,而不會罔顧事實地追求絕對意義上的公平,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已經有了秉性和家庭環境上的差異,何來絕對意義上的公平,這本身就是一個假命題。

既然人在禀賦天性、人文環境甚至道德修養方面存在千差萬别的差異,那每個人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裡呢?答案還在《道德經》裡“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就是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義,法地什麼呢?法地如《易經》坤卦的象辭所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厚與包容精神。因此,人之所以活着,其最基本的意義就在于以厚德載物的品性進行持續的學習進步與新生傳承,而這個傳承既包括子孫後代身體上的接力,也包括塑造精神意識方面的文明财富,就是說不管是物質方面的或者是精神方面的,你總要留下來傳承一個下去,進而達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綜合辯證的對立統一性。即使你沒有辦法或能力像聖人那樣做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偉大創舉和傳承,像英雄聖哲那樣的精神永生,那就求真務實一點,把物質方面的傳承做好,以“修身齊家,家和萬事興,子孫興旺”為重點,也許你的後代就有哪個出類拔萃的幫你出頭實現了聖人般突破和創舉。因為有兒女的世代傳承在延續,子子孫孫無窮匮也,總歸是有這個希望的,否則枉費你在人世走一遭,像二大爺趕集一樣閑逛了一圈。人終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了不讓自己像“死人一樣活着”,像鴻毛那樣飄然離世,别在皆昏沉沉如夢遊了,盡快蘇醒過來,務實一點,做些力所能及的、動物本能方面的“傳承”,這就是“人法地”最最基本的要義,唯有如此,人類也才能跳脫其關于生死循環的困惑和恐懼,方能通透人類關于生死的真正意義所在。站在老子“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宇宙大循環體系來看,人類所謂的生老病死,功成名就,一時無兩,亦不過是這個混沌無極,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一個循環過程而已,從混沌無極的始點啟程,最終亦要歸化到混沌無極的終點上來,生亦為生,死亦是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對立統一的綜合體,生死相依,不離不棄,轉瞬即逝也好,長長久久也罷,其間的短長在混沌無極的最高維度來看,亦無甚分别,“生生不息之謂易”,一切的一切皆是大自然運動變化的忠實體現而已,重要的是這一次“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機緣。當然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能延續的遠遠不止是這些動物層面的“本能”,還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和精神思想方面的升華。所以老子以聖人的标準和“人道合一”的角度,統籌性地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概念。如此以來,在老子的架構體系中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螺旋上升式的宇宙大循環體系“閉環”路徑。

路雖迩行則将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道阻且長行則将至)2

“人道合一”大循環體系

具體而言就是:從“混沌無極”之道開始“道生萬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為萬物之靈,人統萬物以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行并最終回歸到“道法自然”的終始點,實現“反者道之動”的戰略大迂回,并在“人法道”的過程中踐行“弱者道之用”的具體法則,以逐步達到“道人合一”的境界,繼而再在新一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宇宙大循環體系過程中,在“道生萬物”“混沌無極”的初始階段以“無為而治”的方式實現對新生事物的疊代精進和波浪式前進過程中的螺旋式上升的終極蛻變,如此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循環往複,最終在宇宙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逐步實現萬物演化進程中整體的疊代精進和波浪式前進過程中的螺旋式上升,而這個重要的疊代精進和波浪式前進過程中的螺旋式上升的重要轉折就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終極提升以及針對接下來新生事物初始階段的“無為而治”,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疊代精進,因此“道法自然”“混沌無極”就是宇宙萬物在“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宇宙大循環體系中循環往複、周而複始的終始點和躍升點,既是上一代終結的至高點,更是下一代躍升的起始點。因此老子才在第四十章感歎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說來說去還是他強調的那個宇宙大循環體系的範疇。

那“道”又是如何“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呢?緊接着在第四十二章給出了答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到底給如何理解老子這句話的玄機呢?其實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一二三及萬物”并不是一個準确的數字,隻是個大概的存在形态。比如,“道生一”這個“一”,并不是現代人理解意義上的那個“一”,其既不是零也不是一,是混沌無極,是從零到一的那個混合狀态,一生二也是這個概念,是無極而太極的中間混合态,因此混沌無極是一而不是一,是零也不是零,是對立統一、綜合辯證的矛盾體;陰陽太極是二而不是二,是一也不是一,也是對立統一、綜合辯證的矛盾體。那“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更好理解了,“二三以及萬物”更不是一個準确的數字,以“二生三”為例,比如以陰陽為代表的夫妻兩個既可以生一個小孩,二加一則變成三,也可以生五個小孩甚至十個小孩,若隻從數學的角度去看則變成了二加十等于十二,但若按歸類的方法去看則還是三,夫妻兩個加孩子一個,因此還是三。接下來“三生萬物”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夫妻兩個都是從哪來的,總有生他們的父母吧,他們的父母又是從哪來的呢,他們的父母的父母,等等以此類推,向上則可以無窮無盡,數以萬計,那向下呢,也是這個道理,夫妻生了孩子,孩子再向下生孫子,如此向下繁衍生息,則子子孫孫無窮匮焉,仍是數以萬計,那怎麼辦呢,以萬物統稱。這就是中國人高明的地方,我不能死腦筋,窮根究底的數下去啊,否則就什麼都不用幹了,光忙着數數了,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歸納演繹綜合辯證地運用,唯人役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方能奧遊太虛、縱橫捭阖于天地之間。

