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追番,或者看漫畫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這麼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自己很喜歡的一部動畫或者漫畫(一般是小衆且有争議的作品)突然就以一種"詭異"的方式完結了,要麼強行大團圓,要麼就是坑沒埋,伏筆也沒揭露就咕咕咕了。
作者或者制作方也并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隻是說明動畫(漫畫)是正常的完結,徒留粉絲們在各大平台傷心落淚,或者痛斥作者(制作方)的瞎操作。
但其實,作者或者制作方的這種行為,并非不負責任或者是瞎亂搞,在業内,我們一般将其稱之為"腰斬"。
首先,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腰斬"="爛尾"嗎?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爛尾"這一詞應該是由"爛尾樓",也就是"停工一年以上,且并未完工的房地産項目"這個詞意引申而來的,因此那些"有着大量伏筆未能揭曉就匆匆結尾,劇情與人物在結局中未能給出合理的解釋"的作品才符合"爛尾"的真正詞意。
然而在ACG作品的讨論中,"爛尾"一詞早已泛化,詞意本身被無限的擴大,成為了我們吐槽一部作品最常用的幾個詞彙之一。
就比如《Darling in the frankxx》,有很多人說它爛尾,同時也有很多人說它不是"爛尾",隻是整體節奏把握不夠好,導緻結尾劇情收束過快,才給人一種"爛尾"的感覺。
由此可見,"爛尾"并不是客觀上的"停播""強行收尾""企劃被砍""不讓連載",而是主觀上的"結局不夠完美""伏筆沒有揭曉""人物塑造不夠豐滿"等,大家要做一下區分。
好了,讓我們回到"腰斬"這一話題上。
在ACG領域,如果我們給"腰斬"下一個定義,那麼可以将其理解為"原本預期播放或者連載的作品,因種種原因不再播放(連載)而中途結束"的行為。
那麼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腰斬"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動畫,一個是漫畫,而腰斬的形式也同樣有兩種,一種是"原有的企劃全部砍掉"(即太監),另一種則是"強行收尾"(即爛尾),我來分别給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是對于"漫畫"而言,"腰斬"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如果漫畫在雜志上連載取得的人氣不高,或者是跟雜志接下來的發展方向不符,那麼它就會被要求強行收尾,或者幹脆砍掉。
由于類似的例子實在是太多,我就不多舉了,大家身邊的"知音漫客"或者是"神漫"上面就有N多例子,大家可以自行在評論區列舉讨論。
PS:日漫的話,《食戟之靈》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漫畫)
而對于"動畫"而言,"腰斬"這種現象則一般出現于上世紀,由于資金投入所取得的回報不夠明朗,投資風險過高,産業鍊不夠完整等原因,有許多的動畫因為收視不佳,收益不佳,都會被砍掉一些集數,或者直接整個動畫強行收尾。
就比如大名鼎鼎的《機動戰士高達》,雖然在現在看來它是劃時代的産物,是當時日本動漫的代表作品,但其實它剛上映時取得的成績極為慘淡,以至于原本52集的集數被砍成了43話,成為了許多"高達迷"心中的遺憾。(第一代高達)
PS:圖為《奈克賽斯·奧特曼》,由于劇情的晦澀難懂等原因被腰斬,不過這部作品反而得到了不少成年觀衆的認可,甚至一度取得高分,可見被腰斬的作品并不能和作品不行劃上等号。
進入新世紀以後,随着"制作委員會"這一制度的普及,制作動畫的風險得到了分攤,資金來源也更加廣泛,所以越來越多的動畫即使"收益或人氣不盡如人意",但還是盡可能的得到了保存。
PS:很多人看着B站裡坂本過億的播放量可能會以為他很火,但其實在日本坂本的成績表現一般。
不過話雖如此,也是有例外的,就比如大名鼎鼎的《日在校園》,它的原動畫一共有12集,前面11集都是正常播放。
但是在第12集播放之前,本子那裡卻發生了社會事件,而日在校園的第12集剛好有這麼一個類似的情節,于是各大電視台便緊急選擇"停播""和諧""替代"等手段來規避了這一集。
