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上的鐵絲是金屬絲,叫做鼻夾條。
金屬絲是可以彎折的,佩戴好口罩厚,要捏合鼻夾固定在鼻梁上面,這能讓保持密閉性。這一般是安裝在有顔色的那一面,要是戴反了口罩,鼻夾條就和臉不太貼合,會有小縫隙産生,灰塵和細菌就會容易進入到鼻子或者是口腔裡面。有顔色的一面一般是正面,當然也有些口罩是裡面和外面是一個顔色,都是白色的,那就可以看挂耳繩是朝哪邊,有挂耳繩的那邊就是貼合面部的那邊。
1895年,德國病理學家萊德奇發現空氣中的病菌會使傷口發生感染,在人們講話時,帶有細菌的唾液會導緻病人的傷口惡化。因此,他建議醫生和護士手術時,帶上一種紗布特制的、能蓋住口鼻的面具。
這就是早期的口罩,一時之間,簡易口罩就在歐洲醫學界流行開來。雖然小小的口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絕大部分醫生都覺得戴起來非常難受。當時的口罩隻能軟趴趴的貼在鼻孔和嘴巴上,換了誰都會覺得憋悶異常,沒有辦法正常講話。
後來,為了減輕外科醫生的不适,1897年,英國的一位醫生在紗布内裝了根細鐵絲,使得紗布中間和口鼻之間留下了間隙,克服了口罩戴得緊繃,容易引起呼吸不順暢的問題。現代口罩就這樣誕生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