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望嶽描寫的哪個山

杜甫望嶽描寫的哪個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5 01:25:51

杜甫自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說他如何寫詩,但對于我們這些讀詩的人來說,對此也要給予充分的注意。即從讀者的角度看,要充分了解杜甫詩的豐富内容,不是僅僅背誦他的詩句就能做到的,而應對他的詩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做充分而細緻的探析,才能從中挖掘出詩中蘊含的意境。這裡,隻就杜甫的《望嶽》詩做一個分析,舉一反三,可以看出要想充分了解杜甫的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嶽,中國古代有五嶽,是神州大地上所有的山之中最崇高者,而五嶽之中又以東嶽泰山為最尊。這是因為自古的帝王巡遊天下,都要首先巡遊東方,而且必到泰山進行祭拜,這在中國最古的史書《尚書·舜典》裡就有了詳細的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史記》也記載:“昔黃帝東至于海,登岱宗”。《通義》:“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于岱宗”。《白虎通》:“史稱無懷、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皆封泰山”。可知對于古代帝王來說,岱宗泰山是何等重要與尊崇。

詩中的岱宗就是泰山,因為它是五嶽之長,故稱岱嶽、岱宗。

泰山遠古時稱太山,太在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寫成大,讀為太,所以在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古人寫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寫成太,以示區别。古代的“大”字有大、太、代三音。所以太與泰、代與岱互通,因此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泰意極大、通暢、安甯。《周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由高大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

杜甫望嶽描寫的哪個山(詳細探索杜甫望嶽的豐富含義)1

杜甫望嶽描寫的哪個山(詳細探索杜甫望嶽的豐富含義)2

五嶽獨尊的泰山

杜甫望嶽描寫的哪個山(詳細探索杜甫望嶽的豐富含義)3

泰山南天門

杜甫望嶽描寫的哪個山(詳細探索杜甫望嶽的豐富含義)4

泰山下的岱廟

杜甫望嶽描寫的哪個山(詳細探索杜甫望嶽的豐富含義)5

岱廟門前的牌坊

此詩的創作時間,據學者們研究,是在唐玄宗的開元二十四年(735)前後。據後人撰寫的《杜甫年譜》,開元二十三年(734),杜甫在長安“舉進士不第。”開元二十五年(736),遊曆齊、趙。他的《壯遊》詩中說:“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是下第後遊山東之證。此年杜甫26歲。

因科舉未成功,功名路上并不順利,所以告辭家人,到齊(今山東)、趙(今河北)一帶遊曆。此時他的心情是“放蕩”的,“清狂”的,似乎并沒有因科舉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更沒有犯抑郁症。若是這樣,他也不會寫出《望嶽》的詩作。

現在來看詩句: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第一句是非常少見的起句。杜甫來到泰山腳下,擡頭仰望,泰山高聳入雲。可他為什麼不說諸如泰山高入雲、岱宗何巍峨一類的話,這樣說也合乎“望嶽”的詩題啊,他卻非常突兀地冒出來一句:“夫如何”?

杜甫曾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知,古書中有關帝王尊崇泰山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也不從這樣的事情開始,而是猛然提出一個問題,讓人們猜想。

可以說,這樣一句就能無限地引出“望嶽”二字的豐富想像。

也就是說,望嶽這樣一個事,是要讓詩人充分發揮想像來描寫他對岱嶽的種種感受,于是後面就可根據想像來寫岱宗的各種情況了。

泰山在今山東中部,古代有齊與魯二大國,則泰山為其中界。《史記·貨殖傳》:“泰山,其陽則魯,其陰則齊。”是說泰山之南為魯國,泰山之北為齊國。實際上,泰山之北再往東到海邊,都是齊國。

杜甫當時并不可能乘坐飛機在高空向下望去,來鳥瞰齊魯大地,他隻是憑着想像,如同已登上泰山絕頂,能夠将齊魯大地盡收眼底。這是詩人根據想像力寫出來的詩句。可知好詩絕不能少了超越的想像。

