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耕耙地、購置農資,在萬物複蘇的春分時節,缪自虎迎來了新一輪勞作。54歲的缪自虎是甘肅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農民,如今他承包了180餘畝制種玉米地,依靠30餘年辛勤勞作的積累,翻新了屋子,購置了房子,小日子過得不錯。
在張掖當地,有許多像缪自虎一樣的農民都以種植制種玉米為生。據張掖地方志記載,張掖市玉米種子生産始于1964年。上世紀70年代中期,張掖地區農科所(現張掖市農科院)培育出了“張雙695”和“張單488”兩個玉米新品種,後又從陝西引進“戶單1号”新品種,生産面積逐步由起初的幾十畝很快發展到幾千畝,張掖“玉米制種産業”發展拉開了序幕。
“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且氣候幹燥、病蟲害少,有祁連山冰雪融化的黑河水灌溉,具備農作物種子繁育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前景好。”臨澤縣瑞源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國斌如數家珍般地說起當地的種植優勢。
早在1989年,張掖就被确定為全國玉米種子生産基地。2013年,張掖市及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産基地,成功注冊“張掖玉米種子”地理标志證明商标,成為國内唯一的農作物種子地理标志證明商标。2020年,張掖玉米種子生産面積達到95.63萬畝,産種4.2億公斤,玉米制種面積和産量分别約占全國的42%和40%。“這意味着全國每兩粒玉米種子中就有一粒産自張掖。”呂國斌說。
為了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2013年,張掖國家級玉米種子生産基地種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臨澤縣應運而生。當經濟日報記者走進檢驗中心時,工作人員正給玉米種子進行純度檢測。該中心業務室主任李自峰告訴記者,檢驗中心批準确定的檢驗項目有農作物種子扡樣、淨度分析、水分、發芽率等9項。“我們是全國唯一一家在縣級建設的具備分子檢測能力的檢驗機構。”李自峰說,檢驗中心如今面向全省和部分省(區)種子生産基地提供種子檢驗服務,樣品來源涉及青海、雲南、河北、新疆等地。
憑借自然條件和技術優勢,當地制種企業不斷發展,外地企業也慕名而來。僅在臨澤,便吸引了三北種業、中種國際等國内外知名的16家企業落戶投資,其中上市公司4家。記者走訪了一家引進企業——甘肅豐大種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總部在安徽,于2018年落戶臨澤,剛來時制種玉米面積隻有六七千畝,如今已擴大到兩三萬畝,覆蓋四五個行政村,帶動農戶3000戶。該公司加工部經理陳振宇告訴記者,2020年公司畝産值達到2650元,農戶通過種植制種玉米收入比種植糧食高出400元至600元。玉米制種,已由一項技術措施發展成為張掖現代農業産業中連接龍頭企業群體最大、帶動農戶最多、産值效益最好、利益連接機制最密切的主導産業。2020年,張掖市農作物種業帶動農戶增收46.5億元,其中玉米制種帶動農戶增收24.8億元。
不過,作為目前全國最大、最具優勢的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張掖也面臨着發展瓶頸。“許多公司都是在總部進行研發,隻利用張掖的自然條件在這裡繁育。而張掖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則相對薄弱,隻能進行基礎性科研,如篩選、配比等。”張掖市德光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産部經理趙文勤告訴記者,生物育種、分子育種這樣的項目,憑借目前的資金與技術做不了,也很難聘請到科研人員。張掖市農科院副院長吳子孝也表示擔憂,“目前我們的科研人才也出現了斷層現象,許多高端人才不願意來張掖,高端設備也無能力采購,這樣的局面亟需改變”。
作者:李琛奇 黃 鷹
來源: 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