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在中國的首都,對于将這座城市作為政治中心,中國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座城市在過去的8個世紀給中國人帶來了深刻的民族記憶和曆史記憶,不過中國的首都也并不是一直在北京,中國第一個定都北京的大一統王朝還是在元朝,當時這座城市的名稱是“大都”,那當時這個城市是什麼樣的呢?
共和國首都北京
蒙古人打下的北京其實是當年金朝的中都故城,1215年5月31日,蒙古軍隊攻陷了這座北方重鎮,不過經過多年戰亂,其城内宮殿多被拆毀或焚毀,而且其城市供水來源——蓮花河水系已經出現水量不足的情況,無法滿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
1267年2月25日,元世祖忽必烈(此時元朝還未定國号)由上都(今中國内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遷都到位于中原的中都,定中都為首都,北京正式成為了蒙古政權的首都。
不過此時北京城還很殘破,就連忽必烈都是居住在城外的金朝離宮大甯宮内,作為都城當然要進行建設,而且要建新城,新城設計時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軌”、“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建設,1267年,蒙古政府在中都的東北部,以大甯宮所在的瓊華島(金朝瓊林苑)為中心開始了新宮殿和都城的規劃興建工作,總負責人是中書省官員劉秉忠,負責設計新宮殿的是色目人也黑叠兒(他是阿拉伯人),郭守敬擔任都水監。
1272年3月28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為大都,而當時中亞西亞一帶也稱此城為“汗八裡”(八裡為突厥語皇城),所以“汗八裡”意思就是“可汗之城”。元大都和南城(金中都舊城),兩者的城牆“僅隔一水”,大家知道了吧,就城池本身來說,元朝的大都和金朝的中都不是同一個,隻不過地方很近。
大元(元朝正式國号是“大元”,雙字國号)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宮阙告成,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宮正殿大明殿舉行朝會,接受皇太子、諸王、百官以及高麗國王王禃所派使節的朝賀。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城的大内宮殿、宮城城牆、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宮)、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牆、金水河、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等重要建築陸續竣工。同年,元發布了令舊城(金中都故城)居民遷入新都的诏書:“诏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資高及居職者為先,仍定制以地八畝為一份,其地過八畝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聽民作室”。
從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1294年),有四十至五十萬居民自舊城(金中都故城)遷入大都,而且大都城一些孔廟、國子監、郊祭壇廟和佛寺等也陸續建好了,河道也疏通了。
元大都有多大呢?這麼大國家的首都自然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中國方面史料如此記錄大都:“京畿居民繁盛”,“京師乃天下之都會,人物繁辏”,“戶口之夥”,“當倍秦漢而參隋唐也”,而馬可·波羅也稱贊元大都“戶口繁盛”,“城内外人戶繁多”,“居民之衆”,“百物之輸入”,“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元大都有多少人?根據《元史》記載: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中都路(1272年改稱大都路,轄區包括中都城以及附近的二十五個州縣)一共有十四萬七千五百九十戶,四十萬一千三百五十人,但這麼算一戶平均2.72人,根本不可能是古代的真實情況,推測整個大都路人口75萬。
此時北地還沒有完全從戰亂恢複,所以人口較少,《大元倉庫記》記載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大都城中有民十萬;元朝前期的詩人王恽(1227年-1304年),在他詩中提到,“都城十萬家”,推測,到了這個時候,大都城大概有50萬人。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大都城中有大約一百萬人(1340年,右丞相益都忽、左丞相脫脫上朝時對元惠宗提到“京師人煙百萬”(《庚申外史》)),至于數字是不是可信,那也不好說。
現代學者周繼中在論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認為,元朝中後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過一百一十萬。現代學者韓光輝在他的著作《北京曆史人口地理》也推斷,大都城鼎盛人口超過一百萬。
在工業時代時期,一個城池裡面超過一百萬人,這是相當大的數字了,怪不得能吓到馬可波羅,那個時候歐洲可沒啥大城市,然而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饑荒與黑死病等瘟疫橫行,元大都故城居民稀少,明軍入城時居民僅剩萬餘人,但元大都城未受炮火而完整保存,因人口稀少不利于防禦,于是明朝開始對城市進行收縮,元大都的北城牆被廢棄,洪武四年(1371年)後,元大都的北城牆被廢棄,但後來朱棣遷都後北京城又擴建,具體元明清三朝北京城是這個樣子的。
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對比,西南虛線内為金中都,藍色為元大都,而現在的明清北京城,則是我們俗稱的北京老城。
作者:雲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