青未了,青也是想像,齊魯大地一片青綠,未了,是說大地全是這種景色,沒有一處不青綠,這正是春夏之際的景色,正是滿目春色。

在北方的山東,冬天是一片蒼茫,植物全都落葉了,沒有了青色。這對南方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我小時在魯國的曲阜生活,後來在某年的3月時乘火車來到了四川,從陝西越過秦嶺,突然,原來滿目的枯黃,一下子變成了漫山遍野的青綠,整個世界為之一變,由此體會到北方與南方的季節景色之絕異。

杜甫此句特别強調“青”字,就是表明他是在春夏之際來到泰山腳下,而那時泰山南北的齊魯大地,已是一片青綠,顯示了天地間的生命之力,正在蓬勃迸發,這讓人的心胸為之開闊而舒暢。科舉考試的失敗,在此時,又算得了什麼?由此可以體會到杜甫的放蕩、清狂之心境。

人生中的詩意,會讓人的心境變得弘闊雄大,若無此種詩意,人生就會因某些暫時的挫折而變得灰暗無味,有的人甚至會走自絕的道路。與杜甫的詩意人生相比,是多麼的可憐與渺小!

由齊魯青未了,又可想像到“岱宗夫如何”的更多含意,那是說:

岱宗是怎樣的?

一個人來到岱宗腳下,會發現岱宗的什麼景象?

登上泰山,又會讓人看到什麼景色,更讓人的心境變得怎樣?

岱宗難道僅僅有曆代帝王巡遊的遺迹嗎?它對于我這樣一個普通的人來說,又有何種意味與啟發呢?

當杜甫來到泰山之下時,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種種想法,他都要在攀登泰山的時候一一驗證與感悟。

攀登泰山,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将是一種多麼充實的旅行!

祖國的名山大川,都飽含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任何人在任何時代來遊曆它們,都會從中獲得無限的啟示與生動的感受,而那些人生中暫時的挫折與失意,又算得了什麼?

繼續看下面的詩句: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自然間的一切山河、景物等,都是天地造化的結果。所謂造化,是說造成與化成。造成是指初生成時的樣子,化成是指生成後又有長期不斷的變化,所有的山河、景物,無不如此。

人們在看到它們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天地造化的偉大與無私。

造化的結果是無數的神與秀。神是指神妙,非人工所能造成。秀是指秀美,讓人們看到後就受到美的感動。

泰山是自然界的一大造化之結果,它是神妙的,是秀美的。在詩人看來,天地造化的全部神與秀,全都鐘于泰山了。鐘指聚集。

由此可知,杜甫在感受泰山的神秀與造化力量的偉大之時,他心中的詩意中,包含着造化的偉大與壯美。

感受不到天地的造化與壯美,就不是真正的遊曆,就不是人與山河的真正接觸與相通。古人認為天人是合一的,這就要在人面對自然界的造化之結果時能感而通之,否則,人就是木頭人,這樣的人之人生,是沒有任何詩意的,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前面說到泰山之陽與之陰,與這裡所說的陰陽還不是一回事。

泰山之陽之陰,是地理上的南北之分,這裡的陰陽是與昏曉聯系在一起的。

昏曉是指晝與夜,是時間上的陰陽之分。所謂的割,就是分。

這是說天地造化的神與秀,又與天地間地晝夜陰陽變化聯系在一起。換句話說,神秀包括了天地間的晝夜陰陽帶來的種種變化。

可以想像,在充滿陽光的白晝,泰山的神秀是一個樣子。在一片月光的夜晚,泰山的神秀又是另外一番樣子。

這都在詩人的想像中不斷出現和變換,讓他感受其中的變化及其帶來的不同景色。

杜甫在《遊龍門奉先寺》裡,寫的是山上的夜景,說明在詩人看來,一般人認為沒有什麼景色可以欣賞的夜暗,也同樣有着特定的景色,可以讓人感悟許多人生的道理與意境。

所以,在面對泰山時,他會把陰陽不同的晝夜中的景色之不同與變化,也要用自己的想像力來欣賞與品味。詩人與衆不同之處,就在這種地方。許多人說,我不會作詩,還有一些人作了詩,但毫無詩意。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吧!

未完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