PS:也正是因為這些手段,才留下了"誠哥死的早""上香""nice boat"這幾個千古名梗……
另外,如果說《日在校園》是因為自身"持刀殺人"的劇情而被現實世界牽連是"有點倒黴"的話,那麼有部叫《蒼藍流星》的作品,就可以用倒了八輩子血黴來形容了。(1985年作品)
因為這部動畫的主要贊助商是"三洋電機",而這家公司1984年生産過一種家用暖氣,因為設計的問題導緻燃料燃燒不充分,會産生一氧化碳,所以産生了諸多事故,造成了45人中毒,4人死亡的大事故。
因此,在1986年,三洋電機便召回了該産品。
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召回時間剛好就是"蒼藍流星"預定第二季放送的時期,這就直接導緻了"蒼藍流星"的模型賣不出去,動畫本身也受到了牽連而風評被害,結果第二季因此腰斬。
這真的可以用"躺着也中槍"來形容了。
而以上講的都是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了。
就日本業界而言,由于資本的湧入,越來越多的動畫作品不再是"工藝品",而更像是"商業産品",因此往往會受到"資本"的鉗制。
很多的動畫,不論是漫改也好,輕改也罷,根據其原作的篇幅是要用兩季,甚至三季才能做完的,而動畫制作公司也是這樣企劃的。
但是當動畫的第一季播出之後,如果動畫的"反響不夠好",例如BD銷量不佳,動畫對原作的帶動不夠,或者收視率低、周邊産品賣不出去等原因,那麼動畫就會被"腰斬"。
這種"腰斬"則正對應了我上面講到的兩種方式,要麼原有的"第二季"企劃被砍掉,其内容塞到第一季的最後幾集,從而導緻了大家看到的"爛尾"。
要麼就是将第一季的劇情進行"魔改",盡量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講給大家,從而避免"爛尾"的發生。
PS:前者有很多,但是有帶節奏的嫌疑就不舉具體實例,大家可以自行對号入座,後者比較有代表的就是"實教""赤紅之瞳"等等……
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部名為《星合之空》的動畫了,因為它可以說是"資方"與"制作方"的沖突下最符合"腰斬"這一定義的動畫。
根據原監督赤根和樹的說法,《星合之空》本來是要做成半年番的,也就是24集,因此他與動畫制作組為其籌備了近兩年的時間。
但就在開始制作之際,"資方"(赤根和樹發推稱其為"大人物",可見對他們的不滿)突然宣布隻能出一半的錢來制作動畫,因此希望"赤根和樹"根據業界的通常做法,将劇情壓縮成12集,也就是季番。
而這一舉動,無疑惹惱了一個老牌監督,因此"赤根和樹"選擇了一種非常剛的做法,那就是:計劃不變,按照原有的24集企劃做動畫,既然隻給了一半錢,那麼我們就隻做一半動畫,希望粉絲們能夠購買BD周邊,或者積極的到電視台觀看,來讓那些"大人物"看到自己的行為是多麼愚蠢。
而最終,"星合之空"隻上映了12話,并且在12話的結尾戛然而止,留下了無數的懸念供粉絲們思考與懷念。
好了,講了那麼多案例,也該做一下總結了。
"腰斬",并不簡單的等同于"爛尾",它姑且可以看做是"資方"(動畫制作方,雜志,刊物)"及時止損"的一種手段。
其"利",就在于"及時止損"這四個字,能夠合理配置資源,砍掉一些"小衆""冷門""難以取得利益"的作品,對整個動漫産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但同時也有"弊",這種弊端對于作品的死忠粉來說,就是忽視了他們的意願,導緻他們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同時也不利于某些"小衆冷門但是質量上乘"作品的推廣,會打擊這些低人氣高水平作者的信心。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腰斬"這種現象在日本業界長期存在,就說明它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大家也沒必要指着"制作方"的鼻子罵,說對方欺騙了自己的感情,辜負了粉絲的支持什麼的。
而很多作品的所謂"爛尾",其實也不是"資方"的鍋,就比如評分狂掉的"我們真的學不來",資方的鍋當然不小,但是你敢說作者"筒井大志"心裡沒有夾雜私貨嗎?
所以,還是希望大家不要看到一部令自己不滿的結局就"對号入座",硬要說它是"腰斬"或者"爛尾",也許是作者自己畫(編)不下去了也說不定呢~
本文作者: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