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8:18:04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1

斑鼈是全世界最稀少的龜鼈類。攝于蘇州動物園。圖片:SnakeSeeker

軟殼“龜”

鼈科是龜鼈類中尤為特化的一支,形态上與人們通常認識中的龜類大相徑庭:鼈身形扁平,通常呈盤狀;骨闆表面不具堅硬的角質盾片,取而代之的是柔軟的革質皮膚;甲橋消失,以結締組織連接背腹甲

鼈在生态上高度适應淡水水栖生活,除産卵和曬背外極少到陸地活動。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2

鼈類革質的背甲,以及身體側面、背腹甲連接處也相對柔軟。圖片:Dennis Jarvis / wiki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3

對比龜連接背腹甲的堅硬甲橋。圖片:Jonathan Zander / Wikimedia

目前已知最早的鼈科動物生活于早白垩世,早期化石與現生物種的骨骼形态已幾無差異。根據化石證據結合DNA分子鐘推算,真正的鼈科動物出現于約1.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早期類群化石最豐富的亞洲東部和中部地區可能是鼈科物種的起源中心。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4

北美出土的始新世鼈類化石。圖片:National Park Service

到了漸新世時期,一種沿古地中海北岸分布的大型鼈類被逐漸隆起的青藏高原分隔成不同的種群:一支向西,遷移至中東兩河流域,演變為今天的幼發拉底斑鼈(Rafetus euphraticus);一支向東,遍及黃河、長江、紅河等亞洲東部主要水系,成為今天所見的斑鼈(Rafetus swinhoei)。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5

幼發拉底斑鼈。圖片:Dûrzan Cîrano / Wikimedia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6

蘇州動物園的斑鼈。圖片:SnakeSeeker

從江河消失的斑鼈

斑鼈俗稱“癞頭鼋[yuán]”,是現存最大的鼈科動物,成體背甲長逾1米,重達100千克以上,全身散以細碎的黃色斑紋,其中以頭部花紋最為鮮豔奪目。

依據出土遺骸及古經典籍記述,斑鼈在曆史上曾廣布于淮河、黃河、長江、紅河等諸多水系,古人常取其肉作為食物來源。編纂于清乾隆年間的《太湖備考》中記載“古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諸多古代人類活動遺址的灰坑中也出土了斑鼈骨骸,說明其在過去是一種分布甚廣,數量衆多的大型鼈類。

近代以來,受栖息地喪失人類獵殺影響,斑鼈種群迅速萎縮。至19世紀時,我國的野生斑鼈僅見于長江中下遊流域及雲南紅河流域。

而到了今天,這一傳奇物種僅剩下三隻已知個體:一隻垂暮雄鼈飼養于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蘇州動物園新園),另兩隻成年個體分别生活于越南同莫湖(Dong Mo Lake)和宣漢湖(Xuan Khanh Lake)的野外水體。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7

越南同莫湖捕捉到的斑鼈個體。圖片:Phuongcacanh / Wikimedia

文章開頭提到的雌性斑鼈死訊,可以說提前為這個物種敲響了喪鐘。

烏龍百出的命名史

除斑鼈外,我國還分布有另一種巨型鼈類,那就是(Pelochelys cantorii)。鼋在我國主要見于華東、華南和西南部分地區,國外則廣泛分布于東南亞諸國,它的體型略小于斑鼈,背盤接近正圓,頭小吻短,體色為均一的灰褐色,在外觀上與斑鼈有不小區别。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8

鼋。圖片:Brown R et. al. / ZooKeys (2013)

鼋之名來自古名沿用,上溯至殷商甲骨文中,便已有“鼋”字原形,各種古書典籍中更不乏記載。《錄異記·異龍》中有“鼋,大鼈也”,《爾雅翼·鼋》中也提到“鼋,鼈之大者,闊或至一二丈”——說明古人早已把鼋與鼈區别為不同的動物。

不過,古人往往将所有大型鼈類統稱為鼋。《說文解字》中提到“甲蟲惟鼋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可見鼋之名來源于其龐大的體型,而非背盤形狀。