在人道六親生克而法地道五行生克的具體命名原則上就深刻體現了這一點,比如六親生克體系中既有父母,兄弟,妻财這些淺顯易懂的歸類命名方法,更有官鬼,子孫這樣歸納綜合的歸類命名方法,什麼是官鬼呢?就是列祖列宗,就是父母往上,所有父母的父母的統稱,什麼是子孫呢?就是子子孫孫,就是子孫以下所有子孫的子孫的統稱。如此以來,就把人在整個宇宙範疇内的大循環過程給統一到了一個完整的閉環體系,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從父母往上的列祖列宗可以一直追溯到宇宙的起源,人類要到哪裡去?從子孫往下子子孫孫可以一直延續到宇宙的毀滅,進而形成一個整體的“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宇宙大循環體系。因此研究中華文化一定離不開老子所言的宇宙大循環體系,這是根植于中華文明骨子裡的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文明長期發展過程中無法割裂的精神延續。

路雖迩行則将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道阻且長行則将至)3

六親生克,家和萬事興

而這在當前的西方文明發展曆史中是看不到的,他們往往隻是做到了如牛頓宏觀經典力學範疇内的局部片段,而沒有兼顧到整個宇宙大循環體系的全過程,他們隻看到了萬物“一生二,二生三”的有限曆程,而無法兼顧到“道生一”階段的“無為而治”和“三生萬物”階段的“生克平衡”,更無法準确無誤地履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人合一”。比如人道層次的家庭居住架構就是很好的案例,通常情況下西方人生兒育女的模式就像野生動物養育後代一樣,從出生養到成年就打完收工了,就可以放逐社會自行生存了,到了老子所說的“二生三”的階段就嘎然而止了,而對于後面“三生萬物”以及“人法地”的階段,即小孩子的結婚生子、撫養成人,以及老年人的贍養扶助、養老送終都不管不顧了,都抛給社會甚至像動物那樣任其自然發展、自生自滅了。這在中華文化範疇裡是無法想象,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我們還有“三生萬物”,“五行生克”的整體平衡階段,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大循環體系。所以西方人比較崇尚“三”,做事情喜歡抓“三”點,比如其在意識形态和政治制度上引以為傲的“三權分立”制度,以及當前已經空心化嚴重的研發制造行業(隻抓客戶、研發及供應商三點)等等,無不說明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時代局限性和巨大短視缺陷所在。學過數學和牛頓力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是宏觀世界最穩定的結構,但若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原則以及進入更深的層次來看,三角關系也有其天生的局限性,比如三者之間都不可避免産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巨大内耗關系,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這不利于更大範圍内的團隊配合,協同發力,因此西方人喜歡在二三的範疇内輾轉騰挪,而無法像東方“五行生克”的模型智慧那樣達到整體範圍内的和諧平衡,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因此中國古人就在三的基礎上向外擴張到了天地萬物的層次,但一直講萬物又太大太空泛,容易讓人雲裡霧裡抓不住重點,于是古人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五”的概念,即“五行生克”的體系模型,以五而指代萬物,五行體系和而不同,和合共生,進而打造更大範圍内的“命運共同體”。因此中國有很多關于三和五的成語,比如:三山五嶽、隔三差五、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五成群、五大三粗、三皇五帝、三綱五常、三年五載、連三跨五、五迷三道、三下五除二等等,這本身就體現了中華文化宇宙大循環體系的博大精深和根植于骨子裡的血脈。

比如中國人自古就崇尚的孝道,要贍養老人,養老送終,以及整體群居的家庭觀念都是這種宇宙大循環體系思想的整體反應,因為往往在不經意間,小孩也可能激發有心之人的一朝頓悟,老人的無心之舉也可能促使苦思冥想之人的茅塞頓開。所以中國人一家老小共同生活是有深層原因和意義的,生死生死,生生死死,其本身就是一個對立統一,綜合辯證的關系,是矛盾的統一體,是“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整體運行圖,隻有在養老送終的事實磨練中才能讓人更深刻、更全面的領悟和理解宇宙萬物在整個宇宙大循環體系中的整體過程和全部意義,磨練出更加堅韌、更加全面、更加綜合成熟的品行,進而更深刻全面地達到“道人合一”的境界,以“無為而治”的方式助推新生事物的疊代精進和波浪式前進過程中的螺旋式上升,因此中國人在中年的時候就承擔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反而是一種更好的生活磨練和培養責任擔當意識,這種宇宙大循環體系的、整體觀的生活磨練的意義就像《孟子》所言的那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此就群體水平而言,中國人是更善于統籌運用各種資源和關系處理更加複雜多變的全體關系和重大事務的。所以,老子所言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有充分的綜合辯證關系在裡面的,中國人在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具體“用道補弱”過程中來增強對“反者道之動”規律的踐行。其不但目睹體驗了下一代“無中生有”的過程,亦提前參與了老一代“有中化無”的過程,進而整體提升對生活的感悟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像西方人進行的是斷代的、局部的、片面的教育學習方式。否則如西方人一樣,人剛成年就被放出去獨自闖蕩世界,隻能孤立無援地獨立探索世界的本源,對人老之後的具體狀況即“有中化無”的過程所見有限,甚至是無知無感,當然也就不能完全領悟生活的真正意義,其所理解和掌握都是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支離破碎,因此更不可能達到至高層次的“天人合一”境界。

那具體而言,世人到底又該如何自處并與人相處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本文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創内容節選,轉載請注明出處,以免造成侵權糾紛,

出版及其院校課題合作事宜,請與作者《東方既白》先生聯系,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