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性與佛法

佛性與佛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9 17:15:32
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隻在目前。

佛性與佛法(菩提佛學佛性是什麼)1

佛性(佛教解釋)

佛性,佛教術語,是指衆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實相、如來藏等概念,義一而名異。《大乘玄論》卷三稱:“經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并是佛性之異名。”《涅盤經》也說“佛性有種種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盤,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味”。

人人都有佛性嗎?

佛陀在許多大乘的經典說∶每個人都有佛的本質,也都有證悟涅盤的能力,都能夠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發揮佛力,化現佛陀的世界。佛陀雖然證明了成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時表示,并非每個衆生都已經成就了佛性,或者都有菩提的善根種子的。

「有」,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有但未生起為「有」,所以還不能說成是「有」;另一種「有」,是已經生起而慢慢成熟,因此為「有」。

例如,一些資質愚鈍的人,雖然沒有才智研究高深的佛理,卻可以憑藉本身的努力和堅固的意志,修成不同境界的成就。

雖然說每個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這也不是表示,每個衆生都能成佛。

一闡提是隻有惡心而沒有善心的衆生,這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惡因緣,所以小道們說∶一闡提是斷了佛種的人。不過,小道們既然已經知道佛性是由心生發而起的,小道們也就可以想像,一闡提也是可以生發佛性而成佛,并非完全不能生起善心的,隻是,一旦他們生起善心趨向善道之後,他們就不再是一闡提了。

一般衆生,如果沒有建立起接近佛教的因緣,也沒有生起善心和惡心的話,他們就會像一根随風草一樣,是極有可能遊走於善與惡之間,最後或趨向善道,或墜入惡道之中,随波逐流。

所以小道們相信皈依佛陀,具有導向善道,種植福田的利益。如果歸依之後能夠誠懇的發心圓成有如佛陀一樣壯偉的功德,就會不斷的積聚成佛的資糧,經過多劫修行之後,必可證悟菩提涅盤的境界。因此,佛弟子真誠的發菩提心,發心後真誠的修行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功課。

可是,皈依佛陀并不是學佛的起步,皈依之後,發心遵照佛陀的言教修行和攝持身心,才是修道證悟佛境界的起點。佛法雖然有方便法門,三乘普披,但卻沒有不勞而獲的法門,一切功德和福業,都是衆生本身自省自修,從修持善行而得來的。所以,人人雖然都有佛性,如果沒有修行,佛性也就不會顯露而出。

佛性詳細解釋

中國大百科全書

佛性,佛教術語,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即衆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内涵。諸家依《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圓滿具備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種佛性說: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改變,一切衆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漸顯現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圓滿,至成佛時,本有的理體佛性徹底顯現。

佛學大詞典

佛性,梵語(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如來性、覺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種子、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為如來藏之異名。據北本涅盤經卷七載,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說佛、菩薩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據世親之佛性論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張衆生無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後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決定無佛性、有無不定、決定有佛性三類衆生。對此,分别說部以空為佛性,一切衆生悉以空為本,從空所生,故主張本性皆具佛性。同書卷二複将佛性分為三位(稱三位佛性、三佛性),即:( 一)住自性佛性,衆生先天具有之佛性。(二)引出佛性,通過佛教修行所引發之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圓滿顯發者。

中、日諸宗派于此亦有諸說而互相論難。(一)天台宗立正、了、緣之三因佛性之說,即:(1)正因佛性,一切衆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2)了因佛性,觀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緣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緣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屬性(先天),後二者屬修(後天),但本來性修不二、圓融無礙,三佛性是非縱非橫(非前後繼起,亦非同時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盤之斷德),即稱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離,故為因位、果位互具。(二)據華嚴宗,衆生之佛性圓滿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為佛性、覺性,以此與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稱為法性加以區别,(三)據密宗,森羅萬象悉是大日如來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說。(四)三論宗廢有關佛性之種種議論,以為别說因果即是迷執,故稱非因非果之無所得中道為佛性。(五)法相宗說二種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體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賴耶識中成佛之因之無漏種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種姓說,即菩薩、聲聞、緣覺證悟所得之三種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無姓;主張唯菩薩定姓與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六)禅宗雖言證悟衆生本來之面目,但卻否定執迷佛性有無等問題,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淨土宗承認理佛性之說,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淨土真宗主張成佛系依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謂如來給予衆生之信心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說。

此外,諸經典亦見佛種、佛種性等語,意謂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經各異,通常多指衆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煩惱、菩提心、菩薩之修行、稱名等。[大般泥洹經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盤經卷二十八、菩薩善戒經卷一、入楞伽經卷二、卷七、解深密經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乘玄論卷三、大般涅盤經疏卷二十五、華嚴經疏鈔卷三十、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大乘義章卷一佛性義、法華經玄贊卷一、法華玄義卷五下、金光明經玄義卷上、中觀論疏卷一末](參閱‘五姓’1107、‘佛種’2744)

傳播善文功德無量,感謝所有信徒轉發評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