這裡便出現了古今之鼋所指可能并非一物的問題。基于目前對于斑鼈與鼋的曆史分布、遺存化石、古籍或器物描述等方面的研究,學界傾向于曆史上的“鼋”所指多為斑鼈。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9

某自然博物館中被署名為“鼋”的斑鼈标本。圖片:SnakeSeeker

如果說古名今用出現混淆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現代生物命名鬧出的烏龍就真是命運對它的捉弄。

1873年,英國動物學家John Edward Gray根據采集自上海附近的亞成年斑鼈标本,命名其為“斯氏鼈”(斑鼈的曾用名),種本名swinhoei以紀念該标本提供者、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Swinhoe。該鼈的主要特征為周身布滿大小不等的黃色斑點,第八對肋闆萎縮或消失等。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10

英國動物學家John Edward Gray。圖片:Wikimedia

由于正模标本所選取為一亞成年個體,加之此後又有學者将上海黃浦捕獲的成體标本命名為斑鼋Yuen maculatus,在“大者為鼋,小者為鼈”的傳統認識下,同一物種的幼體和成體被錯誤地認成兩個不同的物種。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11

正模标本指一個物種被第一次描述的時候所使用的單一物種個體。圖為斑鼈正模标本畫像。

此後,美國學者Pope更在他的傳世巨著《The Reptiles of China》(1935)中,将斯氏鼈和斑鼋均處理為中華鼈( Pelodiscus sinensis)的同物異名,緻使這兩個名稱在此後的半個世紀裡無人提及。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12

中華鼈。圖片:Σ64 / Wikimedia

到了1984年,我國學者張明華依據浙江桐鄉縣出土的亞化石*定名一鼋屬新種,即太湖鼋(Pelochelys taihuensis),但未獲得活體或完整标本——這為本就以已混亂不堪的大型鼈類分類問題,又蒙上了一層疑雲。

*亞化石:subfossil,泛指所有因時間不足或其他未能滿足化石化的條件而形成的生物殘骸。

直到1988年,美國學者Meylan和Webb重新檢視了斯氏鼈模式标本和原始描述,建議恢複斯氏鼈有效性,并将其置于Gray于1864年依幼發拉底斑鼈建立的斑鼈屬中。趙爾宓院士和Kraig Adler教授合著的《Herpetology of China》(1993)中接受Meylan和Webb建議,将斑鼋、太湖鼋等均處理為斯氏鼈的同物異名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13

南京六朝博物館中被署名為“鼋甲”的斑鼈肋闆。 圖片:SnakeSeeker

但國内真正開始正視斑鼈與鼋的關系,還要從20世紀90年代初說起。當時蘇州動物園向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捐贈了兩隻“癞頭鼋”标本,生物系趙肯堂教授對其進行細緻研究後發現其與鼋明顯不同,應為已有百年未見報道的“斑鼋”。

在後續的文獻對比中趙肯堂教授發現,斯氏鼈命名于斑鼋之前,因而斯氏鼈為有效種,而後者僅為前者的同物異名,故而将其中文名更改為“斑鼈”。

至此圍繞在斑鼈周圍的百年分類疑雲才終算塵埃落定,趙教授的晚年也一直在為斑鼈的正名與保護奔走疾呼。

無論是中文名的混淆,還是分類地位的變動,都直接影響了斑鼈和鼋的基礎研究,為後續保護工作的開展造成諸多困難。而當人正視這一問題時,斑鼈已經錯失了保護的最佳時期。

世界上沒有見過的十種物種(全世界隻剩三隻的物種)14

錯誤混淆的影響還在持續,近幾年我走訪國内數家藏有大型龜鼈的公立博物館,所見公開展示的斑鼈标本不在少數。但就我之所見,除上海自然博物館和重慶自然博物館明确标注為斑鼈外,其他單位多以“鼋”、“海龜”、“陸龜”等名進行展示。圖為江陰市博物館自然标本館中,被署名為“海龜”的斑鼈頭骨。圖片:夜來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